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轉型的“能源”更強勁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17: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內蒙古伊泰煤制油項目。本報記者 吳勇攝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經濟在能源工業推動下迅猛發展,曾拿下國內各省區市“增速8連冠”。然而,能源工業在給內蒙古帶來輝煌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憂——産業缺乏競爭力、增長速度與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這一系列問題怎樣解決?可持續發展之路何在?熱愛草原的人們在急切地尋找答案。

  近年來,內蒙古以整合升級傳統能源産業為支點,以建設多元、多極的現代能源産業體系為重點,以發展新能源為亮點,走出了一條資源、能源型地區轉變發展方式的特色之路。

  依託煤炭,高標準打造支柱産業

  夏日的烏海綠意蔥蘢,生機盎然。與這綠色同樣激越人心的是,今年上半年烏海在全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地區生産總值依然實現14.8%的增幅,增速居全區第一位。

  烏海之所以取得這樣的保增長成績,得益於近年來加速淘汰落後産能、培育扶持規模企業的系列舉措。他們以高於國家産業政策的標準,在煤炭開採、焦炭等行業關停規模小、污染重的企業1560戶,同時又以高於國家産業準入門檻的標準審批項目,促進洗煤、焦化等傳統行業提質升級。目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60%以上,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國家級的煤焦化基地和PVC下游産品加工基地,已初具規模。

  “把資源、資金、技術向大企業集中,能切實從採掘、加工、轉化各個環節,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和企業的利潤率,同時為延伸産業鏈、多元發展提供可能。”烏海市市委書記鮑常青説。

  高標準打造支柱産業——不僅在烏海,在整個內蒙古自治區都已成為一種共識和行動。

  對內蒙古自治區來説,資源特別是種類豐富、質量優良的煤炭資源,是一筆可觀的財富。截至2011年底,全區已查明煤炭資源儲量達到7703億噸,年産煤炭9.79億噸,雙居全國首位;2011年煤炭工業産值佔全區GDP比重12%,佔工業利潤近一半。然而,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後國內外宏觀經濟走軟,以及企業成本、環境約束壓力不斷加大等新難題、新挑戰,煤炭業如不能強筋健骨、轉型升級,“財富”就有可能淪為“包袱”。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提出,資源富集是內蒙古的優勢與財富,要發揮好資源優勢,就必須將優勢産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2011年,全區啟動新一輪煤炭企業兼併重組。根據方案,到2013年,全區地方煤炭企業將由353戶減少到80至100戶;地方企業中將形成1至2戶億噸級、5至6戶5000萬噸級、15至16戶千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生産規模在120萬噸以下的煤炭生産企業全部退出市場。目前全區煤炭業資源回收率已提高到60%以上,機械化生産水平提高到90%以上,原煤百萬噸死亡率穩定下降並保持在0.05左右。

  如今在內蒙古自治區,無論走進哪家煤礦,你看到的都是一座座現代化大型礦井,以及全封閉的煤炭採掘、輸送、儲藏、裝運設備。那簡陋臟亂的小煤窯,那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那遮天蔽日、迷目塞鼻的煤炭粉塵,都已成為過去……

  延伸産業,高層次發展多元經營

  在陜汽烏海新能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工人在重型卡車裝配線上緊張地忙碌著。總投資10億元的重型載貨汽車生産線是烏海市裝備製造業和産業轉型的重點項目,該項目生産的重卡使用的燃料是液化天然氣,每公里比使用柴油節省1元左右,大大降低了車輛運行成本。

  煤的“蝶變”,正是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大力延伸資源型産業的一個縮影。

  越是“一煤獨大”,越要提早防範陷入資源枯竭困境,儘快克服對能源産業的路徑依賴。自治區提出,積極轉變黑色能源結構,推進産業結構調整,促進産業延伸、升級和多元化。依煤而電、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為草原未來的發展鋪設了一條現實可行的路子。

  自治區主席巴特爾指出,提升資源型産業層次,是內蒙古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自治區出臺多項政策,鼓勵煤炭、電力與化工等相關産業聯營,構建以煤炭、電力、天然氣等為主的新型煤化工産業形態。目前區內煤基延伸深加工方面已經建成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等多個項目,規模與技術裝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針對能源、資源性産業“獨大”的突出矛盾,內蒙古自治區提出加大新能源、裝備製造等産業投資力度,積極發展非資源型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著力建設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自治區正在通過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加強稀土、新能源、冶金、裝備製造、新材料研發等重點産業領域技術攻關,努力在更多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力爭在“十二五”末,培育形成60個銷售收入超100億元、主導産業突出、承接産業轉移目標明確、規模較大、鏈條較長、協作配套水平較高的産業集群,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超2萬億元,工業經濟貢獻率超過50%,形成工業經濟新增長點。同時,建成20個國家和自治區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園區,帶動新增就業45萬人左右。

  追風逐日,高起點培育清潔能源

  在通遼市科左中旗草原上,數百台白色的風車順次排開,塔架直插蔚藍的天空,巨大的風葉緩緩旋轉,成為蒼茫草原上的一道壯美景色。近年來,科左中旗走上了“追風逐日”的科學發展之路,在草原上打造起一座“風電航母”——目前全旗累計並網規模達到118萬千瓦,實現發電23.8億千瓦時,銷售收入12.8億元,上繳稅金近1億元。

  內蒙古自治區不僅煤炭資源豐富,草原上新能源的“儲量”同樣讓人艷羨——風能資源居全國之首,太陽能資源居全國第二位。國家氣象局對全國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風能資源評估報告顯示,目前,內蒙古已探明可開發的風電資源可裝機容量達3.8億千瓦,相當於16個三峽水電站!

  把培育新能源作為帶動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作為拉動新能源發展的“三駕馬車”。“在清潔能源的開發方面,內蒙古有獨特的優勢,這些資源的擁有量在全國來説都是數一數二的。開發的起點也要高,立足科學發展,對標國際先進。”談到新能源前景,自治區黨委常委、副主席潘逸陽信心滿滿。

  截至目前,全區風電裝機已經突破100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在1.5億千瓦以上。鄂爾多斯市205千瓦太陽能聚光光伏示範電站已並網發電;國內首套年産15萬噸生物基柴油生産線和年産生物柴油、汽油12.5萬噸,年産燃料乙醇10萬噸等項目相繼在各地建成;阿拉善盟、包頭市和巴彥淖爾市總裝機容量6萬千瓦的三個大型並網光伏電站已進入建設階段;二連浩特市大型風光互補可再生能源城市供電系統示範項目正在加緊施工……針對今後新能源産業的發展目標,自治區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風力發電裝機達3300萬千瓦以上,佔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30%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還是那方神奇富饒的草原,一個嶄新面貌的“能源內蒙古”正在逐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熱詞:

  • 十八大
  • 特刊
  • 轉型
  •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