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 打造全國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7日 06: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三江源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草原。

  趙雲才攝

  海東地區民俗表演。

  資料圖片

  青海境內的馬平高速老鴉峽段。

  資料圖片

  位於海西的油田工作平臺。

  韓三俊攝

  數據來源:青海省統計局

  大美青海,雄踞青藏高原,既享有江河之源、山嶽之宗的美譽,又長期給人以“面積大省、人口小省、資源富省、經濟窮省”的印象。

  黨的十六大以來,青海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三大歷史任務,始終堅持發展支撐、特色引領、集聚帶動、協調推進,著力推動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統籌發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點的科學發展道路。全省經濟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各項事業欣欣向榮。這10年,成為青海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2006—2011年,青海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1%。今年上半年,青海省主要經濟指標總體好于全國。前不久結束的省十二次黨代會,又響亮地提出了“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的奮鬥目標。

  走“循環”路

  努力打造全國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

  鹽湖、油海、氣田,還有多種有色金屬,青海地上地下都是寶。

  但是,由於諸多制約條件,長期以來,青海省産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近年來,青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

  “生産磚的原料是其他企業産生的工業垃圾,生産水泥的原料是其他企業的工業廢料。公司每年可以吃掉20萬噸工業廢渣,按每天生産300立方米砌塊磚來算,公司每天‘吃垃圾'能掙1萬多元。”眾誠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永志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賬。

  位於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眾誠公司的做法,是青海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青海省依託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和海東工業園區,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從海西到西寧,從柴達木盆地到湟水谷地,青海省的循環經濟亮點頻現。

  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多家企業聯手發展,産業鏈條不斷延伸。比如,開發區內的甘河工業園區就基本實現了“企業層面小循環、園區層面中循環、開發區層面大循環”,資源、能源互補,産業關聯度緊密,提升了初級産品的附加值。

  世界最大的光伏電站在柴達木建成發電,今年底將形成2000兆瓦規模。與此同時,從光伏組件到智慧電網的光伏産業鏈也基本形成。“這裡將成為世界的‘太陽城'!”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紅煒這樣評價。

  柴達木、西寧兩個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比重接近七成,基本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煤炭綜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多産業縱向延伸、橫向融合的循環經濟産業體系。循環經濟成為青海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

  “我們在繼續加快推進循環工業發展的同時,將進一步探索農牧業、服務業等領域的循環經濟實現形式,努力把青海打造成全國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青海省省長駱惠寧説。

  打“綠色”牌

  守護三江源頭“一盆清水”

  青海,是“中華水塔”、“地球之腎”,也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是,青海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遏制生態惡化刻不容緩。因此,青海的科學發展之路,無疑也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青海積極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等重點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城鎮污水處理率5年內提高近40個百分點。同時,青海深入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注重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著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

  春夏之交的玉樹禪古村,新栽的雲杉泛出點點新綠。“省裏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全村人參與植樹造林,現在的村子比以前可美多了!”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的江格,在電話中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表達著自己的喜悅。

  在玉樹,綠樹像生命一樣珍貴。玉樹災後重建也是綠色重建,環保和生態理念貫徹到重建的每一個環節。

  2010年地震以前,玉樹能源結構單一,牛糞和煤炭佔居民生活燃料的75%以上。天然氣站的建成,開啟了玉樹發展現代綠色能源的歷史。

  堅持走特色化、集約化、産業化道路,主打“綠色牌”、“有機牌”,著力打造現代農牧業示範園區,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畜産品。目前,青海省高原特色農作物種植比重達81.5%,沿黃流域建設了國內最大的冷水魚網箱養殖基地,生態畜牧業經營模式在牧業村全覆蓋,高原特色農牧業産業體系初步形成。

  青海省明確,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在全省所有地區完善科學考評辦法,把環境質量、生態投資、綠色産業等納入目標考核體系,以綠色發展推動科學發展。

  為“守住三江源頭這一盆清水”,青海省“自費”改革。在三江源地區率先實行草畜平衡補償等多項政策,與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和森林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結合,初步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如今,青海更“青”了。三大江河出境水量凈增加28%,三江源地區平均産草量增加了24.8%,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率由以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一度消失的瑪多縣“千湖奇觀”重新顯現,生物多樣性增加,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11年,國家批准了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邁入新階段。

  唱“民生”戲

  每年拿出75%的財力用於民生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各項社會事業明顯滯後。

  為了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青海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近些年每年拿出75%的財力解決民生問題,重點實施了教育惠民、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全民健康、保障性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延伸、家園美化綠化、藏區溫暖、文化惠民、社會管理創新等“十大民生工程”。

  青海省委書記強衛説:“雖然我們與其他兄弟省份相比經濟總量不大,但青海人的幸福指數不能比別人低。建設新青海,重在‘強省';創造新生活,旨在‘富民'。 二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

  2011年,全省財政用於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的支出分別比2006年增長3.7倍、2.7倍和2.9倍。城鄉居民收入5年內分別增長1.5倍和1.7倍。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標準及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覆蓋率、城鎮登記失業率、職工養老金水平、新農保覆蓋率等民生指標走在西部甚至全國前列。

  扶貧開發範圍實現全覆蓋,5年扶貧開發減少貧困人口近93萬人。

  27萬遊牧民走出偏遠的草原,住進基礎設施完備的新居,用上了太陽能照明,畜棚、儲草棚及飼草基地逐步建成,生産和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2008年開始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截至去年底,全省實際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24.11萬套,基本建成6.13萬套,在建17.98萬套,分配入住3.35萬套,住房保障覆蓋面達到28%。

  “兩基”目標圓滿完成,在全省藏區建立了“一年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三年職業教育”全免費制度和異地辦學獎補機制,牧區的孩子們徹底告別了帳篷學校。

  醫改實施幾年來,青海省個人衛生支出比例由45%下降到30%,累計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7.3億元。今年9月1日,青海省所有公立醫院對參合參保患者實行“先住院後結算”。

  推行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全程化服務,妥善處理民族和宗教問題,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工作,形成了城鎮、農村、牧區“三種類型”和州市、縣區、鄉鎮、社區“四個層級”的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實現了社會和諧穩定。

  災後重建與改善人民生活、保護生態環境、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生態美好、特色鮮明、經濟發展、安全和諧的社會主義新玉樹框架基本形成。截至今年7月底,在實際不到16個月的有效施工期內,累計完成投資290.1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101.9%;開工項目1230個,佔項目總數的98.6%。今年,將基本完成災後重建主要任務。

  “要在有生之年用‘花兒'小調歌唱新青海,歌唱新生活,唱出時代的可喜變化!”年過七旬的沈萬成道出了青海百姓的心聲。

熱詞:

  • 三江源地區
  • 生態立省
  • 青海經濟
  • 新階段
  • 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