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共青團:打造“觸手可及”的樞紐型組織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0日 05: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媒體時代,微博、智慧手機、iPad等新事物奔涌而來,當基於短信的“拇指文化”升級為基於觸摸屏的“食指文化”時,團組織和青年的距離可以有多近?

  “觸手可及”!這是上海共青團的響亮口號與努力方向,通過新媒體和文化産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影響青年,潤物無聲地引導青年,使青年感覺“共青團就在身邊”;通過服務牽動、價值傳播和文化感染,使共青團日漸成為服務青年、動員青年和引領青年的樞紐,就是“觸手可及”的上海共青團目標所指。

  “觸手可及”——打造服務信息與資源的樞紐

  在上班的地鐵上用智慧手機搜索時興的電子雜誌,是青年小新的快樂所在。忽然,“青春上海”4個字躍入他的眼簾,這不是上海共青團官方微博嗎?他記得昨晚在家通過上海電視臺看到“青春上海”發佈了暑期一些體育場館免費開放的信息,怎麼它又會出現在谷歌官方軟體市場裏?帶着好奇,小新“揮指”打開電子雜誌,發現這裡別有洞天:新聞、訪談、社交小貼士、活動信息,琳瑯滿目。

  等進了辦公室,小新打開電腦,登錄團上海市委官方網站想找找有什麼適合自己的公益活動,發現上海共青團的電子地圖已將它們一網打盡。點擊“快樂公益 隨手志願”信息,一個個粉色圓點就會綻放在地圖上,點擊圓點,服務的時間、地點、內容以及報名方式等信息就會立刻出現。“做志願者,手指一點就行。夠潮!”

  新媒體在上海共青團工作應用的例子俯拾皆是。

  一是通過微博實現更好的互動。截至7月底,上海共青團官方微博“青春上海”的粉絲總數達145096個,上海青年志願者微博粉絲總數達56410個,團上海市委書記班子和絕大部分機關幹部也開通了個人微博。

  二是通過電子雜誌、手機彩信報實現更炫的展示。團上海市委開發了可以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觀賞的“青春上海”電子雜誌,內容涵蓋了各類團工作信息和多種團屬刊物內容,可謂是個多彩的“青年書架”。目前,團虹口區委推出的手機彩信報已達33期,發送1.2萬多人次;團浦東區委的《浦東青年》雜誌手機wap版覆蓋白領青年和志願者1萬多人。

  三是通過電子地圖實現更便捷的服務和動員。今年,團上海市委在全團率先推出了共青團網絡電子地圖,公益活動、青少年社工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六大類1000多個地標“躍然圖上”。青年隨時可以查詢到身邊的團組織、團活動、團服務,團建聯動、活動組織也有了新的支撐平臺。

  借助新媒體的生動性、觀賞性、互動性和開放性,共青團的內容不僅實現了聚合,還將“原材料”深加工為青年易於接受的“産品”,讓青年更易接受。“感覺共青團提供的信息很對胃口,界面比較友好。”有網友如此評價。

  “觸手可及不僅是我們新媒體工作的目標,而且是對整個上海共青團建設、發展的總體要求。”團上海市委書記潘敏説,“上海共青團的工作特別強調密切團青關係,‘觸手可及'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和手段。並不只是説青年看看團的微博、上上團的網就觸手可及了,而是我們的工作理念、項目設計、幹部作風都要更加貼近青年、更加注重運用新媒體和文化工作,讓青年群體感知、認同、支持我們。大家聯接在一個彼此‘觸手可及'的網絡裏,而我們共青團在其中處於樞紐地位、發揮引領作用。”

  “一呼百應”——建設動員青年與社會力量的樞紐

  還有什麼比颱風1小時20公里的移動速度更快?當然是新媒體支持下的快速動員和響應。

  今年8月,暴雨如注,狂風大作,颱風來襲。全城戒備之時,“上海青年志願者”的微博平臺也忙得不亦樂乎:發公告、貼通知、組織志願者……

  “根據中央氣象臺10時發佈的颱風‘海葵'黃色預警信號,上海青年志願者一起在全市範圍啟動防臺應急志願行動,在做好自家防臺的前提下,多關心身邊鄰居,尤其是社區孤寡老人,農民工子女家庭等特殊群體,請大家去看一看,幫一幫。或許您的一句提醒,就能防止一個災患!”

