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務院公佈促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若干意見(全文)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31日 23: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8月31日電 中國政府網31日刊登《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中部地區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城鎮化水平偏低、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等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轉變發展方式任務依然艱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任重道遠。

  具體如下:

  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

  國發 〔2012〕 43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印發實施以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中部地區鞏固成果、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為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一)主要成就。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中部地區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總體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逐步提高;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以下稱“三基地、一樞紐”)建設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穩步推進,區域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全方位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過不懈努力,中部地區已經步入了加快發展、全面崛起的新階段。

  (二)機遇與挑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和擴大內需戰略全面實施,中部地區廣闊的市場潛力和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得到發揮;國際國內産業分工加快調整,為中部地區有序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了良好機遇;我國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中部地區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但也應看到,中部地區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城鎮化水平偏低、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等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轉變發展方式任務依然艱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任重道遠。

  (三)重大意義。中部地區是全國“三農”問題最為突出的區域,是推進新一輪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點區域,是內需增長極具潛力的區域,在新時期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新形勢下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推動中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縮小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客觀需要;是發揮中部地區區位優勢,構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戰略樞紐,加快形成協調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現實選擇;是激發中部地區內需潛能,拓展發展空間,支撐全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迫切要求。

  (四)總體要求。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更加注重轉型發展,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創新發展,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更加注重和諧發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五)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明顯成效,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快於全國平均水平,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三基地、一樞紐”地位更加鞏固,城鄉區域更加協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城鎮化率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東部地區水平,努力實現全面崛起,在支撐全國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穩步提升“三基地、一樞紐”地位,增強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六)鞏固糧食生産基地地位。毫不鬆懈抓好糧食生産,結合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充分挖掘增産潛力,到2020年中部地區糧食生産能力達到3600億斤以上,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比重進一步提高,提升在全國糧食生産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對中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的支持力度。統籌實施糧食生産重大工程,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産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加大農作物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生産科技含量。不斷完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政策,繼續實施良種補貼,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建立農業關鍵技術補貼制度。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在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和洞庭湖地區、山西中南部等農産品優勢産區規劃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區,著力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力爭使中部地區走在全國農業現代化前列。

  (七)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發展水平。繼續推進晉北、晉東、晉中、淮南、淮北和河南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積極淘汰煤炭落後産能,加快實施煤炭資源整合和兼併重組,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支持在長江沿岸規劃建設大型煤炭儲備中心。加強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鼓勵採氣採煤一體化。加快大型火電基地建設,合理規劃建設水電站,支持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因地制宜推廣分佈式新能源發電,穩步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小水電代燃料和農村水電擴容增效等項目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制定中部地區礦産資源勘查開髮指導目錄,加大重點成礦區帶的地質調查和礦産資源勘查投入力度,建立重要礦産資源的礦産地儲備,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推進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優勢産業結構調整,延伸産業鏈,提高産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實現原材料工業由大變強,推動建設佈局合理、優勢突出、體系完整、安全環保的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

  (八)壯大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實力。依託骨幹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關鍵技術研發,推動汽車、大型機械、特高壓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船舶等裝備製造業升級和發展。以掌握核心技術為突破口,培育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實施重大産業發展創新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成果應用示範工程。充分發揮武漢、長株潭地區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和武漢信息、鄭州生物、南昌航空、合肥電子信息等專業性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産業集群,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産業成為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等優勢,有序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重點發展家用電器、紡織服裝、農産品加工、能源資源開發與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産業,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九)加快發展服務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強重點物流園區的規劃與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內陸無水港。規範文化産業園區建設,發展壯大演藝娛樂、出版發行、影視製作、文化創意等産業,促進文化産業大發展大繁榮。加快發展金融、研發設計、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商貿服務、休閒娛樂、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扶持發展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新型服務業態。

  (十)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統籌發展各種運輸方式,加強與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的交通通道建設,強化中部六省之間的互聯互通,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能力,進一步鞏固中部地區在全國綜合運輸大通道中的戰略地位。加快完善鐵路網,儘快貫通“四縱四橫”客運專線中部段,有序推進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繼續實施既有線路擴能改造,加強煤運通道建設,提高運輸能力。加強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完成國家高速公路網中部路段建設,加快構建沿長江快速通道,推進高速公路擁擠路段擴容改造,打通省際“斷頭路”,基本實現所有縣通高等級公路。加快長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高等級航道建設,統籌岸線資源開發,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和重點內河港口建設。加強武漢、鄭州、長沙等樞紐機場建設,支持與其他國內樞紐機場合作開通中轉聯程國際航線,新建和擴建一批支線機場,鼓勵發展通用航空。建設鄭州、武漢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各交通方式之間以及與城市交通的無縫銜接。

熱詞:

  • 中部地區
  • 武漢城市圈
  • 生産性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