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時代先鋒王元林: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就安心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9日 17: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經濟網山西靜樂7月13日訊(記者劉存瑞、耿銳) 王元林,現年61歲,197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山西省靜樂縣雙路鄉衛生院職工,從2008年至今月工資僅370元,但參加工作37年來,他從未計較偏低的工資待遇,翻山越嶺、徒步十萬多公里,為15個偏遠山村的孩子們規範接種疫苗16.5萬針次,服務人群2萬人次,且無一漏種、無一例異常反應。

  37年來,王元林接種了一代又一代鄉里人,受到了大家的愛戴和尊敬,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今年“七一”當天,山西省衛生廳授予其衛生防疫楷模榮譽稱號,中宣部近期做出了向王元林同志學習的決定。

  老百姓:打針的老漢是好人!

  山西省靜樂縣是國家級窮困縣,至今仍有6萬多人未脫貧。王元林所在雙路鄉去年農民人均收入僅有2320元,他所服務的15個村也大多屬於溝壑山區,王元林由於早年骨折,收入又低,買不起也不能騎自行車。37年來,他就是憑著一份對事業的熱愛,每月步行一百公里,奔波在這大山深處,服務著6000多鄉親。

  雙路鄉中學教師商鑫告訴記者:“我今年28歲,兒子3歲,我家兩代人都是王元林給打的針、種的疫苗。兒子現在已經打了十幾針了,我們做家長的也不一定記得清楚。孩子什麼時候該打針,該種什麼疫苗?王大爺記得比我們還清楚,每次一到時間,他就背著藥包主動上門打針來了。”

  王元林的老伴兒李桃子説,丈夫從沒有給自己的兩個女兒辦過生日,可是他卻能記得起周邊十幾個村子所有孩子的生日,以及他們的乳名。王元林不會做家務,地裏的活計、家裏家外,李桃子一個人全包了。日子很苦,最近老房子不能住人了,只能搬到二女兒家裏來。

  王元林卻説:“給娃娃們打針是大事。我不能因為自己的事情耽誤了鄉親們的孩子打疫苗。鄉里最遠的村子到我家,騎自行車往返得一個多小時。讓家長們抱著剛生下的小娃娃來打針,不可能。再説打完針後,娃娃們哭鬧,容易感冒著涼,會影響下一次打針。再説這幾年,村裏的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女人在家帶孩子還得照料莊稼,那有時間帶孩子出村打針?所以還不如我上門去打。”

  就這樣,從24歲到61歲,這位共和國的同齡人,在國家級貧困縣的大山深處,精心構築起基層最堅實的防疫堡壘。在他服務的的片區,37年間100%完成國家計劃免疫,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沒發生一例漏種,沒發生一起接種糾紛。實現了連續37年規範接種、安全接種。他也先後獲得省級“計劃免疫先進個人”、“法定傳染病報告先進個人”、“免疫規劃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

  在37年中,他背壞了3個冷藏箱,背斷了十幾根背帶;他給一茬又一茬的娃娃們接種疫苗,他一遍又一遍地囑咐家長:感冒、發燒不能打;吃雞蛋過敏不能打;糖丸必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服下;有紅膿的硬結時用熱毛巾敷,有發燒症狀就物理降溫。

  但據王元林回憶,鄉親們依賴疫苗、信任防疫員也是有個過程的。記得他20多歲時剛到鄉衛生院,第一份工作就是給鄉親們打天花與麻疹疫苗。書包大的冷藏箱裏放上冰,帶足疫苗,一個村一個村地去打針。由於鄉親們對這兩種疫苗還認可,願意打。後來防疫系統增加了3種對7歲以下兒童的疫苗:卡介苗、糖丸、百白破。當時接種這3種疫苗時遭到村民抵制。“俺家孩子沒病,為啥白挨那一針,吃那些紅紅綠綠的藥丸?”王元林反復推廣勸説,隨著他“被信任”的指數越來越高,鄉里的百姓慢慢接受了國家計劃免疫。

  如今,國家計劃免疫的疫苗種類已經從3苗發展到16苗。現在,7周歲以下的孩子,從出生起全部接種完計劃免疫,總共得打32針。山裏的百姓説不全這些疫苗是防疫什麼病的,但他們信任王元林。現在鄉親們已經形成習慣,誰家生了孩子,就電話通知他,然後在家等著他上門來打針、接種。

