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走近基層代表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17: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兩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對黨的十八大代表宋殿琛而言,榮譽和光環意味著更重的責任和使命。

  黨的十八大代表梅園雪一年有8個月在鄉間田頭送技術、搞科研,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兒,在科爾沁黑土地上創造了畝産2300斤玉米的紀錄,村民們親切地稱她“女糧王”。

  擁有企業股份、獎豪華小汽車、出國旅遊……黨的十八大代表丁新民讓農民工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宋殿琛:屢創車工行業奇跡

  1990年,宋殿琛從技校畢業,被分配到內蒙古一機集團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車工崗位。剛開始工作時,師傅們嫻熟的加工技巧令他羨慕不已。

  “我什麼時候能夠達到這種水平?我師傅就是我的奮鬥目標。”他暗暗下定決心:“當工人就要當最優秀的,幹活就要幹一流的。”剛開始跟著師傅幹活,他細心觀察、認真學習,遇到複雜的工序,更是反復鑽研、細心揣摩。為了提高操作水平,他收集加工後的廢料,苦練基本功。有一次,他爬到廢料堆裏撿廢料,被夜勤人員當“賊”抓了起來。了解情況後,夜勤人員被感動了,後來還主動從廢料堆裏找出鐵塊給他練手。通過勤學苦練,宋殿琛很快就成了車間的骨幹。

  幹活就要“幹最難的活兒,要幹別人幹不了的活兒”,這是他常對大家説的一句話。

  某軍品科研項目——風扇導圈,屬於特大型薄壁內部結構複雜零件,原設計製造週期至少要三個月,但研發進度不容延遲,只好改為車床加工。宋殿琛主動與科研人員溝通,制定加工方案,連續加班三天三夜,把原重250公斤的毛坯變成了3公斤的藝術品,創造了車工行業的奇跡。

  “個人技術再強,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團隊才能煥發出無窮的能量。”宋殿琛説。他把“人人都有絕技”作為班組發展的方向,為工廠培養出了30多名車工高級技師。

  近年來,在産品轉型、工裝不完善等困難面前,宋殿琛帶領班組成員頂住壓力,承擔起瑞特公司軍品任務70%的車工工作量。班組先後圓滿完成了“雙一號”任務、國慶60週年閱兵車輛部件生産和某重點工程任務,成為了公司軍品生産和科研試製的排頭兵和堅強保障。

  今年,宋殿琛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我將用更加努力的工作回報黨和企業的培養,做技能傳承的旗手,當創新發展的先鋒。”宋殿琛説。

  梅園雪:科爾沁的“女糧王”

  1989年,23歲的梅園雪以優異的成績從哲裏木盟(現通遼市)畜牧學院畢業後,主動要求回到家鄉工作。她虛心向農技人員學習,認真鑽研,很快成為單位裏的業務骨幹。

  梅園雪身上常帶著一個黑色筆記本,裏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各種數據,哪塊耕地是什麼土質、適用什麼肥、病蟲害如何,她都一清二楚。她説:“這是我幹工作的‘導航儀',每年都得更新幾次。”

  受筆記本的啟發,她萌生了建立土壤信息庫的想法。她把工作中記載的每個嘎查的土壤、種肥、病蟲害等基礎情況進行整理,親自主持籌建了“科左中旗土壤施肥查詢指導系統”,信息庫成了農民兄弟手中的“導航儀”。

  “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梅園雪説,推廣農業科技,首先要做通農民的思想工作。起初,村民對萬畝高産創建項目不認可,積極性不高,梅園雪就與鎮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地做工作。種田“老把式”孫老漢不相信,非要和高産創建技術比個高低。當年,科左中旗項目區玉米平均畝産達919公斤,最高畝産達1125.8公斤,獲得全區玉米高産創建活動第一名。孫老漢徹底服氣了,逢人便為高産創建做廣告。

  多年來,梅園雪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技成果轉化和適用技術推廣上,先後主持參與了30余項農業實用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和研究工作,其中國家級項目10項。僅“農業增效工程”項目,就為農民人均增收2870元,科技貢獻率達96.4%。

  在大夥兒眼裏,只要有任務,梅園雪恨不得24小時不休息。身為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梅園雪每年有230多天在鄉村蹲點。

  23年來,她足跡遍佈全旗500多個村屯,悉心培養科技示範戶1000余個,農民技術員2500余人,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看到農民糧食産量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再苦再累我也覺得值!”梅園雪説。

  丁新民:讓農民工夢想成真

  走進鄂爾多斯市東方路橋集團的建設工地,農民工的生活區像一個個軍營,有整齊的活動板房、明亮的房間、免費的新被褥,還有電視機、洗衣機、電熱水器。“到東方路橋幹活兒,只要帶一套牙具就行。”黨的十八大代表、集團黨委書記、總裁丁新民説。

  早在2001年,丁新民就提出了“東方金字塔”理論,“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農民工就是東方路橋這個金字塔的基石,只有把根基夯實、砸牢,金字塔才能長久。”

  在農民工中推廣股份制,讓農民工擁有東方路橋的股份,是丁新民的又一個創舉。

  2004年,丁新民在劉世奇民工聯隊試行股份制,93名農民工全部獲得了公司股份。民工聯隊實行股份制改革後,大家都把聯隊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機械當成自己的財産,把工程當成自己的活兒。他們從昨天的打工者,變為今天的企業主人。

  “通過股份制,把民工聯隊變成了公司的一支正規施工隊伍,雙方的資産和利益捆綁在一起,民工聯隊的實力大大加強了,農民工變成了股東,有了分紅的權利,也實現了農民工和企業的雙贏。”丁新民説。

  丁新民這樣詮釋“東方路橋”的含義,“我們修的路有兩條:一條是有形的,即富國利民的物質之路;另一條是無形的,即體現東方美德、東方文化的精神之路。”

  丁新民身體力行,東方路橋的路修到哪,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的好事就做到哪。在丁新民的倡議下,集團成立“東方路橋光彩事業基金會”,集團全體管理人員和員工個人收入的3%作為捐贈基金,在非典襲擊、新疆地震、印尼海嘯、黃河淩災、汶川大地震等危難時刻,在貧困學子上不起大學、孤寡老人看不起病、學校教學科研經費嚴重短缺等關頭,總會有東方路橋人伸出慷慨援助之手。

  企業成立14年來,已捐助社會公益事業3億元。拿丁新民的話來説,“這是東方路橋人必須具備的品格”。本報記者 賀勇攝影報道

熱詞:

  • 十八大
  • 特刊
  • 走基層
  •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