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航天固體動力事業50年的人才工作啟示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4日 1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記者王敏)王峰曾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的博士生。他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航天人。

  王峰的導師專門研究纖維材料。2010年畢業前,王峰嚮導師諮詢工作去向,導師拿出航天科工六院46所研製的F-12高強有機纖維,感慨著:“竟然有這樣一批人,把這件事做成了!”

  F-12高強有機纖維是芳綸纖維家族中的一員,強度是鋼材的5倍多,可以纏繞固體導彈殼體,多年來,該産品和技術一直被少數國家封鎖,46所用十幾年攻下了這個項目。

  “我們讀博士就是想找一個能幹活能發揮作用的地方。”王峰告訴記者,一畢業他與同是博士的愛人,把家安在了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航天科工六院。

  王峰是新時期進入航天領域的年輕人的一個代表。當記者在航天科工六院和航天科技四院採訪時,總會産生這樣的疑問:究竟是怎樣的魅力,促使一代代優秀人才如飛蛾撲火般投身於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哪怕一生都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甚至流淚、流血?

  揭開歷史的篇章。當新生的中國巍然屹立於東方時,為了保護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最早一批航天固體動力人,有曾經留洋歸來的博士,也有軍隊學校培養的高材生,他們肩負起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重任,進荒原,住戈壁,迎酷暑,戰寒冬,喝過黃泥水,住過幹打壘,用智慧和執著書寫下一個又一個精彩答卷。

  8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航天科技四院院長的邢球痕回憶起當時的簡陋條件:做試驗沒有混合器,洗臉盆都用上了。任務急需時一雙手就是攪拌器,一天干下來,化學品熏得鼻子不辨香臭,兩手被腐蝕得斑點纍纍。

  “對航天人來説,‘祖國的需要就是神聖的召喚',這種濃烈的愛國情懷和事業責任心讓航天人對任何艱難困苦都能甘之如飴。”邢球痕説。

  在跋涉攀登的道路上,這些人不講條件、不計得失,付出的不僅是才智年華,還有生命的代價。1962年12月6日,845廠協作點在進行推進劑裝藥試驗時,混合機突然起火爆燃,大火頃刻間吞沒了整座工房,4位同志壯烈犧牲,5位同志被嚴重燒傷。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國的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始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取得了一個個令世人矚目的勝利。

  但是,上世紀80年代,由於工業佈局調整等原因,航天固體動力發展一度陷入絕境,社會上流傳著“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20多歲的孫再庸大學剛畢業分配來到航天科工六院,當時六院幾年研究一個型號,讓他覺得無用武之地。想出國的妻子拉著他去了德國、英國、美國,在高校裏做研究一呆就是8年。

  “這8年中,國內發生很多變化,型號任務越來越多。老領導一直問我,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你想不想回來。”孫再庸告訴記者,在國外從緊張的研究室出來後,自己漫無目的開車走了很久,滿腦子想的都是:“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是一個工程師,我要做點有用的事,我要回去!”

  和妻子分手的孫再庸回國了。這次,六院把求賢的車開到了他老家的家門口。“我特別感動,感到自己更要加倍投入到事業中。説實話,這些年我從工作中得到的成就感,是我在國外8年從來沒有的。我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更加熱愛航天,熱愛祖國。”如今,已是航天科工六院41所黨委書記的孫再庸向記者感嘆道。

  每個進入航天事業的人,都有不同的故事,然而熱愛事業、熱愛祖國的心都是一樣的。航天精神和文化,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他們;這些人才燦若星辰,又創造著新的航天精神、航天文化,二者交相輝映,豐富著彼此的內涵。

  這是一種精神:老一輩航天人、留英歸來的博士楊南生,為了研製工作順利進行,騎著一輛半舊的自行車,來回奔波在方圓10多公里的廠區,敲開一家家緊閉的房門動員技術骨幹上班。草原的風寒和過度勞累,使他患上了坐骨神經痛,只能撐著一條腿蹬自行車,實在蹬不了,就扶著車一步步往前蹭。

  這是一種精神:在我國第二代固體戰略導彈研製生産的攻堅戰中,該發動機的主任設計師、畢業于列寧格勒軍事機械工程學院的趙殿禮的妻子去世了。領導和同志們前來悼念時,老專家還在聚精會神地審查著一疊技術報告單。他説:“妻子走了,我比誰都悲傷,只有儘快攻克難關,才能告慰她的在天之靈。”

  這也是一種精神:航天科技四院副院長、我國首位航天固體動力發動機博士侯曉剛上任發動機總設計師,為了掌握高能發動機生産過程,親自到高能推進劑生産最危險的工序跟産,徹夜守候。

  這還是一種精神:航天科技四院7416廠三車間整形組組長,一線技術工人徐立平,他的工作是拿著刀鑽入發動機內,一點一點將缺陷部位的推進藥劑挖出,稍有不慎,就面臨著爆炸的危險。

  ……

  對航天來説,留住這些可敬可愛的人是最重要的。四院和六院先後出臺多項文件,用制度留人:大批科研資金鼓勵人才創新、開闢綠色通道調動人才成長積極性,政策向骨幹隊伍傾斜,榮譽大門向優秀技能人才打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秦嶺山區固體發動機研製基地籌建初期一無所有,先期趕到的建設者們把辦公營地紮在了一座破廟裏,在廟門上挂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身在大廟胸懷全局”,下聯是“腳踏青山放眼世界”,橫批是“樂在其中”。

  近半個世紀後,進入航天隊伍2年的王峰也給自己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勤勉堅守塞外草原問天有路”,下聯是“默默奉獻河西沃土創業無悔”,橫批同樣是“樂在其中”。

  這是航天人50年來持之以恒的心聲,也是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長盛不衰、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法寶。

熱詞:

  • 航天人
  • 航天精神
  • 有機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