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深圳試水港式醫療服務 門診費用130元包乾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9日 0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坐落於深圳市濱海大道北側,與當地著名的紅樹林景區隔路相望,在南向的病房裏,透過窗戶能看見美麗的深圳灣。天氣晴好的時候,還可遠眺與深圳一灣之隔的香港元朗。

  這所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興建、由香港大學負責管理運營的醫院是目前深圳最大的綜合性醫院。醫院基礎設施總投資約35億元,佔地19.2萬平方米,全部投入使用後,可提供床位2000張。

  自7月初試營業以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預約掛號、全科門診、全員聘任、對灰色收入零容忍”等諸多港式管理理念和模式吸引了各方關注。

  經過3個多月的試營運後,近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進入正式營運期,除試業期間的全科、兒科等門診外,新增設的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等科室將陸續開放,門診量可從目前的每天300人增至800人。

  全科門診一次性打包共130元

  走進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寬敞明亮的門診大廳,首先看到的是導診護士的微笑,與其它醫院門診大廳人頭攢動的景象不同,這裡顯得格外安靜、有序。

  試運行期間,該院開設有全科門診和內、外、婦、兒、骨科五個專科科室的門診。導診護士告訴記者,到該醫院就診,需要提前預約。首次就診的患者先要到全科門診,看專科需要從全科門診轉診,或者持有其他醫院的病歷。

  按照香港的經驗,80%的門診在全科門診階段即可治療。

  試營業期間,該院每天提供300個預約號,因為限制放號,這裡的醫生一般一天的接診數量在20人以內,人均診時20分鐘。

  在全科門診候診區,記者注意到,等候就診的患者每人手裏都握有一個預約號碼,就診時間明確,給患者預留的就診時段為30分鐘。

  “我覺得來這裡看病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等,提前預約好,來了就可以看病,省得我們起大早來排隊掛號、就醫,”一位正在等待就診的病人告訴記者。

  門診大廳左側的收費窗口上方的液晶顯示牌上提示:全科門診打包收費130元/人次,包括掛號、診金、檢查、檢驗、藥品、傷口處理、抽血、試管耗材等,可提供26個檢查項目和7天的藥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檢查項目則有B超、X光等,由醫生根據病情選擇進行哪項檢查和開哪類藥物。

  説起130元的收費標準,一位患者認為,與這裡提供的服務相比,還是值,因為就醫環境好,醫生和病人的交流也充分,看得很仔細。在醫院看來,這種打包收費的好處是,病人事先就知道這次看病要用多少錢,醫生也不會為了賺錢而多做檢查。

  讓這位患者有點不滿意的是,給他看病的,並非是香港來的醫生。醫院的導診護士也證實,接診的醫生大多是內地醫生,一般只有出現疑難雜症時,才會邀請香港醫生來會診。

  緊鄰收費處有間辦公室,門口挂着“病人關係科”的牌子,門上寫有電話、電子郵件等聯絡方式,還配了“醫患關係聯絡箱”。 據介紹,這是一個在歐美醫院中普遍設立的部門,它的職能就是接待、處理患者反映問題和投訴。

  “醫患關繫緊張的原因之一就是病人找不到説話的地方。”該院負責人表示。

  副市長擔任醫院董事長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前身是8年前就已立項的濱海醫院。該院建設的初衷是興辦國內一流的三甲醫院,以緩解深圳優質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此後,衞生部希望深圳能借鑒香港經驗,探索醫改新思路,濱海醫院由此承載了新的定位。

  在深化“深港合作”的背景下,引入香港大學管理團隊顯然是個多贏的局面。對深圳市政府而言,引入香港的先進經驗、管理模式和高端人才,可帶動全市醫療水平的整體提升。對缺乏附屬醫院的港大而言,這是彌補其科研、實踐缺口的好機會,更是其進入內地醫療市場的絕佳平臺。對深圳市民來説,隨着香港優質醫療資源和服務模式的進入,無疑多了一個可以滿足高端醫療需求的地方。

  2012年7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正式掛牌成立。試營業之始,這所醫院就被定為成深圳公立醫院的改革試點。

