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4日 04: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唐朝詩人杜甫的感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人活七十,堪稱“高壽”。如今,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4.83歲,可謂“人生七十不稀奇”。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比2000年的71.40歲提高3.43歲。從性別看,男性為72.38歲,比2000年提高2.75歲;女性為77.37歲,比2000年提高4.04歲。男女平均預期壽命之差與10年前相比,由3.70歲擴大到4.99歲。這表明,在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於男性,並且兩者之差也進一步擴大。這與世界其他國家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9.6歲,其中高收入國家及地區為79.8歲,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為69.1歲。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僅明顯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也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從提高幅度看,2000—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3.43歲,比世界平均提高2.4歲多1歲左右。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國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的一把標尺,也是觀察民生狀況的一面鏡子。1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繼續延長,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數與日俱增。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嬰兒和孕産婦死亡率持續下降

  “如果不是政府提供的免費‘兩癌'篩查,我都不曉得自己是不是還活著。”四川省綿陽市關帝鎮村民李翠英説。2011年,在農村婦女乳腺癌免費篩查項目中,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住院花了5000多元,在新農合報銷和大病補助後,自己只掏了200多元。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繼續延長的重要制度基石。2011年,我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國家啟動實施10大類41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孕産婦保健、兒童保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此外,針對重點人群和重點區域的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順利實施,1169萬名和146萬名農村適齡婦女分別免費進行了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

  嬰兒死亡率和孕産婦死亡率,是一個國家健康水平的“溫度計”。10年前,很多偏遠山區農村都有一個古老的職業——“接生婆”。由於醫療條件落後,不少婦女生孩子都在家裏,只能請一個有經驗的“接生婆”助産。但是,絕大多數“接生婆”沒有經過醫學專業培訓,嬰兒死亡率和孕産婦死亡率居高不下。

  如今,“接生婆”這個職業幾乎絕跡。2011年,農村住院分娩率從2008年的92.3%提高到98.1%,接近99.56%的城市住院分娩率。農村孕産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的實施,促進了婦女兒童主要健康指標持續改善。3年來,中央財政共投入79億元,補助農村孕産婦2726.6萬人。據衛生部統計,我國孕産婦死亡率由2000年的53/10萬下降到2011年的26.1/10萬,處於發展中國家最好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是各年齡死亡率水平下降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嬰兒死亡率的下降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0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13.93%。,比2000年的28.38%。下降14.45個千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45個千分點。而1990—2000年10年間,我國嬰兒死亡率下降4.51個千分點,平均每年下降0.45個千分點。我國的嬰兒死亡率不僅繼續呈下降趨勢,而且下降速度加快。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10年來,我國通過開展婚前、孕前、孕期和新生兒保健服務,實施補服葉酸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初步建立了出生缺陷防治體系,促進了出生缺陷三級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實。全國婚檢率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11年的41.0%,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達181家。截至2010年,全國已有511家醫療機構開展了産前篩查和産前診斷服務,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率達62.9%。

  構築防控傳染病“免疫屏障”

  38種傳染病疫情實現網絡直報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麻疹、天花、血吸蟲病等傳染病的肆虐,曾是影響人均預期壽命的重要因素。2003年,在經歷了非典考驗之後,我國構築起一道道防控傳染病的“免疫屏障”。

  我國是兒童免費接種疫苗最多的國家之一。2007年,甲肝疫苗、流腦疫苗等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可預防15種傳染病。2010年,全國共為1.03億適齡兒童接種麻疹疫苗,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公共衛生干預行動。

  10年間,面對各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峻挑戰,我國疾病防控從疲於應付到從容應對、從被動迎戰到主動出擊、從各自為戰到多方聯動,實現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38種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2009年,面對全球甲流疫情,我國牢牢把握防疫的主動權,建立並擴大了全國監測網絡,率先研製出技術先進的甲流病毒檢測試劑,設計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甲流疫苗臨床試驗,成為全球第一個完成甲流疫苗研發、第一個大規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國家。

  大災之後無大疫。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我國第一次運用手機開展大規模的疫情監測報告,建立了災區疫情直報系統。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後,我國在負壓實驗室中開展鼠疫檢測工作,開創了在高海拔地區使用移動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先河。

  10年間,一個覆蓋全國的疾病預防控制、傳染病救治和緊急救援指揮體系已經形成。全國28個省(區、市)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血吸蟲等重點寄生蟲病發病呈下降趨勢。艾滋病監測、檢測、治療、干預、母嬰阻斷覆蓋面持續擴大,檢測人數、抗病毒治療人數不斷增加。