  8月7日上午,上海青年志願者在官方微博發出公告,啟動“青年志願者防臺應急行動”。不到一天時間,活動微博被轉發2973人次、評論1165人次,17個區縣青年志願者協會及相應街道團工委的微博同步響應,在微博上引起市、區、街道志願者管理機構與廣大青年志願者和青年志願者組織的熱烈反響。

  自2005年以來,上海共青團建立了基於網絡、覆蓋廣泛、使用便捷、互動性強的快速動員和響應機制,覆蓋了全市6萬多個團支部和百萬團員,通過短信彩信和郵件群發、門戶網站、微博以及戶外視頻等新媒體,在短時間內就能將動員信息傳遞到最基層,實現了全團聯動。

  對青年的社會動員能力,是共青團凝聚力和戰鬥力的試金石。上海共青團緊跟社會和技術發展潮流,通過夯實工作的信息基礎和資源基礎,借助新媒體手段,實現了組織動員和社會動員的有機結合,使黨團的“意願”與青年的“自願”形成共振,煥發了共青團群眾工作新活力。

  “春風化雨”——形成價值和文化傳播的樞紐

  今年“五四”期間的上海青年風尚節別具一格,300支由年輕人通過微博自發組成的“我們的年輕范兒”風尚小隊在大街小巷登場,結合跳街舞、扮古裝等才藝秀,用以物勸募等方式籌集善款。

  “筒子們!今天參與我們的年輕范兒的朋友們都是好樣的!為公益獻愛心,是青年節最好的獻禮!”通過微博的不斷發酵和推高,活動在短短半天時間內就募得28萬餘元善款,善款將全部用來為視力在0.4以下的100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配近視眼鏡。

  活動主題“我們的年輕范兒”也成為新浪微博排名前10位的熱門話題,“年輕人的活動就該有這個范兒!”一位團幹部激動不已。

  新媒體帶來了各領域信息的交流、各類青年自組織的匯集和各種項目的對接。而從新媒體出發,團組織傳播主流價值觀也有了更好的載體。

  為了塑造“創新、銳氣、時尚、多元”的上海青年文化,今年五四期間,上海共青團舉辦了青年文化風尚季活動,用積極向上、高品質、高品位的文化藝術活動和産品服務青年、熏陶青年,併發掘青年身邊的故事。上海鐵路局隨車機械師張亮的原創歌曲《隨車機械師之歌》,在青年文化風尚季的微博中一經發佈,就引來熱捧。網友們認同這位胖嘟嘟的男孩兒,因為他的“萌”,更因為他唱出了年輕人對職業的熱愛和堅守。

  上海青年文化風尚季還在全市17個區縣開展了50場文藝巡演,上海首演的歌劇《聶耳》在“青春上海”微博上推出免費索票活動,100張票在20分鐘內全部索完。

  讓青年通過手機隨手拍,創作具有生活氣息的四格“連環畫”,投稿微博攝影大賽;邀請年輕人用手機拍攝同齡人奮鬥故事,參與微視頻創作大賽;通過微博發現玩搖滾的青年民間樂隊,邀請他們參與“萬人微公益創意徵集”……

  團十六大以來,上海各級團組織開展的新媒體活動共8900余場(次),直接參與人數約180萬人,影響覆蓋青年約2700萬人次。

熱詞:

  • 微博
  • 共青團建設
  • 谷歌
  • 上海鐵路局
  • 樞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