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侯伯宇: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風骨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6日 15: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與李政道進行學術交流(前左一為侯伯宇,前左二為李政道)

     

    受楊振寧邀請在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做研究(左二為侯伯宇,左四為楊振寧)

    題 記    

    當侯伯宇先生離開人間,才來報道他勇攀科學高峰、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的精神和事跡,我們甚感汗顏!

    先生在世時,我們多年多次造訪,先生都一一謝絕,也曾通過校方行政聯絡,先生都予婉拒。原因是“他不願意張揚”。也有人傳話,先生嫌當下媒體熱炒了不少“假學問”、“偽科學”,他害怕與之混為一談。

    雖因應先生之諾未能報道,但先生一生攀登科學高峰,不論事業、功名、生活、命運、境遇順好坎坷,都堅守不輟、矢志不渝的精神,先生科研成果享譽世界的赫赫聲威和嚴謹治學、低調做人的品格,一直催生著我們心底的敬佩。

    儘管先生離開了我們,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風骨折射出的精神,不僅能夠廓清科學的真偽、厘清學術的正邪,而且能夠激活我們每個人熱愛祖國、勇攀高峰、尊重科學、務實創新、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真心。為此,我們違願于先生生前之諾,發出了這份遲來的報道——

    當一個人把信仰作為人生的風標和旗幟,視科學為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以人格的自律和行為的慎獨贏得尊嚴和寧靜時,面對一生的坎坷和生命的重創,面對塵世間追慕的名聲、地位、金錢、誘惑,他的內心世界有著怎樣的不變和堅守?他的精神空間有著怎樣的位次和排序?

    黃葉飄飛的季節,我們再次來到西北大學,追憶一位已經過世學者的生活履跡,探究一位令人尊敬的高級知識分子顛撲不破、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風骨。他從熱血青年渴望入黨直至年屆半百方得圓夢的不懈追求,他在當今世界數學物理界享有赫赫聲威的學術成就和他淡泊名利、低調做人的巨大反差,他培養出燦若星辰的國際理論物理界精英和晚年痛失獨子愛孫的雙重際遇,令每一位在他生命軌跡中有過交集的親人、同事、學生鐫刻在心,沒齒難忘。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的驕傲”、創建了“侯氏理論”的世界數學物理界代表人物、新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西北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侯伯宇。

1950年侯伯宇(後右一)參加抗美援朝

    信念的堅守  

    1950年,20歲的侯伯宇第一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青春的侯伯宇也如青春的新中國,充滿了積極、向上、勃發的力量。他選擇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並將它化為一個青年奮鬥的熱望,將個人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出生於天津。他的父親侯鏡如早年投身革命,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一期,在東征中經由周恩來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從幼年起,侯伯宇就一直深受父親愛國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逐步樹立了科學報國的理想。他跟隨父親四方輾轉,先後就讀過10所小學、3所中學,興趣廣泛,愛好數理。由於受中共地下黨員的影響與鼓勵,為了“科學救國,做出更好的武器”,他決心進入清華大學學習物理,並於1947年和1948年,兩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但進入清華大學僅僅4個月,平津戰役的炮火又逼迫他中斷學業。

    新中國成立前夕,侯伯宇滿懷一腔熱血,放棄了在台灣大學的學業,也放棄了出國的機會,輾轉回到北京。剛剛在清華大學安頓好,抗美援朝戰爭又爆發。涌動著愛國熱情的他,決定放棄學業,投筆從戎。他是班裏第一個主動要求參加志願軍的學生,並將父親給他的四年大學學費、生活費1000美元傾囊捐出。1951年,組織批准他參加軍幹校,並派他前往東北師大學習俄文,讓他跟隨蘇聯軍事顧問入朝參戰。1953年,新中國“一五”計劃工業建設迫切需要既懂外語又有數理基礎的人,侯伯宇放棄了回清華大學繼續讀書的願望,赴遼寧鞍山黑色冶金設計院翻譯科當了一名俄語翻譯。1956年國家提倡“向科學進軍”,為實現科學報國的理想,他考取了西北大學物理系,並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生活極其困難,他仍潛心研究,在《物理學報》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受到唐敖慶等著名科學家的高度評價。後來,他以數學100分、物理99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73年,侯伯宇主動投身西部建設,並最終在西北大學紮根,一幹就是37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其間,國內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優厚的條件邀請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謝絕,他説,西部更需要我,這裡的學生更需要我。

    “文革”結束,侯伯宇更加信心滿懷地忘我工作。當父親在美國籌備成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時候,他全力協助父親,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祖國和平統一不懈努力。他力邀台灣中央研究院袁旗教授來大陸進行學術交流,這是兩岸隔絕30多年後學術界的首次接觸,對於打破“堅冰”,意義重大。

    信仰是探索者心中的綠洲。從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到閱盡人事的華發壯年,侯伯宇對自己的信仰始終不離不棄。他先後三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但是由於父親曾是國民黨將領,自己還曾在台灣讀書3個月的“歷史問題”,入黨問題也一再被擱置。在“肅反”中遭批鬥,還差點被打成“右派”;“文革”爆發,導師張宗燧遭抄家批鬥,他也受到牽連。但是這些挫折和打擊始終沒有動搖他對黨的信念。1980年,50歲的侯伯宇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此,共産黨人這個光榮的稱號,對黨的事業的不懈追求,伴隨了他的一生。他用自己樸實無華的行動踐行著入黨誓詞和對黨的事業的莊嚴承諾。

熱詞:

  • 侯伯宇
  • 高級
  • 知識分子
  • 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