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農村中小學撤點並校推行寄宿制情況調查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25日 17: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村裏娃的“上學路”

  三四個小時的回家路程,在隆林縣農村寄宿學生中比較普遍,最遠的學生回一次家甚至需要7個小時以上,路上的安全隱患讓人擔憂

  每週五,是10歲的蔡旭倫最喜歡的日子,因為終於可以回家見媽媽,可以無拘無束地玩耍。他上個學期才到德峨鄉中心校上三年級。下午3點放學後,蔡旭倫會約上同村的三四個夥伴一同步行回家。幾個孩子在公路上跑跑跳跳、嬉笑打鬧。

  公路是環山開鑿的,一邊是峭壁,另一邊就是百丈的懸崖。不時有汽車從身邊呼嘯而過。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説,家裏根本沒有多餘的錢用作交通開支,而且回家的路車輛也根本無法到達,最後還得爬上1小時的崎嶇山路。這樣,大概晚上6點,天色變暗的時候蔡旭倫才能回到家裏。

  三四個小時的回家路程,在隆林縣農村寄宿學生中比較普遍,最遠的學生回一次家甚至需要7個小時以上。路上的安全隱患讓人擔憂。

  等到週日下午2點,他又得往學校趕。回去時,書包裏多了三四斤米,那是他一週的主食。菜由學校統一做,爭取讓學生每天都吃到肉,錢從3元的寄宿生生活補助裏出。

  實行“兩免一補”伊始,學校都是直接把錢一次性發給學生,由家長簽字領取。但後來發現,學生的伙食並沒有改善,錢被家長用作家裏的其他開支了。於是,才採用現在的方式。

  在隆林縣,學生住宿是免費的,也基本不産生交通費,所以家長只需給孩子帶些主食和零花錢就可以了,負擔不重。當地家長文盲居多,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很希望孩子學知識,有文化。雖然路遠了,但是可以免費接受到相對更好的教育。

  但從全國範圍來看,農村寄宿生通常要額外支出住宿費、交通費和伙食費,寄宿導致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剛剛出版的教育藍皮書《2009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在中部地區,每個農村家庭因寄宿而額外增加的費用平均為657.3元,在西部,這個數字是787.8元。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干預,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在校生的鞏固率都有重要影響。

  該機構對於學生飲食、身體發育和心理髮育方面的數據調查顯示,寄宿生和非寄宿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有高達50%的寄宿生每天只吃兩頓飯,高於非寄宿生的38%。農村寄宿生比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平均身高矮9厘米,非寄宿生只矮5厘米。

  此外,與非寄宿生相比,寄宿生的娛樂時間減少,課業負擔重,學生普遍感到生活緊張、壓力大。學校活動空間狹小,寄宿生在學校的生活簡單枯燥。因此帶來的學生尤其是低齡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撤並之後的思考

  總的來説,辦學重心上移是對的,但不能操之過急,不能一刀切。中國農村盤子這麼大,情況這麼複雜,教育改革又是個牽涉千家萬戶的事情,應該有足夠的緩衝期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造成農村就讀學齡人口減少。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在2001年左右,城鎮初中在校生首次超過農村,城鎮小學在校生數雖然一直小于農村,但二者差距卻在不斷縮小。

  農村中小學的佈局調整,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大規模推廣,農村學齡人口將進一步向城市轉移,佈局調整的客觀需求依然存在。寄宿制學校成為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重要辦學模式。

  2001年之後,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由原來的“三級辦學兩級管理”,即縣、鄉、村辦學,縣、鄉兩級管理,改為以縣為主。當時,這一消息曾讓多年研究農村教育的袁桂林興奮不已。他評價這是“第一次將農村教育納入國民財政保障”。

  目前,各地區的佈局調整基本是根據當地實際進行,初中已基本形成“一鄉一校”,實行寄宿制,小學尤其是中心小學實行部分寄宿,多為高年級學生寄宿,村小和教學點基本無寄宿生。

  寄宿制學校的優點是明顯的。如顯著擴大了學校的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優勢資源,特別是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的積極作用突出。

  同時,佈局調整中出現的陣痛不可避免。比如學生宿舍擁擠,條件艱苦;食堂面積過小、設施不全,學生就餐不方便;用水存在一定困難,缺乏開水房與浴室;學生從家到學校路途中存在安全隱患等等。個別地方路沒通,教學點撤並後,學生不去上學了,個別學校則出現了因民族、宗教、文化因素學生輟學的現象。

  回顧寄宿制學校的發展路徑,袁桂林認為,這些問題與佈局調整步伐太快有關。“幾乎是一個文件下來,就要在一夜之間改。總的來説,辦學重心上移是對的,但不能操之過急,不能一刀切。中國農村盤子這麼大,情況這麼複雜,教育改革又是個牽涉千家萬戶的事情,應該有足夠的緩衝期。”此外,他認為,一鄉一校這種做法有點機械。“很多大的村子,原來有很成熟、教育質量也不錯的村完小,但現在都給很機械地合併了。”

  解決農村兒童上學遠,袁桂林教授在寄宿制之外提出另一解決思路:校車系統。他曾赴美、加、日等國考察,那種黃色校車遍佈全國,是政府義務制教育階段免費配套服務之一。只有在校車無法達到的地區,才發展寄宿制學校。袁桂林認為,校車和寄宿制至少應該是解決問題的兩個途徑,而且校車系統應該優先考慮。“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在嘗試,也有私營人員進入這個市場,但需要全國性的規範。”

  社會學者梁曉燕從教育理念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憂慮。她認為教育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如果讓孩子從小與社區文化、家庭文化隔絕,我們的教育便製造了文化的斷裂。所以,孩子的教育中,社區教育、家庭教育都不可少。”

  “寄宿制學校是一種學校形態,本身沒有問題,全世界都有寄宿制學校。但要根據地區、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梁曉燕認為。

熱詞:

  • 農村寄宿制學校
  • 農村中小學
  • 留守兒童
  • 農村兒童
  • 農村土地
  • 農村義務教育
  • 農村教育問題
  • 寄宿生
  • 教學點
  • 農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