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甘肅舟曲災區多個開發項目實現脫貧與生態保護“雙贏”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4日 1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甘肅舟曲8月4日電(記者 張文靜)嚴斌全和他的愛人在舟曲縣租了一間60平米的輪胎商鋪。每天清晨6點左右,兩口子就要起床忙活。嚴斌全要修補前一天客人送來的汽車輪胎,一旁的愛人則打掃衛生,擦拭著商鋪裏堆放著的新輪胎。

  嚴斌全是曾遭受過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甘肅省舟曲縣城關鎮東街村的一位村民。兩年前的8月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將他所在的村莊頃刻吞噬。嚴斌全的家也未能倖免,家中唯一的兩畝多地也被泥石流摧毀。

  “家沒了,連地也沒了,一家七口人吃啥喝啥?”這讓靠地吃飯的嚴斌全憂心忡忡。在他看來,災後重建的住房可以由政府支持修建,但自己和家人長期的生存還得要自食其力。

  據舟曲縣城關鎮副鎮長曹生輝介紹,發生在2010年8月8日的泥石流造成當地近3300名農民喪失耕地,受損農田面積達1000畝左右。“這裡的農民祖祖輩輩都習慣了種地,不種地就沒收入,沒法過日子”。

  耕地的“絕跡”讓嚴斌全和有著同樣遭遇的農民産生了一個共同想法:土地可以沒有,但要想生活就得有一項技能。

  2011年年底,他們的想法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支持。甘肅省政府出臺《舟曲扶貧開發工作方案》,要求通過培訓輸轉、産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結合防災減災、生態治理,使當地貧困人口脫貧。

  據介紹,這個方案的出臺符合舟曲耕地面積極其有限,人均佔有資源少,富餘勞動力多的實際情況。同時,這也是全國首個將防災減災和生態治理理念納入災後重建的方案。這個方案中的培訓輸轉勞動力和産業開發措施讓嚴斌全等因災失地農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舟曲縣多個部門開始面向全縣因災失地農民、企業失業人員、貧困人口等群體進行引導性和技能性培訓,包括汽車維修、家政服務、焊工、餐廳服務等培訓。   2011年底,嚴斌全先後在舟曲職業中學和蘭州市一所培訓學校接受了為期半個月的汽車修理知識和實踐的系統培訓。

  “經過兩次培訓,我的技術從單一變得全面,也掌握了汽車四輪定位和四輪平衡的技術。”嚴斌全説,由於舟曲一些項目仍在施工,來往汽車數量多,他家的汽車維修生意格外火爆,近幾個月,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

  曹生輝告訴記者,今年3月份,城關鎮培訓了近千名群眾,其中220多名因災失地農民在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找到了家政服務員的工作,“在外地工作他們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比在家裏種地收入要高”。

  記者從舟曲縣勞動移民局了解到,泥石流災害發生至今,舟曲已培訓組織輸轉2.5萬餘因災失地農民等城鄉富餘勞動力,其中向江蘇、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輸出近1萬名勞務工。

  據舟曲縣扶貧辦介紹,舟曲在災後重建中還根據特有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項目,在提高受災群眾自主發展能力的同時,也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舟曲屬於“兩山夾一河”的地形,山大溝深,自然災害頻繁,人地矛盾突出,農業增收空間有限,生態承載力脆弱。“因地制宜地發展優勢産業項目顯得極為迫切。”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孫樹榮説,這既能提高農民的收入,又能兼顧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

  2011年6月,舟曲在全縣19個鄉鎮實施了總投資400萬元的冬播油菜生産示範基地,面積達2萬多畝。“每畝油菜産值1000多元,種植效益是冬小麥收入的1.9倍。”孫樹榮説,舟曲目前3萬畝中藏藥材的種植也讓當地農民嘗到了自身功能“造血”的甜頭,讓稀缺的土地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記者了解到,幫助舟曲受災群眾脫貧最重要的一個措施還有防災減災和生態治理。“我們將縣裏海拔1500米到1800米、坡度大於25度的坡地實施以經濟林為主的退耕還林,海拔1800米以上的耕地全部退還為生態林。”舟曲縣縣長石華雄表示,生態好了,最終受益的還是老百姓。

  根據舟曲扶貧方案,未來五年,舟曲將按照每年17%的增長速度,使舟曲農民人均收入到2015年達到5740元,逐漸實現脫貧的目標。

熱詞:

  • 生態治理
  • 生態系統功能
  • 生態承載力
  • 舟曲縣
  • 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