  老百姓們説,王元林打針,絕不會提前,更不會推後。科學掌握接種時間、確定沒有禁忌反應。這是打好疫苗的關鍵,為了恪守這兩點,王元林沒少吃苦頭。去年,南溝村趙小龍的娃娃該打B型流感疫苗。王元林步行15里路來到趙家一看,孩子臉通紅。用手一摸,額頭髮燙,不能接種。孩子的媽媽是貴州人,想很快帶孩子回娘家,她央求給孩子打針,王元林堅決不同意。3天后,他再次步行15里山路,為孩子打了疫苗。

  今年春節期間的正月初七,王元林背著冷藏箱去狼兒溝趙師傅家打針。他早已摸清老趙兒子的出行規律:每年大年三十回家,初八返回太原打工,走時就要帶走老趙一歲零兩個月的孫子。如果今天打不上針,這孩子因病一推再推的麻風疫苗又得無限期延長了。近十公里的山路,王元林走了3小時。到了老趙家時,已經凍得手指發僵、耳朵生疼。

  由於方言的原因,記者不能全部聽懂百姓們對王元林的評價,可是與一個山村小孩的對話給了我們最真的回答。

  “小朋友,你認識他麼?”記者隨便攔住一個玩耍的小孩,指著王元林發問。

  小孩回答:“認的。打針的老漢漢。好人。”

  王元林: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行

  王元林有個怕停電的壞“毛病”,大白天進屋也要習慣性地按一按房燈看有沒電。一旦發現停電,他就神情緊張。原來,他家的冰箱裏面沒有食品。打開櫃門,裏面全是擺放整齊的疫苗。“要讓疫苗始終處於低溫狀態。如果停電,也要依靠冰塊保持在2℃—8℃的區間。”王元林認為,要保證安全注射,必須對疫苗實行嚴格地科學保管。

  記者問王元林,憑什麼記住那麼多孩子的打針日期?他笑著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疫苗接種記錄。有每個孩子的名字、所在村、父母姓名、曾經接種時間、地點、疫苗名稱,以及每一次疫苗的批號、有效期、産品地和生産日期等。像這樣的小本子,王元林有好幾十個。他説:“有了這些疫苗接種的第一手信息,我就能記清楚誰家娃娃該打針了,該打什麼針。既避免了重復接種,也不會漏種。”大大小小的本子,讓他準確掌握著每個孩子的信息。

  從王元林家所在的神家村再往大山深處走,有個叫南黃葦村的小村,只有幾十口人,但這個村有兩個接種對象,一個兩歲、一個一歲半。為了這兩個孩子,王元林一個月至少得去兩趟。這是全鄉最難走的路,順著河灘走,全是堅硬的灘石,走起來腳痛。再走一段,河灘沒有了,得走爬坡的山路,黃土飛揚。王元林就這樣走著,累了唱幾句山歌,渴了喝口山泉。

  山路彎彎,他一直走到61歲,也走出了一身的毛病。那是大約4、5年前的6月某天,天剛亮他就動身到北黃葦村種疫苗,走到半路忽然下起了雨,在爬一個大陡坡時,他一不留神滑倒在地,左膝蓋重重地摔在了石頭上。他忍著痛痛、掙扎著從泥水中爬起來,一瘸一拐地堅持走到村裏,給孩子接種完了疫苗。不料,那次意外加上早年的骨折,現在他的左膝一走路就會發出聲響,並産生疼痛。

  “做防疫這件事得有顆公益的心,看到自己的辛苦換來那麼多娃娃的健康,心裏就安慰多了。”王元林這樣説,“我對生活水平要求不高,不餓肚子就行。別人有錢敢買能花,咱沒錢就不買不花。”

  記者了解到,王元林最值錢的傢具是一台價值1050元的25英寸電視機,這是老伴兒去年賣了11隻羊換來的。和王元林聊家常,他説:“我就一普通人,一輩子能把一件事辦好了就能滿足。”

  記者手頭有一份王元林從1973年參加工作以來的收入表:1973年剛參加工作時月工資26.5元,2006年12月份漲到63.5元,2007年1月調整為219元,2008年至今370元。

  對大多數人而言,堅守也也許是最難的事情。何況中國防疫在近幾年裏,連續經歷了三次浪潮:非典、禽流感、甲流。所以王元林説,辦好一件事情有時候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爭取做到一生問心無愧吧。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中國經濟網,時間為2010年7月13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王元林
  • 防疫員
  • 山西
  • 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