  所謂試點,首先體現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採用的“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法人治理結構上。醫院的産權為深圳市政府擁有,由香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共同管理,醫院採取法人治理結構,設立董事會、醫院管理團隊和監事會三層架構,分別負責決策、執行、監督。董事會由深港雙方共同管理,15人組成的董事會中,董事長由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擔任,發改、財政、社保、編辦、衞生相關政府部門佔去5個席位,香港大學佔7個席位、另外2個席位由社會知名人士擔任。而醫院的管理團隊,基本由港大主導。

  在人事和分配製度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取消內地公立醫院的編制管理,實行全員聘用合同制管理,並在政府核定的工資總額內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起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薪酬標準,醫務人員的績效與工作量、工作質量挂鉤,其薪酬由其資歷、從事的崗位及工作表現而確定;在給予醫生較其他同級別醫院更高薪酬的同時,嚴格禁止收受紅包、回扣等“灰色”收入也寫入合同。

  在破除“以藥養醫”這個頑疾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藥品通過廣東省醫藥服務採購平臺統一採購,如果香港醫管局的藥品價格低於廣東,醫院可以在香港採購藥品。

  在該院執業的醫生也無需再為醫患糾紛而擔驚受怕,醫院統一為醫生購買另外執業責任險,通過引入“第三方”中立地處理醫療糾紛,避免將醫患直接推向對立面。

  深圳市領導的期望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今天,就是深圳其他公立醫院的明天、後天。

  贏利模式:40%特需服務維持60%的基本醫療服務

  來此體驗過港式醫療服務的深圳市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在這裡看病,處處能感受到醫護人員對病人的尊重,不用再面對擁擠的人群和嘈雜的環境。

  一位深圳公立醫院的醫生説:“如果其他醫院的門診量及醫護人員的收入能與港大深圳醫院持平,那提供的服務品質也不會差到哪?”

  在深圳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看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落戶,為內地的醫改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本,其正面的意義和影響不言而喻。

  但在業內,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港式服務能否維持和推廣,不少人持謹慎和懷疑的態度。“我們的醫改不缺樣本,缺的是可實現的路徑,”深圳一家市級醫院的一位科室負責人對記者分析説,港大深圳醫院的模式顯然是理想的醫療模式,但要在內地大面積推廣卻不容易。

  在香港,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貼一直保持在醫院收入的90%以上,穩定的投入保證了醫院的公益性,而在深圳,公立醫院的政府補貼只佔到收入的17%,儘管這在內地已是名列前茅,但與香港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

  在前期投資35億元的基礎上,深圳市政府承諾,未來五年內還將視醫院運營情況追加投入。而港大深圳醫院自己設計的贏利模式是用40%特需服務來維持其60%的基本醫療服務。

  雖然港大深圳醫院住院診療的收費標準尚未出臺,但作為一家開設在深圳、面向內地醫療市場的醫院,其收費顯然不能完全與香港接軌。如果五年後,港大深圳醫院不再享有政府特殊“待遇”, 其診療費和門診病人數又有限制,人力資源成本又高於其他醫院,到那時,醫院將如何生存?

  曾參與過該院論證和籌辦的廣東省衞生廳副廳長廖新波也在博客中表示:“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公私合營',用40%的VIP服務來維持其60%的公益性,可維持否?”

  前景“不夠明朗”也影響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對人才的吸引力。作為一家服務於內地的醫院,該院的執業醫生以內地醫生為主,雖然該院提供的薪酬水準2~3倍於內地醫生的賬面工資,但全員聘用意味着放棄事業單位編制,有多少公立醫院的醫生能接受?更何況,對那些已經有成就的醫療人才來説,這個薪酬其實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

  據悉,目前港大深圳醫院的內地醫生主要來自於深圳及內地一些城市的三級醫院,無論是醫生執業水平還是數量距離其全面開展業務的需要有較大缺口,這樣的人才結構顯然也不符合港大深圳醫院“國內一流、國際知名”三甲綜合醫院的目標。

  “在我看來,港大深圳醫院的出現,無非為深圳市民提供了一個多元的就醫選擇,但對大多數市民而言,仍然要依賴現有的就醫環境。”深圳兒童醫院一位科室主任認為,被寄予厚望的港大深圳醫院,短期內很難為深圳及內地醫改提供鏡鑒。

熱詞:

  • 深圳
  • 港式
  • 醫療服務
  • 門診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