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內蒙古 富民與強區並重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1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成吉思汗陵

內蒙古經濟發展指標及在全國位次

上起依次為草原盛會那達慕、伊利牛奶生産線、伊泰集團煤制油工程。本報記者 賀勇攝

伊金霍洛旗風光

  內蒙古有點特別。

  曾經,連續多年GDP增幅保持全國第一,如今,不再追求這個“全國第一”,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曾經,提出“強區富民”主基調,因為深感“發展不足”,如今,換成了“富民強區”,富民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曾經,引以為豪的是“羊煤土氣”,如今,強力推進六大優勢特色産業均衡發展,更加“揚眉吐氣”。

  從2002年到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總量從1725億元增長到1424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113億元增加到135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1元增加到2040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86元增加到6642元。底子薄、起點低的內蒙古正在創造著經濟騰飛的奇跡,勤勞樸實的內蒙古人民過上了更加殷實富足的生活。

  “走進前列”正在實現

  早在1987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曾經預言,內蒙古“今後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偉人的判斷,成為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努力奮鬥的目標和不斷前行的動力。

  這10年,內蒙古持續發力,奮力趕超:從2002年到2011年,全區GDP總量先後超越9個省區市,由全國第二十四位上升至全國第十五位,是我國5個自治區中首家、西部12個省區市中第二個進人“萬億俱樂部”的省份;人均GDP由2002年的7233元增加到2011年的57515元,在全國的位次由第十六位前移至第六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先後超越7個省區市,由全國第二十五位升到全國第十八位。用短短10年時間,內蒙古實現了經濟實力由全國後列到中列的躍升。

  隨著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升,內蒙古加快了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的步伐,發展方式逐步由單純追求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生態環境並重轉變。農牧業結構不斷優化,畜牧業快速增長,成為第一産業的主要增長點。全區確立了乳、肉、絨、糧油、馬鈴薯、飼草飼料等六大主導産業,農畜産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內蒙古工業發展異軍突起,主導地位顯著增強。2002—2011年,全區工業增加值從571億元增加到7159億元,居全國第十三位,能源、冶金、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産業成為拉動工業生産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三次産業結構由2002年的19.3:38.9:41.8調整為2011年的9.2:56.8:34,一産比重下降10.1個百分點,二産上升17.9個百分點,實現了由農牧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

  通過加快建設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西部經濟區,努力打造沿黃沿線産業帶,積極推進東部盟市融入東北經濟區、北京重點幫扶烏蘭察布市和赤峰市、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等一系列措施,內蒙古形成了區域、城鄉發展良性互動、協調推進的新格局。2011年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西部7個盟市生産總值達到9295.33億元,佔全區的65.25%。東部5盟市生産總值達到4950.78億,佔全區34.75%。

  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步伐也明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在2011年第十一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中,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霍林郭勒市進入前十強,進入百強的則達到17席。

  像抓強區一樣抓富民

  “在家門口就能免費體檢,真是打心眼裏高興,感謝黨委、政府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剛剛參加完體檢的包頭市青山區李愛花老人激動地説。為了方便群眾享受健康服務,青山區啟動了“為空巢老人免費體檢”惠民工程,計劃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在3年內分批為全區9000多名“空巢老人”實施免費體檢。

  近年來,青山區大力實施以民生建設為重點的“六有工程”。2010年至2012年,青山區累計投入各項惠民資金24.3億元。民生建設逐步從“學有所教、老有所養、勞有所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病有所醫”向“學有優教、老有頤養、勞有多得、住有宜居、居有安寧、病有良醫”的轉變,使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區人民群眾。

  “堅持富民與強區並重,像抓強區一樣抓富民。讓群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變化,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指出。

  從“強區富民”到“富民強區”,這一表述上的調整,折射了發展觀的深化和昇華,廣大群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由此帶來的實惠。

  實施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為群眾辦“十二件實事”和“十項民生工程”,投入資金1168億元。全區各級財政民生投入達到1956億元,較上年增加300億元,主要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增長都在20%以上,使內蒙古民生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進。

  呼倫貝爾根河市居民李發説,政府給低收入困難人群發放冬季燃料補貼,使得往年買不起煤的他,早早備足了燃料。去年冬天雖然室外溫度達到零下40攝氏度,但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溫暖。像李發一樣,該市有9萬多的居民享受到政府燃料補貼,全市下發補貼金額達940多萬元。

  鄂爾多斯市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傾注真情實感,投入“真金白銀”。“十一五”期間,鄂爾多斯市一般預算支出累計完成916億元,年均增長37.9%,其中,用於“三農三牧”、教育、醫療衛生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支出達511億元,年均增長50.4%,高於一般預算支出增幅13個百分點,佔同期一般預算支出的55.8%。

  像抓發展一樣抓生態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全區有13億畝天然草原、3.55億畝森林和6000多萬畝濕地,構成了祖國北方的綠色生態防線,對我國北方大氣候調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內蒙古的生態非常脆弱。

  “內蒙古的生態保護工作做不好,影響的不只是我們自己,還將直接威脅到東北、華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高錫林説。

  像抓發展一樣抓生態,是內蒙古總結長期以來生態保護建設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錫林郭勒盟委書記于永泉説:“我們的思路是‘開發一小片,保護一大片'。用1%的土地集中發展工業,推進城鎮化,增強反哺‘三農三牧'和吸納農牧民轉移就業的能力,保護99%的草原。”按照這個思路,錫林郭勒盟堅持“整裝開發、綜合利用、集中發展、環保節能”的原則,立足於資源優勢,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循環經濟為方向,著力做大做強能源、化工、金屬礦採選冶煉、農畜産品加工、建材等優勢特色産業。

  如今,“美麗與發展雙贏”正在從理念變成實踐。鄂爾多斯在發展中落實各項生態保護措施,推行“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等生態補償辦法,在10年快速推進工業化過程中,全市植被覆蓋率由30%提高到75%。呼倫貝爾伊敏煤電在開採過程中注重回填與植被恢復,生産採用封閉式流程,有效保護了鄂溫克草原。

  在美麗發展的思路指引下,呼倫貝爾打響了向沙地宣戰、守護美麗的攻堅戰。連續3年,任務和投資兩不減,沙地治理以每年幾億元的投資和治理100萬畝以上的速度推進,呼倫貝爾沙地面積開始縮減,沙區植被覆蓋率平均提高15%。今年年初,“高質量完成100萬畝沙區綜合治理任務”,又被寫進了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長期以來,內蒙古草原超載過牧、草畜關係持續失衡,導致草原生態不斷惡化。經過堅持不懈地生態建設,目前內蒙古生態總體惡化趨勢趨緩,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根據全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內蒙古森林覆蓋率達到20%,比1998年提高了5.18個百分點。

  悠悠歲月,記載著歷史的沉浮變幻;星移斗轉,昭示著人間的滄桑興衰。而今,這片神奇的草原,在“富民與強區並重”、“美麗與發展雙贏”思路引導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恢復。眾志成城的各族兒女,正在雄心勃勃地譜寫新的篇章!視覺統籌:蔡華偉 張芳曼

熱詞:

  • 十八大
  • 特刊
  • 內蒙古
  •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