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湖北省:創新引領 建設“一主兩副”中心城市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2日 06: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如今,湖北正打造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其中“一主兩副”三個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尤為引人關注。省會武漢,正在向著“國家中心城市”衝刺;襄陽和宜昌兩座省域副中心城市也在加快發展。

  努力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談城市發展

  人民日報記者 顧兆農 田豆豆 楊 寧

  如何解讀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

  記者:武漢為什麼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阮成發:胡錦濤總書記近年來兩次視察湖北,都明確要求湖北構建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省委要求,武漢要成為支點的支點。為支持武漢發展,中央連續賦予武漢多項國家戰略使命。2007年12月,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2月,批准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成為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典範。2010年3月,批復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明確武漢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這都表明,中央對武漢寄予厚望,希望武漢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擔當更大使命。

  記者:何謂國家中心城市?

  阮成發: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在國家經濟結構和戰略佈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並能代表本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城市。

  從國際上看,目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化率超過70%。工業化、城市化催生了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一批特大城市,它們成為本國甚至全球的經濟增長引擎,影響廣泛深遠。全球前100位特大城市的GDP之和已佔到全世界的38%,它們當中很多是世界級中心城市。

  從國內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空前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51%。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我國形成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五個國家中心城市。

  武漢與這些城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並不期望很快趕上它們,但要學習它們規劃和建設的理念,用國際視野謀劃城市發展。

  記者:與發達國家的中心城市和國內國家中心城市相比,武漢的差距還很大。提出這樣的目標,是不是有點好高騖遠呢?

  阮成發:有什麼樣的眼界,就有什麼樣的目標定位;有什麼樣的目標定位,就有什麼樣的城市未來。我們對武漢的發展確定了一個適度超前、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把國家中心城市作為發展目標,是基於武漢的歷史、區位、基礎及潛力等綜合因素而提出的。

  記者: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哪些條件和優勢?

  阮成發:武漢作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有其獨特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基礎有條件。

  從經濟總量看,2007年以來,武漢地區生産總值連續跨越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臺階,去年達到6756億元。目前仍處於強勁增長態勢。

  從産業發展看,武漢已經形成完備的産業體系,産業實力雄厚。光電子信息已是世界級産業集群,建橋、激光加工設備、工程勘察設計等一批産業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從區位看,武漢是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區位優勢。

  從科教文化看,武漢科教實力居全國前茅,擁有兩院院士59名,科研機構102個,高等院校8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79所,在校大學生118萬人。

  從自然資源看,中國最大河流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市區交匯,形成三鎮鼎立的天然格局。

  這幾年,武漢謀劃實施了一批重大産業、基礎設施項目,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連續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去年達到4255億元。今年以來,繼續保持了較大投資強度。

  記者: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路徑是怎樣的?

  阮成發:突出提升創新引領、交通樞紐、産業帶動和綜合服務四大功能,建成“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國家商貿物流中心”,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充分利用武漢科教人才的綜合優勢,在全國乃至更大範圍內配置高端創新要素資源,著力於新技術、新産業的創造和生成,把武漢建設成為全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高地、參與全球産業創新的戰略支點、具有世界影響的國家創新中心。

  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機場和港口建設,加快形成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高速公路網重要樞紐、重要門戶機場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大力提升産業帶動功能。全面提速“工業倍增”計劃,力爭2016年工業總産值超過2萬億元。發展生産性服務業,重點在金融、物流等領域實現突破,加快建成國家商貿物流中心。

  大力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在教育、醫療、旅遊等方面,依託現有優勢,整合資源,突出民生導向,提高服務能級,形成強大的綜合服務功能。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時,我們還將提高城市軟實力。

  “四個襄陽”呼之欲出

  涂玉國

  8月8日,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領銜編制的《産業襄陽發展戰略規劃》和《綠色襄陽發展戰略規劃》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這將成為今後5—10年引領襄陽建設的指南。

  2011年4月,湖北省提出了建設産業襄陽、都市襄陽、文化襄陽、綠色襄陽的新戰略後,襄陽市聘請了國際國內一流專家對“四個襄陽”建設進行頂層設計,高標準進行規劃。

  在産業襄陽建設上,確立了以汽車産業為龍頭,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醫藥化工、農産品加工為支柱的“一個龍頭,六大支柱”的産業發展格局,積極改進經濟領導工作方式,創新實行“一個産業、一套班子、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隻基金、一個技術團隊”的工作機制,強力推進産業襄陽建設。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産值1654.8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增加值471.87億元,同比增長19.5%,高於全國平均增幅9個百分點。

  在建設綠色襄陽的過程中,襄陽市大力發展低碳、節能産業,計劃總投資20億元,用4年時間建起長1000公里,覆蓋市區及各縣(市)區的綠道網絡。目前,襄陽森林覆蓋率達42.62%。

  都市襄陽建設,以建設東津新城為抓手,將其定位於服務於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遠期規劃175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間規劃50平方公里。目前,已啟動了34.6平方公里起步區和5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拆遷和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緊張施工中。

  文化襄陽建設上,每年設立1億元的文化産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文化事業和産業發展,大力推進“三城五園”建設,即唐城、漢城、三國城,漢水文化産業園、汽車文化産業園、文化創意産業園、文化傳媒産業園、文化科技産業園。目前,唐城、漢城已經開工建設。

  魅力宜昌蒸蒸日上

  蔡鈞庭 陳義超

  8月6日,投資60億元的三峽國際珠寶博藝園在宜昌市高新區五峰民族工業園開工建設。這是該市目前引進的規模最大的文化旅遊産業項目,也是宜昌打造宜居、宜業、宜旅之城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宜昌瞄準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遊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遊名城的目標,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發展大産業、建設大園區,構建“沿江萬億經濟走廊”,夯實宜居、宜業、宜旅“魅力之城”的經濟基礎。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搶灘落戶宜昌。今年上半年,宜昌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09個,固定資産投資728.6億元,同比增長29.2%。

  目前,宜昌千億級大園區、千億級大産業和億噸級大港口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宜昌23種工業産品産量分別躍居世界第一、亞洲第一和全國第一;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産品和國家免檢産品42個。2011年,宜昌經濟總量實現2341億元,綜合實力在省內僅次於武漢。

  不出城郭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貫穿城區和三峽壩區的6條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線和102處公園及大面積公共綠地,構成了人與自然相和諧、城市與江河相融合、文化與風景相映襯的優美畫卷。宜昌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88平方米,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超過350天,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宜昌是全國首批公佈的40佳旅遊城市,每年遊客達1500萬人次以上。7月1日,武漢與宜昌間的客運專線開通後,宜昌這座長江三峽國際旅遊最佳目的地城市,旅遊會更火。

熱詞:

  • 城市軟實力
  • 漢水文化
  • 生産性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