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法治圖文 >

北京村支書上哈佛講堂 講述城鄉結合部"造城運動"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9日 16: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五一前夕,昌平區鄭各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福水首度走進哈佛課堂,以案例參與者的角色帶給哈佛學生有關北京村莊城市化特色模式的一手資料。

    向黃福水發出邀請的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托尼賽奇,賽奇是個“中國通”,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就到訪過中國,此後一直將中國作為重要研究對象。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為北京村官的到來,舉行了一場特別的討論課。對話者中既有美國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有正在該校遊學的中國房地産開發商,話題緊緊圍繞中國農村城市化的成績和挑戰。討論吸引了上百名哈佛學生,遠超出主辦方的預料。

    哈佛近來啟動了一個重要的中國案例研究項目,鄭各莊是系列案例之一。此次由案例主角為學生們現身説法,無疑更真實,內容更飽滿,反響也很熱烈。

    這首先是一個講述“中國式成功”的故事。24日,學生們首先了解了這樣一組數據:鄭各莊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現有568戶人家,1500口人。這裡1998年開始舊村改造,進入高速發展期。過去13年間,村裏自營實體公司由1個發展到35個;産業工人由300多人增至1.3萬人;農民人均年收入從3100元提高到4.55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從不足7年提高到11.5年。

    黃福水説,鄭各莊過去20年是在實踐一場“造城運動”,不過不是常見的由房地産商收購土地的模式,而是走“主動城市化”之路,即通過土地置換推動農業村轉向産業村,在經濟規模到一定程度後再向“服務村”升級。今後10年,鄭各莊希望抓住中國養老産業的機遇,將養老産業比重逐步提升到全村産業規模三分之一,“從農村人過上城市生活到吸引城裏人來農村養老”。

    對此,哈佛教受賽奇認為,鄭各莊過去20年的發展案例不僅有利於學生們了解中國農村城市化進程,更有助於了解中國從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國如何一步步實現工業化、進而向服務産業轉移重心的戰略模式。

    賽奇説,這個成功故事也透射出中國農村改革開放衍生的諸多現象,包括在現有法律空白區域或模糊地帶的一些大膽嘗試,既有一定代表性,也有特殊性,具有研究價值。

    課上對中國課題興趣濃厚的哈佛學生提問踴躍,甚至有多名“老外”學生用中文提問:“進入資本化新階段,發展最大挑戰是什麼?”“隨著外來人才的引進,你們如何解決新移民與原有村民的矛盾?”“和其他成功的中國農村一樣,如何處理領導者接班人的問題?”“如何繼續改善農民養老等福利保障問題?”

    黃福水感言,哈佛學生的提問大多能切中要害,出乎他的意料。“我們20多年前走出去給城裏人打工,激發了想要讓村裏人過上城裏人生活的念頭;如今我們富裕了,農民不怕沒錢,而怕不知怎麼用好錢,今後或許能邀請外國人才為下階段發展出謀劃策。”

    賽奇指出,和其他國家及地區一樣,中國城市化進行到目前發展階段,均要面臨一系列難題。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幫助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從“融不進城市”和“回不去農村”的困境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城市資源的享有者、發展紅利的獲益者,從而避免可能引發的社會公平、社會治安等問題,推動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何肯尼迪學院如此重視中國案例研究?賽奇回憶説,12年前來學院任教時,對中國感興趣的同僚學者只是少數,但今非昔比,如今大多數人都密切關注中國某個或多個領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主動開展中國案例研究。同時,這些案例不僅有助於人們了解“中國模式”,在一系列全球化議題上也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和廣泛適用性。

    他告訴記者,學院並非要將學生們個個培養為中國問題專家,但隨著中國重要性日益加強,不少學生自發地希望早日增加對中國的了解,也相信中國是他們今後學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課題。有意思的是,這種了解也讓年青一代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更加認同中國正專注于積極解決國內發展問題,有利於消除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孫浩 郭曼桐 J201

熱詞:

  • 哈佛學生
  • 村支書
  • 鄭各莊
  • 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