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家門口的城鎮化: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解難題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1日 06: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河南省新鄉市新鄉縣古固寨鎮祥和社區黨總支書記孔繁鑫現在是個大忙人,不僅經常接待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有時還得出去講課。他講的,不是什麼理論,而是當地農民為獲得“跟城裏人一樣的生活”所做的努力、邁過的溝坎。

  孔繁鑫工作的祥和社區,一排排別墅式樓房錯落有致,馬路寬闊,綠樹環抱,儼然城市高檔社區的模樣。

  “不能光看這些表面上的事兒。”孔繁鑫會建議參觀者看看社區安裝的日本生産的污水處理設備、便民服務中心、與城裏重點校聯合開辦的學校、幼兒園、圖書室、衛生室、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警務室、飯店等。“這才叫跟城裏人一樣的生活,光有房子行嗎?”他説。

  像祥和社區一樣,廣大河南農村,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化。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正在保證填滿國家糧倉的同時,整合城鄉資源,讓更多農民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業,初嘗城鎮化的生活。

  兩個多月前,河南省舞鋼市新型農村社區張莊社區的10戶農民以自家房屋做抵押,從當地農村信用聯社獲得了總額為331萬元的貸款用於生産。3個多月前,該市為張莊社區的首批21戶農民發放了房産證和集體土地使用證。這意味著,農民住房在河南首次擁有了房産證。

  過城裏人的生活,盤活農村最龐大的房産資本,僅僅是這幾年河南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推行新型城鎮化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河南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基點——讓農民就近進入與城市社區同樣標準的新型農村社區居住,就近進入二三産業就業或者創業,在家門口實現城鎮化。

  是什麼力量在推動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政府、農民與企業承擔什麼角色?錢從哪兒來?農民的根本利益怎樣保護?

  中國青年報記者帶著一系列疑問進入河南鄉村,深入農民家中、新社區管委會、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發現了當地政府與民間目標一致後驚人的創造力,見證了一場對廣大河南農民來講既實實在在又確實是暴風驟雨的變革。

  新村建設源於農民渴望改變生活

  農民最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站在自家的3層別墅式小樓前,農民劉國印説:“就是這種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就像我現在一樣——彩電、冰箱、空調一應俱全,廁所用抽水馬桶。”

  支撐這種生活水平的,是他一家人在家門口就業的收入——大兒子開大貨車,月收入四五千元;大兒媳在一家紡織企業上班,月工資1000多元;劉國印本人,在社區治安聯防隊工作,每月也有工資。

  劉國印是新鄉縣古固寨鎮祥和社區最早的住戶之一。祥和社區從2006年就開始規劃建設,是河南省最早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型之一。

  目前,社區附近是一個已經集中了32家企業的産業集聚區,以電力設備和體育用品為主導産業,從業人員5300人。工人大部分來自祥和社區,上班步行也只需十幾分鐘。

  劉國印原來是後辛莊村人。跟許多貧困農村一樣,後辛莊村老村的宅基地根本沒有任何規劃,劃分得東一塊兒西一塊兒,村民自己蓋的房子高高低低,樣式也雜亂不一。

  “因為村裏沒有排水設施,每家在新蓋房子的時候,都要比鄰居家的地基高出一截,以方便自家排水。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每過幾年,自己新蓋的房子就得因為鄰居建房而重新翻蓋。”劉國印説,“以往,農民一生至少蓋3次房子,一輩子辛辛苦苦掙的錢都搭在這上面,根本沒有能力真正改變生活,誰不想村子的面貌能夠徹底改變!”

  農民的迫切願望,與政府的規劃不謀而合。新鄉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張克永説,2006年,新鄉市開始探索推進新型城鎮化,按照城市社區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古固寨鎮聘請同濟大學和鄭州大學城市設計院,將全鎮15個行政村規劃為6個新型農村社區,同步規劃5平方公里的産業集聚區、3平方公里的商貿服務區和3萬畝的基本農田保護區。

  “後辛莊、崔井、王連屯這3個村都是窮村,政府拿這3個村做試點,才最有代表性、最有説服力。”古固寨鎮原人大主任、祥和社區黨總支書記孔繁鑫説。

  要建新社區,錢從哪來?孔繁鑫説,社區的道路、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部由政府承擔。一個社區財政首先補助1000萬元,政府同時整合各項涉農專項經費,打包向社區建設投放。房屋建造款由農民自籌,農民自主選擇規劃好的戶型,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第一批每戶免費送10噸水泥,並協調最高3萬元的貸款,政府貼息3年。

  房子建成後,政府為村民的房子免費辦理房産證和集體土地使用證。在群眾自願的基礎上,入住社區居民可辦理城鎮戶口,享受與城鎮居民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並繼續保留承包地使用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和與之相關的惠農政策,繼續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

  萬事開頭難。規劃和政策有了,如何説服村民拆了老房子,搬到新社區?

