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江蘇省 >

記者調查發現南京郊區農民不想種地盼拆遷致富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0日 14: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京市江寧區箭塘社區田頭,放著村民準備澆菜的肥料。本報記者 段修建 攝

  故鄉地:南京市江寧區谷裏街道箭塘社區

  家鄉話:“快拆吧,拆遷了就好了。不指望靠拆遷一夜暴富,也不會漫天要價。拆遷款能把欠債還上,購房貸款能還清就行。”——郊區農民王后珍

  春節回鄉前,我腦海裏一直浮現著“今冬麥蓋三層被”的詩意畫面。

  儘管最近沒有下雪,按照過去的經驗,田裏該是凍土覆蓋,等待春天大地開化。

  棄種

  農民進廠賺錢買米

  我老家在江蘇省南京市南部郊區,原名“箭塘村”,全村約有5000多畝耕地。2004年時改為箭塘社區。

  車子從公路轉進村內,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望不到邊的連塊田地裏,水洼一片。偶爾能看到幾塊油菜地。村頭灌溉用的水渠雜草叢生。

  80歲的老漢余福慶站在田頭,把一勺勺糞潑出去。他家裏原有六畝地,和同村人一樣,大部分都轉包給了外地人。剩下的一點地種些油菜換油吃。

  余福慶説,由於地處丘陵,成片田地的面積不夠大,機械作業難以施展拳腳。前幾年搞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小麥已經不再種,改種以油菜為主的經濟作物。

  “水稻也早就不種了。”他算了一筆賬,一畝田如果種水稻,一年産量1000斤左右,收益最多二三百元。對比打工掙錢,吃力不討好。

  余福慶説,過去幾戶人家共養一頭牛耕地,是個互助小組。農忙時鄰居間相互“換工”,完成收割脫粒。如今地不種、牛不養,“都到廠裏上班,農忙時連幫工也找不到了。”

  村裏的大部分田地,被以每畝450元的價格,租給了安徽和縣等地人,用於大面積種植茨菰、荸薺和蔬菜等。本地人“吃不了這個苦”,棄田進廠。平日買米吃,自己不再種糧食。

  據箭塘社區居委會粗略統計,目前全村只有500畝地種植水稻,只佔總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

  斷層

  出得去,是否還回得來

  大年初一清早,表弟打開電腦,在網上和女友商量拜年日程。十年前,“上網”在這個鄉村屬於新鮮事。跑到30多公里外的縣城,才能找到幾家擁有破舊電腦的網吧。

  表弟去年從縣城的技工學校畢業,進了開發區一家機械廠做數控工人,每月工資約2000元。住在鄉下,上班在城裏,騎摩托車往返。

  技校上學的三年,表弟慢慢接受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上班兩個多月,存下的工資不太多,他向廠裏預支了一部分,湊一起,買回臺電腦,扯上網線。

  表弟説,電腦用來聊天、看電影和打遊戲,打發業餘時間。“同事哪個沒有電腦,沒有電腦多空虛”。

  村裏的地雖還在,會種地的人越來越少。

  “開什麼玩笑,誰會種?”被問到是否懂得種植技術,表弟覺得很好笑。

  家裏的犁耙工具早已不知去向,插秧、割稻子、打穀子是“天方夜譚”,想都沒想過,根本不會。

  表弟認為,即使目前工作幹不了,也會再找別的活兒,絕不會再回村裏種地———就是想種也種不了,同齡人幾乎都不懂這行。

  農村問題學者賀雪峰曾認為,農業應成為社會的“蓄水池”和“穩定器”,農民要“出得去,回得來”。

  不過從我老家的情況看,農業種植的代際傳承,可能要出現斷層了。

  村裏勞動力向城裏轉移,安耕樂種者,越發稀罕。

  一方面,農家子弟通過高考等途徑“跳出農門”,畢業後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對於外出打工的青年村民而言,村子逐步不再是他們生活的家園,而只是個棲身之地。

  如果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報酬降低,無以維持生活時,他們恐已“回不來”。

  表弟説,還有一個改變生活的捷徑,就是拆遷。

  等待

  “拆遷了就好了”

  拆遷這事,王后珍盼了好久了。每次傳言,都會讓她高興一陣,繼而又失望。

  王后珍家有個獨子。兒子讀大學,找了同學做女朋友,畢業後,兩人去了昆山一家公司做軟體。

  兩年前,王后珍傾全家之力,在縣城買了套房子。8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6000元。除了每月還貸,付首付款時,也欠下外債。

  “不買沒辦法啊,兒子結婚怎麼辦?”她説,兒子準備回南京工作,接下來就要準備結婚。婚房放在村裏老宅已不現實,“都在城裏上班,鄉下房子哪還住得慣?”

  2004年起,村裏有建設項目,部分農戶被拆遷。此後,這裡要拆、那裏要搬的拆遷消息不斷湧來。

  先是少部分“有眼光”的村民加蓋房屋等待補償,很快,便掀起了蓋房風潮,違建層出不窮。誰家不蓋,會被別人瞧不起。

  “快拆吧,拆遷了就好了。”王后珍説,也並不指望靠拆遷一夜暴富,不會漫天要價。她也聽説過很多地方拆遷釀成的自焚等悲劇,她説自己家肯定不會那樣。拆遷款能把欠債還上,購房貸款能還清就行。

  對於拆遷後的生活問題,王后珍不太擔心。田原本就不再種了,鄉下的房子本身就不值錢。“老兩口在外面打打工,能幹一天就幹一天,不給兒子增添負擔。真正幹不動,就只好靠他了”。

  電視上播新聞時,她都會盤算,今年上面搞的各種建設項目,跟村子會不會有關。

  □本報記者 段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