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廣東工地挖出唐宋民窯 疊燒墊圈似現代"甜甜圈"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0日 14: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個器形完整的陶瓶藏身堆積層中

  燒窯用的墊餅和墊圈代表着當時的先進工藝

  “韶關南雄發現疑似宋代民窯,建築工地挖出大量陶瓷碎片”,記者接到讀者邱先生的報料稱,南雄發現古代燒陶民窯遺址。中國古陶瓷協會專家郭惠雄對發掘出土的陶碗、陶瓶進行甄別後認定,該處遺址確為唐宋年間民窯。

  確認為唐宋民窯遺址

  記者根據邱先生朋友的指引,來到韶關南雄市城區站前路附近的一處建築工地,六七台大型鏟車正在工地上忙碌。工地旁邊的規劃示意圖顯示,該處正準備修建一所學校和一座大型商場。

  邱先生所説的“宋窯遺址”位於工地一隅的小土坡旁。挖掘機挖開的土層裏,隨處可見大量的陶碗、陶瓶和陶盆等燒成品的碎片和一些殘次品重重疊疊堆積着,附近的地面上零零散散可以看見陶瓷碎片。

  南雄籍的中國古陶瓷協會專家郭惠雄對發掘出的陶碗、陶瓷瓶、陶瓷碎片和大量的疊燒墊圈進行了認真仔細的甄別後認定:“挖掘出的大部分古陶瓷有着‘底腳平切'、‘口沿不施釉'等明顯的宋代風格。”郭惠雄告訴記者,使用匣缽燒制陶瓷是宋窯特有的工藝;建築工地上發現大量的疊燒墊圈和匣缽,可以證明該處曾是一個大型的宋代民窯,歷史悠久、工藝先進。

  仔細查看完瓷器殘片並經過現場查探,郭惠雄認為瓷器窯是唐代的遺存,“之前在南雄還沒有發現過唐代的陶瓷窯,這是第一次,因此非常寶貴”。

  暫停施工封存遺址

  郭惠雄認為,新發現的唐宋陶瓷窯具有重要的考古和文化價值,是廣府人南遷文化的一個見證。“從風格上看,這些陶瓷成品和殘片與江西景德鎮窯、吉州窯、贛州七鯉鎮窯風格接近,可謂一脈相承”。郭惠雄稱南雄一直流傳燒窯的多有江西師傅:“應該是北人南遷過程中,江西一帶的工匠帶來的生産技術。”他建議,當地政府在保護現場的同時應立即上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請考古隊進行科學挖掘。

  郭惠雄為該民窯的開挖感到可惜,“如果加以保護和考證,從窯址的規模或許可以測算出唐宋時期南雄地區生産工藝水平、居住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並能了解當時南雄的對外貿易狀況”。

  南雄市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稱,去年曾接到發現宋代民窯遺址的報料,並派人前往調查,確認為民窯遺存,但附近已建成民宅,無法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和保護。

  8月19日下午,南雄市政府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已經通知宋代民窯遺址附近工地施工單位暫停施工,當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已經派人前往遺址所在的工地,對宋窯遺址進行劃線封存,並已經向上級文物和考古部門彙報。

熱詞:

  • 廣東
  • 民謠
  • 陶瓷窯
  • 唐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