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娛樂圖文 >

中國電影票房全球第二? 國産片三大"頑疾"曝光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9日 06: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日,《2012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在京發佈,70余名業界學者和業界精英參加,一同“號脈”中國電影。其結論是,中國電影表面上看已是“巨人”,但有諸多頑疾,比如影院建設過剩、票價高、觀眾人次較低等。

  更關鍵的是,中國電影面臨著好萊塢這個勁敵,我們是“巨人”,但對方是“超人”。空前的壓力會使泡沫破滅,製作低劣的影片將徹底失去市場。

  體檢報告

  預計今年票房180億

  成全球第二大“巨人”

  《2012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重點研究的是2011年的中國電影和市場,同時兼顧了2012年的最新變化。

  《報告》作者之一劉軍表示,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歷史性地達到131.15億元人民幣(約合20.7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02億美元和日本的23.6億美元,居全球第三。

  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繼續保持著高幅度增長,前4個月超過50億元人民幣,全年預計會達到180億元人民幣上下(約合28.5億美元),有望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産量方面,中國電影目前的年産量為約800部(包括電視電影),與美國相當,僅次於印度(約1000部)。銀幕方面,截止到目前,中國的銀幕總數已突破10000塊,而且以平均每天超過8塊的速度遞增。

  因此,從各個方面看,中國電影有望在2012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巨人”。“從近幾年的趨勢看,美國和日本都在下降,只有中國在上升。”劉軍表示。

  頑疾診斷

  1

  半數國産片“自閉”

  “巨人”最大的頑疾之一是半數國産片有“自閉症”,難以與觀眾見面。

  北京UME華星國際影城總經理陸遙透露,據統計,2011年全年中國的故事片産量是558部,而UME華星國際影城只放映了256部國産片,其中票房拿得出手的約120部,大約有一半的電影生産出來後沒有與觀眾見面。

  《報告》的另一位作者、票房統計專家劉嘉也表示,2011年票房超過千萬的國産片有68部,它們佔了國産片總票房的9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剩下的近200部國産片只創造了不到10%的票房,部分影片的票房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我建議,電影的生産也應該實行問責制。”陸遙有些氣憤地表示,“現在有很多投資方動不動就責怪影院,説我們不給他們排片,可我們根本都沒看到片子。如果娘(指投資方)都不對自己的孩子負責,那誰會去關心?”

  影院建設虛火旺

  目前,中國的影院已達到2800多家,銀幕突破10000塊,但據中影新農村電影發行公司總經理耿西林透露,這2800多家影院中,可統計票房的只有2261家,也就是説,五六百家影院只是濫竽充數,對票房基本沒有貢獻。

  在可統計票房的2261家影院中,2011年票房在1000萬以上的只有382家,貢獻了總票房的67.82%,這也就意味著剩下的近2000家影院加起來只貢獻了總票房的30%多,基本沒有生氣與活力。

  “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過於嚴重。”耿西林一針見血地表示。陸遙則用數據為耿西林的觀點做了佐證,他舉例説,目前凡是在中國投資影院的公司,都在重慶投資影院,這導致重慶成為除北京和上海外銀幕數最多的地方,“光是一個觀音橋商圈,就有5家影院、47塊銀幕,嚴重過剩。”他表示,北京的中心城地區,影院同樣處於過剩狀態。

  盲目投資、扎堆建影院的直接後果就是銀幕數增長,在觀眾數量沒有得到相應幅度增長的情況下,資源被嚴重浪費。2011年,中國銀幕總數較2010年上升了50%,但票房只上升了28%,銀幕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了。

  2

  市面票價高且亂

  中國電影的另一大頑疾是票價。

  票價高是問題之一。2011年,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超過36元,幾乎與美國相當,但我們的人均收入約是美國的十分之一。而3D大片的票價動輒超過百元,今年3D版《泰坦尼克號》、《復仇者聯盟》的票價甚至逼近150元。

  如此高的票價,讓不少觀眾望而卻步。中國擁有13億多人口,但2011年總觀影人次只有3.68億,平均每人四年才進一次影院,而美國是平均每人一年六次。

  除了票價高外,中國的票價問題還體現在“亂”。“同一場電影,100多人在裏面看,票價可能有幾十種。”陸遙分析説,“我們的票價是虛高,市面上標的是150元,觀眾最低可能30元就能買到——比如網購;也可能是半價,會員卡根據面額不同,享受的折扣也不一樣。”

  而“亂”的結果只有一個:損害行業秩序,最終損害觀眾的積極性,導致影院的觀影人次上不來。“觀眾一看100多元的票價就嚇跑了,實際上根本不用花那麼多錢就能買到,那為什麼不直接下調票價呢?”陸遙反問。

  面臨勁敵

  國産片盈利更艱難

  中國電影雖成“巨人”,但我們的對手好萊塢是“超人”,加上從2012年開始,美國分賬大片的引進名額從20部提高至34部,競爭空前激烈,國産片盈利更加艱難。

  資深發行人和投資人高軍表示,據他統計,2012年1月1日至今,中國電影市場上一共上映了115部電影,其中國産片81部,但票房卻不足總量的40%,“一季度大約是44.1%,4月份好萊塢大片太多,直接給拉下來了。”

  國産片數量是引進片的兩倍多,但票房卻不足總量的四成。“現在國産片盈利越來越難,以前我投了20多部電影,基本沒有虧的,但現在局勢變了。”高軍説,根據他了解到的情況,2012年上映的國産片,有90%都處於虧損狀態。

  而虧損的直接後果,就是投資人越來越沒信心,被迫放慢投資步伐,一些熱錢和遊資撤退,最近幾年形成的電影泡沫將破滅。

  行業支招

  大浪“淘”出好作品

  “巨人”有諸多頑疾,而且對手過於強大,那中國電影該怎麼辦?

  業界認為,我們應當化挑戰為機遇,首先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從政策上給予國産片更多支持。“比如放鬆審查條件、降低稅收等。”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只要在這兩方面有所行動,國産片還有希望。”

  另外,國産片要加快步伐,提高自身質量。樂視影業總裁張昭表示,好萊塢的強勢進入給國産片帶來空前壓力,但也未嘗不是機會,“那些製作質量低下、不以觀眾為第一齣發點的影片將徹底失去市場;泡沫破滅之後,倖存者就能冒出來,但前提是你的片子必須要好。”

  實際上,從1994年中國開始引進美國大片至今,國産電影一直在與好萊塢電影較量,不斷地倒下,然後又不斷吸收對方的能量並站起來,在挑戰中前行,這也許正是目前中國電影的希望所在。

  記者 喻德術

熱詞:

  • 國産片
  • 巨人
  • 影院
  • 樂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