  環境衛生與人均預期壽命密切相關。10年來,我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農村改水改廁。截至2010年底,農村累計改水受益人口達9.1億人,佔農村總人口的94.9%。6.8億農村人口飲用自來水,1.7億戶農村家庭使用衛生廁所。2011年底,全國累計命名150個國家衛生城市、32個國家衛生區和456個國家衛生鎮。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

  城鄉居民看病就醫有保障

  最近,家住北京海淀區花園路的方雯琪,用上了最時髦的物聯網技術管理慢性病。方雯琪今年80多歲,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她説:“以前經常跑醫院,排隊開藥很麻煩。現在,自己在家裏測血壓,社區醫生上網就能看到數據,健康管理越來越精細化。”

  研究表明,在影響人均預期壽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佔六成。我國以社區為突破口,推行慢性病綜合管理,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國民健康行動計劃。例如,北京等地為居民贈送“健康大禮包”,包括3克的限鹽勺、25克的限油壺、測量肥胖的腰圍尺等,積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10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三級醫院聯動、中西醫並重、公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並存的格局。據衛生部統計,到2011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5.3萬個;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860萬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1.85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達1.65人,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全國基本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醫院、社區有衛生服務站的目標,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慢病能防,大病能治,城鄉居民看病就醫有保障。

  10年來,我國緊緊追蹤世界醫學前沿,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在西醫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進步,創造了一項項全球領先的醫學奇跡。

  肺癌是我國居民惡性腫瘤死亡的“頭號殺手”。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專家郭惠琴勇於挑戰醫學“禁區”,使肺癌病人生存率大幅提高,成為肺癌治療領域的一匹“黑馬”。她將腫瘤分子生物學診斷及手術、化療、生物免疫治療等手段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法。目前,國際上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不超過50%,而她的團隊通過個體化綜合治療,使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達到90%,遠遠領先於國際水平。

  10年來,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指標進入快速改善時期。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已達95%以上,被國際社會譽為世界奇跡。一張全球最大醫療保障網,為近13億居民構建了抵禦疾病經濟風險的安全屏障。

  中醫凸顯“治未病”優勢

  中藥飲片納入基本藥物目錄

  “冬養三九,夏治三伏”。每年夏天頭伏第一天,北京各大醫院“冬病夏治”門診火爆,前來體驗敷貼的病人絡繹不絕。家住北京方莊的孫大爺説,4歲的孫子患支氣管炎兩年多,自從用了敷貼療法,氣管炎越來越輕,連冬天也很少感冒。

  中醫與西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成為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2009年中醫基本現狀調查報告》指出:我國醫療機構中,有近60%的機構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每年有7億人次看中醫。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産業、文化“六位一體”全面協調發展的格局。在2009年頒布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中成藥所佔比例達到1/3,中藥飲片也首次納入其中。

  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我國加快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重點抓好縣級公立中醫醫院改造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中藥房建設。3年來,中央安排專項資金56.7億元,完成382所縣級中醫醫院建設項目投資計劃,安排42.1億元支持1960所市縣級中醫醫院、民族醫醫院建設,推動中醫藥“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實施中醫“名醫、名科、名院”工程。

  10年來,中醫“治未病”優勢日益凸顯。推拿、敷貼、艾灸、拔罐、刮痧等傳統養生保健方法,深受老百姓青睞;體質辨識、經絡調理、音樂治療等新型服務手段,豐富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強身健體功法,在大江南北普及推廣。截至目前,我國共有173家“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和健康管理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範圍。

  古老的中醫藥,以其確切療效和獨特優勢,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做出了新貢獻!

  短評

  令人振奮的“民生答卷”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10年間,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國民健康水平不斷改善,這是一張令人振奮的“民生答卷”,也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實惠之一。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保障水平的綜合指標。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4.83歲,嬰兒死亡率和孕産婦死亡率進一步下降,國民主要健康指標居發展中國家前列,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成果。1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加大民生投入,把健康問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統籌謀劃,確立了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提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奮鬥目標,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保護健康就是保護生産力。不斷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沒有13億人的健康,就沒有13億人的小康。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全民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贏得未來全球競爭的戰略之舉,更是利國利民、惠澤後世的韆鞦大計。

熱詞:

  • 敷貼療法
  • 疫苗臨床
  • 健康素質
  • 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