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器官捐獻資源仍十分緊缺 供需比例嚴重失衡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4日 04: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河南洛陽一農民義捐自己的遺體器官。新華社發

  有了器官捐獻,然後才有器官移植。9月21日,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天津聯合召開中國人體器官獲取和分配組織工作會議。記者從大會上獲悉:自2010年1月衛生部正式委託中國紅十字會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國捐獻工作已完成419例成功案例,捐獻大器官1136個,救治了1000多名垂危的病人。但全國捐獻器官的情況不容樂觀。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現在差不多每年有近100萬的病人掙紮在死亡線上。我國急需建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體系,人體器官移植捐獻體系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器官捐獻管理日趨制度化、規範化

  據了解,自2007年5月國務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頒布以來,衛生部通過開展政策法規培訓、移植資質管理、活體移植規範、網絡數據直報、器官捐獻試點等工作,使我國器官移植管理日趨制度化、規範化。2010年9月,成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2011年12月,成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專家委員會。今年3月19日,衛生部同意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申請,並作為衛生部腦損傷質控評價中心,開展腦損傷的評估研究,並適時、規範開展腦死亡判定技術及培訓工作,為人體器官捐獻創造了前提條件。今年7月,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也已掛牌成立,將主要負責參與人體器官捐獻的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公平分配及信息平臺建設等工作。在一些地方省市,如天津市、武漢市,也已建立專業的人體捐獻管理中心。衛生部醫管司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初步建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體系,經過資質審核認證的人體器官移植醫院有164所;還建立了人體器官移植科學登記評估體系,由肝、腎、心、肺及正在研發的胰腺和小腸的移植數據中心組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各級紅十字會主要負責人體捐獻工作。下一步,衛生部還將逐漸建立人體器官移植醫師的註冊、培訓、考核體系,制定一系列的激勵考核措施。近日,中國紅十字會和衛生部印發文件,提出進一步規範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新的器官移植服務體系由經過資質審核認證的人體器官移植醫院完成,在這過程中,必須要有專職協調員見證,不允許相關醫療機構私自開展器官捐獻工作。這標誌著我國器官移植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管理日趨制度化、規範化。

  器官捐獻資源仍然十分緊缺

  記者從大會上獲悉,中國具有器官移植手術資質的醫療機構有160多家,器官移植手術水平在世界上處於先進行列。但我國是世界上開展器官移植最多的國家,也是等待移植患者最多的國家,器官來源一直是我國器官移植最大的制約因素。為解決器官來源問題,2010年中國紅十字會和衛生部聯合啟動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2011年試點工作擴大到16個省區。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郝林娜介紹,目前各試點省已經累計登記捐獻者超過1.5萬人,共完成捐獻419例,實現了逝者捐獻器官延續他人生命的崇高願望。

  但是,目前中國每年約有15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每年僅有1萬人能夠接受移植手術,1比150,這個差距巨大的供需比例,直接制約了我國器官移植事業的發展。以腎病肝病為例,中國每年有等待移植手術的終末期腎病患者約100萬人,終末期肝病患者30萬人,而每年進行的移植器官手術僅約1萬人次。這個比例僅為130比1,大量病人只能對器官翹首以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樹森,是中國著名的器官移植專家。兩年來,他和同事們在新器官分配框架下完成了45例手術。他説:“這還遠遠不夠,因為正在排隊等待的患者還有數百人,其中三分之一是隨時有生命危險的重症患者。”鄭樹森説,醫院應在器官捐獻過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他介紹:“各醫院一定要知道有這樣的潛在捐獻者,比如交通意外,腦死亡等都應該動員他們捐獻。要知道,我們大醫院要做器官移植的病人非常之多,我們也非常著急,卻無能為力。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能搶救更多的病人。”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負責人也表示,該院雖然技術上比較成熟,如“肝移植的臨床研究及應用”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完成肝移植手術超過1400例。但自2007年以來,該醫院的器官移植手術例數受到器官短缺的影響迅速下降。

  急需建立符合國情的遺體器官捐獻和分配體系

  中國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在大會上作《人體器官移植捐獻》工作報告時指出,對於人體器官的來源,在美國,大部分州採用了領取駕照登記器官捐獻意願制度,西班牙和歐洲多國也採取同樣的辦法。但我國在這方面困難重重,傳統文化和理念上有巨大差異。但除了文化和傳統理念上的差異,對捐獻者的家庭救助機制缺乏也是制約我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一大因素。據浙江省紅十字會一份調查顯示:在53例捐獻者家庭中,在捐獻的同時,希望得到醫療、事故、工傷、殯葬等善後處理和心理幫助的有29例,佔54.72%。希望得到人道救助的有8例,佔15.09%。深圳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專職協調員高敏表示,在諮詢器官捐獻事宜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器官捐獻到底有沒有補助。她表示,“目前只有一些困難家庭的捐獻者可以向紅十字會申請困難救助,並不是所有捐獻者都有。”

  衛生部一名專家表示,在國外,對捐獻者的家庭救助一般會通過商業保險解決。而國內則缺乏相應的機制。現在,國內一些試點省份也開始嘗試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基金,但規模不大,難以對所有捐獻者給予足夠的補償。記者了解到,由於經費的制約,近年來,有些省份的紅十字會對捐獻者家庭人道救助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浙江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在大會上介紹:據統計,該省對53例捐獻者家庭人道救助(慰問)平均為4.7萬元。從2010年的人均6.1萬元、2011年的5.4萬元,下降到2012年前八個月的人均4.3萬元。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器官捐獻,應該遵循愛心奉獻的無償原則。但為了捐獻工作合理、合情、合法,器官的捐獻可以採取經濟補助的激勵政策。考慮到中國國情,應該對相應器官捐獻者的家庭給予人道主義救助,這不是金錢買賣。”黃潔夫指出,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遺體器官捐獻和分配體系,決定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興衰存亡。我國對器官捐獻體系的完善不僅需要政府,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努力。只有建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體系,全社會對器官捐贈有足夠的重視和支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器官移植的源頭問題。(本報記者 袁于飛 張 蕾)

熱詞:

  • 器官捐獻
  • 捐獻器官
  • 器官移植手術
  • 器官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