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娛樂圖文 >

《十三釵》未映先博弈票房 成果:刺激影院多排片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6日 1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誰也沒想到,賀歲檔開戰之前,大家先看了一場精彩前戲,《金陵十三釵》還沒公映,片方和院線就為那想像中的“10億票房”怎麼分鬧得不可開交。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專業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個過渡,通過《金陵十三釵》這樣的強片推動,中國電影産業在票價和分賬環節將由粗放型轉為更細節化。整體而言,這件事對中國電影産業鏈的發展,有功無過。片方和院線雙方誰也沒吃虧,吃虧的是咱老百姓——看《金陵十三釵》得多掏錢了。

  博弈結果

  刺激影院給“十三釵”多排片

  一週前,張偉平宣佈將《金陵十三釵》分賬比例上調兩個百分點,由2009年定下來的43%和57%上調為45%和55%,最低限價提高5元。本以為客大欺店,和前三次(《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提價時一樣,店家敢怒不敢言,沒想到這次院線格外強硬,票房排名前八的八大院線聯合抵制,宣稱“咱不放了!”這當兒,製片商又不夠團結,《龍門飛甲》立刻宣佈提前兩天入市,補《金陵十三釵》的空當。——簡直有點落井下石的樣子了。

  眼見得硝煙瀰漫,幾乎要無法收拾。幸虧張藝謀仍是個品牌,經過四小時的漫長談判,昨日,媒體以“院線讓步,張偉平提價博弈成功,一分線都沒讓”為主題,為這場前戲作結。而昨日記者獲悉,《金陵十三釵》片方和院線的,並非張偉平獨贏,而是雙方妥協,各讓一步。雙方商定,《金陵十三釵》票房在5億之內,新畫面分45%,票房過5億之後,新畫面得41%,院線分得59%。以《金陵十三釵》票房預計為10億來看,應該説,誰也沒吃虧。

  業內人士指出,這個分賬方式更接近好萊塢,也更利於提高院線和影院的積極性,刺激影院在《金陵十三釵》上映後期繼續努力多排片。

  票價要漲

  南京最低票價漲到35元

  作為普通觀眾,對這過於細化的行業內分賬並不“感冒”,但《金陵十三釵》最低限價提了5元,南京的最低票價漲到35元,這和觀眾就有關係了。影院的説法是:最低限價提了,零售票價自然會提,這是被製片方“逼”的。這看似合理的説法,是否真合理?

  《金陵十三釵》限價35元,是指影院在該片上映兩周內,不得低於這個價格售票。這給影院造成的麻煩,是一些團體票、打折券、包場活動兌現時會多些程序,比如無敵券的票面價是30元,就需補足至35元。但是,類似情況在好萊塢大片或者3D電影上映時都會遇到,觀眾也大多習以為常,把這個當做困難來説,顯然誇大事實。最低限價上漲,跟順勢漲票價根本沒關係,只是影院想獲取更大利益,南京五星級影城以前的零售票價是60元,《唐山大地震》時漲到了70元(因為當時最低票價也漲到了30元)。《唐山大地震》那時沒提分賬,電影院借機漲了票價,還把責任推給了馮小剛,所以説,《金陵十三釵》上映時的零售票價是必漲無疑,影院為了拿回那被張偉平多分了去的2%,因為院線可能將再度扮“弱勢”,聲稱自己在博弈中“輸了,虧了”。

  馮小剛煽風

  影院方斥他“不專業”

  張偉平和八大院線博弈,馮小剛也幫著煽風點火。馮大導對院線和影院的不滿也積蓄許久。昨日,他連發微博進行“常識普及”,對院線和影院再加控訴。馮小剛寫道:“如果最低票價30元,那就意味著,影院即使賣到100元也可以按30元和製片方結算,因為你規定最低可以30元,那我就告訴你我就按30元賣的票。這事製片方沒有能力去逐場核實的。而且這30元裏,還要被分走57%。”這條微博得到很多粉絲響應,大家都群情激奮認同馮導觀點:“沒想到影院那麼黑啊!”

  電影院真的這麼黑嗎?昨天記者採訪江蘇某院線負責人,對於馮小剛的説法,他非常氣憤。“馮導也不能瞎説呀,分賬是按一部電影的總票房來的,跟最低票價沒有關係。他説的這個情況,是屬於瞞報漏報票房,現在的票房審核機制,南京各大影城都不可能有這種情況發生。”

  電影院是否暴利行業,是否真如張偉平所説是“躺著掙錢”?南京另一家院線的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座年票房收入4000萬的影城,按43%分賬後,還要交稅,交電影保護基金等,再除去房租、水電、人力、運營成本,最後剩下的利潤有400萬就不錯了。一年盈利400萬的企業算暴利嗎?投資一座電影院的成本是3000萬,要想完全收回成本,你算下得幾年。這還得保證影城一開就賺錢!如果一個新影城,人氣做不上去,又沒有雄厚資金後盾,還不是照樣虧死?”

  拿來主義行不通

  院線漸成“買方市場”

  國人有個習慣,有了問題,首先是拿來主義。分賬之爭出現後,大家的第一反應便是:看看好萊塢是怎麼幹的。這一看不得了,製片商們都瘋了:原來好萊塢都是製片方拿大頭的,有65%的,甚至有90%的呢,我們一直是承擔了最大風險卻只分小頭。從這次的博弈結果看,目前的方案確實是在向好萊塢學習。

  好萊塢在分賬方面相當細緻,新片上映之後,每一週的分賬比例都有不同,上映初始製片方佔大頭,隨著上映時長慢慢遞減。這很大程度上鼓勵了影院給新片多排片,也利於製片方回收成本。這樣算到最後,就如馮小剛所説,分賬比例差不多為50%和50%。

  另外,也有有識之士指出,美國的影院賣衍生産品就能掙收入的30%,我們只有10%不到。國外的電影除了票房,還能賣DVD,開發衍生産品等等,還有海外票房。可中國電影目前還只能靠單一的票房收入收回成本。光就這兩個困難,就沒辦法和國際同步。

  製片方和影院的贏利模式都過於單一,這使得製片方對電影院嚴重依賴,中國電影這幾年製作量大大提高,(儘管也都是薄利),僧多粥少,很多時候的確是片方求著影院。也因此,這次八大院線才敢這麼跟張偉平叫板。

  這次的博弈,張偉平的確堪稱“&&大哥”,至少看上去小勝,為製片方爭了口氣。不過,《金陵十三釵》這樣的大片敢提價,一些中小成本影片想跟院線談條件,可能想都不敢想。 

熱詞:

  • 院線
  • 金陵十三釵
  • 票房收入
  • 票價
  • 博弈
  • 製片方
  • 馮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