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重慶民心佳園:公租房住戶安心舒心開心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0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夏日午後,太陽懶懶地躲到了雲層後面。一陣微風拂過,廣場上的綠樹輕輕搖擺。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圍坐在長凳上閒談,眼前有愜意玩耍的孩童,遠處是生意興隆的街邊小攤。

  這裡是民心佳園,重慶最早入住的公租房小區,放眼全國也是先行。在重慶主城,類似的公租房小區已有4個,接納了以進城農民工、新畢業大學生、城市住房困難家庭為主的35萬名居民。

  建設好,更要管理好、服務好。起步階段,重慶便在這些規模相當於一個農村集鎮,且具備流動性大、文化差異大、職業結構複雜等特點的小區裏,探索建立公租房服務管理長效機制,打造平安、健康、和諧、宜居的環境,想方設法讓居民住得安心、舒心、開心。如今,民心佳園已入住1年多,居民們過得到底怎麼樣?讓我們走進這裡,一探究竟。

  如何安心?

  摸清住戶情況、管理服務到位

  “您好,我們是社區的工作人員,想入戶了解下情況,方便以後做好服務,可以嗎?”站在一戶住家門前,民心佳園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馬琴輕聲問道。

  對馬琴來説,這樣的走訪已是家常便飯。自去年4月開放入住以來,已有1.6萬戶、4萬多名居民陸續住進民心佳園,90%的住戶戶口不在本地,居委會對住戶情況和需求並不特別清楚,得挨家挨戶走訪才行。

  “有些居民會很熱心,有些卻立馬關門拒絕。”吃“閉門羹”時,工作人員依然要堅持再敲一次門,如果居民又拒絕,他們才會離開,可過段時間還會再次嘗試。如今走訪已完成70%,全部工作有望在年底完成。

  把情況了解清楚,確實更方便工作。去年在走訪中發現,居民普遍感覺周圍公交車太少,交通不便,社區積極協調,新的公交班次很快開通了。

  與社區居委會主要參與管理社會事務不同,由重慶市公租房管理局派出的民心佳園房屋管理中心主要負責房屋出租的具體事宜,如簽訂租賃合同、收取租金、檢查住房情況等,還要對物業公司進行監督指導。

  不能對房屋穿墻打洞、私拉亂接,不能從事經營行為,不能影響其他住戶……若干個“不”背後,是房管中心為規範住用行為,維護居民利益而開展的一項項具體工作。曾有居民在公租房裏開起麻將館,招攬鄰里,收費經營。受到打擾的居民把意見反映到房管中心後,他們立馬在調查核實後予以關閉。“公租房是用來滿足基本住房需求的,不能成為營利工具。”房管中心主任羅良成表示,但他們會想辦法從其他方面滿足群眾的娛樂需求。

  為保障住戶安全,房管中心還在每個樓棟挑選出一位信息員,負責巡查、反映情況。有些住戶剛從農村搬到城市,還不太習慣使用煤氣灶,經常出門忘了關火,以致燒幹了鍋,産生火災隱患,至今已發生過五六次,每次都是由信息員上報,然後由房管中心和物業公司及時處理的。

  如何舒心?

  聯絡就業、主動幫扶、化解矛盾

  安居,常與樂業聯絡在一起。沒工作,沒收入,即便住進好房子,也會憂心忡忡,對中低收入人群來説尤其如此。

  如何讓群眾既安居又樂業?去年入住不久,社區了解到許多住戶有在附近就業的願望。北部新區管委會得知情況後,旋即展開多方協調。不出幾天,一場有20多家企業參加的招聘會在民心佳園舉辦,現場簽約300多人。在民心佳園,像這樣的招聘會已舉辦過6場,2000多人就業問題得以解決。

  住戶密集,人流量大,也讓一些居民看到商機,路邊擺攤的逐漸多了起來,生意紅火。居民張瓊華在離家500米遠的農貿市場租下門面,賣活雞活鴨,每月能賺近3000元。

  對那些並不具備就業能力的困難居民,民心佳園的做法是,在摸清困難家庭和孤殘人員情況的基礎上,組織黨員幹部和志願者結對幫扶。

  61歲的孤寡老人湯顯明雙目失明,雖然平日可以簡單做些飯菜,但外出行走很不方便。同一棟樓的志願者小祿主動承擔起每天為老人買菜的任務。如今,每次聽到老人説“謝謝”,小祿都會爽朗地笑著回應,“沒得啥子,順路的嘛!”

  憂心事可以通過幫助就業、幫扶來應對,可煩心事卻沒那麼容易化解。54棟樓,100%的入住率,鄰里之間、家庭內部難免鬧些彆扭。怎麼讓大家更舒心呢?

  “一方面我們自己在努力調解,另一方面也留意到一些熱心群眾,如退休在家的阿姨,各個樓棟的樓長等,邀請他們幫忙調和。”馬琴告訴記者,有一次,樓上樓下的住戶因為養狗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最終正是在熱心群眾的耐心説服下,養狗者把狗送給了親戚,使原本激烈的矛盾順利化解。‘

  如何開心?

  群眾自發組織活動,社區開辦市民學校

  下午4點,小區廣場上敲鑼打鼓,好不熱鬧。原來,一支由中老年居民自發組織的腰鼓隊正在這裡練習表演。

  站在一群穿著紅色表演服的人群中,著便裝的劉政林很是扎眼。交談中我們得知,他剛剛入行,“以前我參加合唱隊,一週兩次,雷打不動,現在我又對敲鼓産生了興趣,也想嘗試一把。”

  腰鼓隊、合唱隊、足球隊……民心佳園的文體活動可謂花樣繁多,參與者甚眾。57歲的劉政林獨自一人住在這裡,可並未感到孤獨,“日子過得充實而快樂!”

  除群眾自發活動之外,由重慶團市委、社區和房管中心等共同主辦的市民學校也吸引了大量住戶參與。花藝培訓、居家廚藝培訓、老年健康講座、少兒英語課外班、少兒合唱團……民心佳園的管理者們變著法兒地做出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供居民免費享用。

  “公租房小區居民文化程度相對不高,市民學校可以讓大家的閒暇時光過得更有意義。”馬琴認為,這些活動還能促進居民融合,讓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成為好朋友,“最近聽説,有幾十位因為各種活動熟絡起來的老年人,已在籌劃著結伴旅遊了。”

  剛從大學畢業的曾紅也從這些活動中發現了人生價值。去年8月,他對小區裏的一次消防演練講座産生了濃厚興趣,全程聽完,又參與互動。“以前我跟同學合租,經常打麻將玩遊戲虛度光陰,現在一個人住,要做些積極向上的事情。”曾紅後來成為市民學校的一名志願者,現在還“晉陞”為有著30多人的敬老助殘志願隊的隊長。

  入夜,成百上千的群眾吃過晚飯後,聚攏到廣場上,和著歡快的音樂跳起壩壩舞。一張張笑臉告訴我們,這些曾為住房乃至生計發愁的居民們,如今不僅擁有了一處在城市落腳的棲息之地,更演繹著屬於他們的和諧曲。

熱詞:

  • 佳園
  • 住戶參與
  • 房管
  • 晉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