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人外包式生活引關注:從生子到葬禮無處不在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6日 11: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外包”,空洞的完美生活

  現代生活中,從生孩子、孩子起名、到生日會、戀愛、婚禮、老人照顧、葬禮,只要你願意出錢,你的生活從搖籃到墳墓的各個環節都可以請到專業人士量身定制。而你越多使用這些服務,就越會對這些專業人士言聽計從。

  “好在我們現在還沒到完全失控的程度,但我們需要想想我們究竟在走向哪”

  中國人的“外包”生活

  “在我們的生活中,外包的項目越來越多。勞動不再是光榮,自己動手做點什麼成了失敗的象徵。”

  外人打理的家務事

  70後的葉青(化名)是中央戲劇學院的老師,同時在北京電視臺主持著兩檔節目,平時忙起來沒日夜。性格強勢又能幹的她,曾堅持不雇保姆,直到2010年第二個兒子出生。當時大兒子還沒上幼兒園,正能哭能鬧;老公長期在海外出差,家裏的活基本指望不上。分身乏術的葉青無奈給朋友打了電話,朋友從老家介紹了一個“靠得住的人”。

  3000元月薪,管吃住。本來與葉家毫無關聯、在山西老家當保姆的小強第一次來了北京。

  50多歲的小強是典型的農村婦女,樸實、幹起活來大大咧咧,卻從不偷懶。因為名字裏有個“強”字,剛開始葉青一家開玩笑地叫她“小強”,後來叫習慣了。小強的主要工作是照顧孩子,陪孩子一起睡,夜裏起來數次檢查被子是否蓋好;孩子經常兩點鐘哭鬧要吃奶,淩晨四點鐘就要起床,小強的作息全跟著孩子走。白天喂奶喂飯,洗孩子衣服,偶爾打個盹兒。為了帶好孩子,小強甚至學起了普通話。

  兩年多來,“外人”小強磕磕絆絆帶著孩子長大,會走路、咿咿呀呀地會説話了……葉青一家和也小強處出了感情。“小強做飯可難吃了。”葉青半開玩笑地對《中國新聞週刊》説,“但全家都喜歡她,兩歲的兒子也離不開她。”

  在北京,和小強一樣的家政服務從業者在冊的有二十多萬。根據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和北京某家政服務公司成立的課題組提供的數據,2012年,在北京600多萬戶家庭中,像葉青這樣有家政服務需求的家庭有80萬。這個數字不包括單身的需要家政服務者。

  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劉凱文就是一位離不開“外包”服務的單身男。

  劉凱文從事廣告行業,來北京四年,相伴左右的是一條兩歲的薩摩犬“妹妹”。剛來北京時,為了先全心應對工作,劉凱文經朋友介紹雇傭了 “阿姨”蕭娟,並一直合作到現在。第一次見到蕭娟,他驚訝這個朋友口中的“阿姨”如此年輕。於是二十齣頭“阿姨”蕭娟拿著劉凱文交付的家鑰匙每週上門三次,打掃房間、熨衣服,喂狗、遛狗。一個月領900元錢薪水。“除了我家,蕭娟同時給四五家打工。很多都是僱主都是單身,要求幹的活也多半是打掃衛生,偶爾做飯。”劉凱文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所知道的北京青年的生活狀態。

  平時上班很忙,劉凱文牽掛家裏的薩摩。“我白天都不在,‘妹妹'會很寂寞”,劉凱文很喜歡這個叫“妹妹”的狗,可是每天薩摩吃什麼、吃多少、什麼時候吃,都只能交給“阿姨”完成。

  劉凱文説,像他這樣的單身人士,雇傭鐘點工的唯一選擇就是把鑰匙留給對方。“需要囑咐的話,通常會寫在紙條上。”他説,這樣的信任,也是現實之下的無奈之舉。“我有一個朋友,有一次上班有事臨時回家,一打開門,發現‘阿姨'正帶著自己的家人在她家洗澡。”劉凱文笑著説,類似的例子在朋友圈中並不鮮見。

  除了打掃衛生,做飯也是不少單身人士必需的“外包”。劉凱文的朋友景浩,最近請了一個“阿姨”,她做川菜拿手。

  不能或者不願意承擔家務,目前在中國的大都市已很普遍。宜家委託ISOPUBLIC調查公司2005年的一份調研發現,上海只有不到5%的白領女性下班後回家做飯,這一數字接近於北京和廣州相應調查結果的一半。還有10%的被調查者坦言她們從來不做飯。

  她們的選擇多是方便、無處不在的“外包”:在外面就餐、請家政人員在家做、或者乾脆叫外賣。

熱詞:

  • 外包
  • 劉凱文
  • 婚禮策劃師
  • 文化創意産業
  • ISO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