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農業部:糧食“九連增”是如何實現的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9日 0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農業部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作為全年糧食生産重頭戲的秋糧,截至10月25日已收穫10.1億畝,完成種植面積的86.4%。從各地田間測産和實打實收情況看,豐收已成定局。加上夏糧和早稻,全年糧食産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産。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糧食“九連增”將為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為應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轉變國內經濟結構提供強勁支撐。

  在高起點、高基數之上,“九連增”是如何實現的?在氣象災害、生物災害頻發多發重發的情況下,在成本上升和國際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糧食連年增産的支撐是什麼?

  政策發力——農業補貼政策新調整,平均每生産1斤糧食,國家補貼0.14元

  走基層:金秋時節,黑龍江省大慶市種糧大戶劉宏偉的2000畝玉米喜獲豐收。“每畝能增收500多元,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除了種糧補貼,膜下滴灌技術也能享受市、縣補貼,增産效果‘杠杠的'。”

  “促進糧食生産,政策是關鍵。”韓長賦表示。在去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的高起點上,今年中央財政繼續增加“三農”支出,預算達到12287億元,同比增長17.9%。去年秋冬播前,中央財政首次提前撥付農業“四補貼”及高産創建資金1300多億元,支持農民購買化肥、種子等生産資料,並再次提高和及早公佈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漲幅0.07—0.09元。2月2日,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公佈,每斤提高0.12—0.18元,這是我國自實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總體上調幅度最大的一年。

  按農業“四補貼”資金測算,平均每生産1斤糧食,國家補貼0.14元。隨著中低産田改造、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我國糧食生産的基礎更牢,底氣更足,效率更高。

  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如何讓有限的政策資金髮揮更大效應?今年中央財政的農業補貼政策做出重大調整,首次大面積集中實施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補助政策。2月29日,中央財政撥付10.4億元,對東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和冬小麥主産區實施“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穩産增産技術給予補助;4月初,中央財政再次撥付22.75億元,對東北地區抗旱“坐水種”、冬小麥主産區“一噴三防”、西南乾旱地區玉米覆膜、“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給予補助。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今年重大技術推廣補貼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從“聯地補貼”向“聯技補貼”轉變,解決了技術落地、技術到位的問題,極大調動了農民採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內蒙古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一位農戶説,往年只能“坐水種”40多畝,今年旱情更重,但因為有了補助資金支持,家裏90畝地全部種上了玉米,實現了一播全苗。

  在中央財政補貼政策的帶動下,“一噴三防”補助幫助小麥主産區減少産量損失90多億斤;集中育秧補助讓南方早稻産區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20多萬畝。從補面積到補技術,政策導向的調整,有力保障了全年糧食季季增産。

  科技支撐——將專家産量變為農民産量,單産貢獻率超過65%

  走基層:金秋時節,江蘇農墾新洋農場的萬畝稻田一片金黃,一台紅色的大型聯合式收割機伸開7米多寬的手臂,輕鬆地馳騁在稻田裏。“新洋農場去年實現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産,這種收割機一天能收500畝水稻,可以説是收割機中的‘航母'。”新洋農場黨委書記王立新自豪地介紹説,農業機械化與科技增産措施相結合,新洋農場今年的水稻預計每畝比去年增産60斤。

  科技,正日益成為糧食生産突破資源約束、實現穩定增産的基礎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強化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強調要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完善機制體制,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如何將專家的産量變成農民的産量?農業部以高産創建為平臺,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糧食高産創建示範片率先推廣適播對路品種、落實抗災增産技術、推進農機農藝結合、實現機制體制創新,用鮮活的教材讓農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學會了增産的技術,被農民譽為“沒有圍墻的學校、沒有黑板的教室、沒有鈴聲的課堂”。今年,全國僅小麥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就達到2400個,比上年增加850個,示範片平均畝産450—500公斤,比全國小麥平均單産高30%以上。

  糧食“九連增”,單産貢獻率超過65%。良種搭配良法,充分發揮增産潛力。今年年初,農業部推介發佈了160個主導品種和100項主推技術,並組織專家分地區、分作物、分農時提出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指導農民和技術人員科學種糧。從深松整地到適期播種,從肥水運籌到病蟲防控和統防統治,全年10多個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構成了一套完整而清晰的糧食高産路線圖。

  為打通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農業部逐步探索出“專家定點聯絡到縣、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的技術推廣模式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的服務模式。今年年初,農業部啟動全國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組織100萬名農業科技人員、農業幹部、涉農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技術人員開展農業科技大會戰,更是為全年糧食生産鉚足了勁。

  增産和減損相結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説,近幾年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損失的糧食産量在1000億斤左右,我國糧食生産必須立足抗災奪豐收。今年防災增産關鍵技術到位率明顯超過往年,深松整地面積達到1億畝,同比增加2000萬畝;播種鎮壓1.3億畝,增加5000萬畝,有力地促進了小麥苗情轉化升級和産量形成。

  機制保障——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

  走基層:“如今,路好了、機井多了,電也通到了地頭,合閘出水,澆一畝地十來塊錢,省力不説,費用也省一半。最高興的是多打了糧食,地還是那塊地,以前一畝地也就600多斤,現在都是1000斤以上。”眼看豐收一年又一年,河南省封丘縣黃陵鎮莊呼村農民趙振錄的喜悅溢於言表。

  發揮政策效應,落實是關鍵。為確保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不縮水、不走樣,中央不斷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了中央統籌、部門合力、上下聯動的重農抓糧新格局。

  去年12月26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糧食生産表彰獎勵大會,中央財政專門安排資金對全國200個産糧大縣、300名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300名種糧售糧大戶和100名先進工作者給予重獎,讓重農抓糧者、務農種糧者和支農興糧者真正感到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動力。

  今年以來,從春耕春管、“三夏”搶收搶種到秋收秋冬種,在糧食生産的關鍵農時,在防災減災的重要節點,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深入一線檢查指導,國務院密集召開會議準確研判,統籌部署,要求千方百計落實扶持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加強科技創新,穩中求進鞏固糧食生産發展的好形勢。

  11個涉農部門積極配合,穩步推進糧食穩定增産行動。農業部門組織機關幹部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産一線,提高了關鍵技術的到戶率、到田率。發展改革部門繼續實施千億斤糧食增産規劃,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穩定市場預期;水利部門加強灌區續建配套,實施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打造更多旱澇保收農田;氣象部門全程提供農業氣象服務,及時發佈預警信息,為防災減災贏得主動;科技部門組織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為糧食生産提供科技支撐;公安、交通等部門開闢綠色通道;石油、電力部門全力保障油電供應,確保農業機械“吃飽吃好”。

  與此同時,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嚴格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抗災救災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配套,千方百計挖掘糧食增産潛力。

  實現“九連增”之後,總産量增加的難度將越來越大。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表示,儘管我們創造了糧食生産“九連增”的奇跡,但總體來説,我國的農業包括糧食生産還是處在緊平衡的狀態,基礎還不穩固,還需要繼續加大投入,堅持並強化這些年行之有效的強農惠農政策。同時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要更加重視農業現代化。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方針,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間平等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長期穩定地保障我國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

熱詞:

  • 糧食生産
  • 農業部
  • 糧食産量
  • 秋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