  鎮裏和村裏的幹部採取多種方法對新社區進行宣傳。“我們連續開了許多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教師會、村裏紅白事老董會。”孔繁鑫説,“我們把政府的政策印刷成‘明白紙',讓幹部一戶一戶送到戶主的手上,要求戶主簽字證明真的收到了。我們還組織村幹部和村民到市裏其他已經建好的新型農村社區參觀。”

  “做村民的工作,幹部必須得放低身段。”孔繁鑫説,有一天晚上,他召集一些村民開會,村民們都坐在板凳上,他就故意拿了兩塊磚頭坐得低一點,耐心地向村民講解新社區的政策。

  2007年初,時任後辛莊村支書兼村主任的崔增連和其他81戶村民首批開始在祥和社區建房。當年年底,第一批村民搬進社區,老村房子拆除。這時,社區的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也已經基本建好,看到實景效果的村民不再懷疑,開始紛紛報名到新社區建房。到目前為止,已有818戶在新社區建房,社區規劃用地780畝,節約土地800畝,節地率達51%。

  “對於暫時沒有錢到新社區建房的群眾,村裏幫助他們到産業集聚區就業,增加收入,讓他們掙到錢再蓋房。”崔增連説。對於村裏的貧困戶,2010年政府又籌集資金在社區建設了3棟近8000平方米的廉租房。今年1月16日,首批22戶貧困戶率先搬進了廉租房。

  村民李澤英説:“現在,我們住的是和城裏一樣的社區,就業就在家門口的工廠裏,卻沒有城裏那麼多壓力,感覺過得比有些城裏人還好。”

  “現在回想起來村子的發展,感覺就像做夢一樣。”崔增連説,“是村民改變農村臟亂差面貌、過上城市生活的迫切願望,使我們能夠走到今天。”

  新型農業現代化如何催生新城

  中鶴集團所在的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標兵,企業駐地王莊鎮也是農業重鎮。中鶴集團依託當地糧食集中産區的資源優勢發展糧食精深加工,發展成為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到2011年底,集團總資産33億元,2011年産值24億元。

  基於保障質量的現實訴求,中鶴集團希望強化對糧源數量和質量的控制,向産業上遊發展,把農田建成“第一車間”,形成自身獨特的競爭力。但是農戶傳統的分散種植,種子和農藥使用不統一,使糧食品質難以保證。

  從2010年初開始,中鶴集團聯合企業所在地部分農戶組建“鶴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從種到收的機械化和統一耕作、統一供種、統一灌溉、統一施肥、統一植保、統一收割的“六統一”作業。

  中鶴集團行政服務中心經理王文明説,合作社集中的土地2011年創造了小麥畝産605公斤、玉米畝産740公斤的高産紀錄,也為申請産區原糧的綠色認證或有機認證提供了可能。

  然而,在土地進一步流轉的過程中,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村莊散落于大片農田之中,排放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村中空心化嚴重,很多農民侵佔農田建新房向外圍擴張。

  與此同時,隨著企業的發展擴大,附近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中鶴成為産業工人。他們的活動空間由相對分散變為高度集中,收入大幅增長,對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教育、醫療保障、商業服務等産生新的需求。

  受迫之下,中鶴集團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將王莊鎮村民集中到統一的居住社區、轉換為産業工人,土地大規模流轉集中到合作社進行統一種植,另通過對舊村莊、村路復耕,田埂、溝渠二次平整,大批土地復耕,以此打造一個大面積的清潔原糧種植基地。

  2011年1月8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到中鶴調研,對其構想進行了肯定和鼓勵。很多國內外專家考察後也認為,河南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省份,國家提出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河南要再貢獻超過七分之一,10年之內每年都要增産20億斤。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的新型農業現代化。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使土地大規模流轉集中,正是經濟發展到今天,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這堅定了中鶴集團的信心。王文明説,王莊鎮行政區劃面積100平方公里,合15萬餘畝,耕地面積約9萬畝。這裡有行政村46個,人口7萬人。重新規劃後,可凈增耕地3萬畝。

  2011年8月份,中鶴新城項目開始啟動,浚縣財政出資51%,中鶴集團出資49%成立浚縣中鶴新城投資有限公司,負責項目的開發運行。項目一期開工建設164棟住宅樓、3棟行政服務中心樓、20棟中小學教學樓、5棟商業中心樓,總投資13.44億元,佔地3000畝。

  目前,59棟住宅樓中的1430套已經具備入住條件,4個村莊的選房、搬遷工作正在進行。中鶴新城的公共服務設施由政府出資興建,居民住宅、商業設施等由公司承擔。

  王文明説,59棟建好的樓房,25棟用於安置小齊村、南街村、西街村、南胡村4村村民,均價為每平方米650元。34棟用於安置鎮裏有住房需求但不能建房的村民,按照成本價每平方米1350元購房。安置範圍內的村民,舊房拆除另有補償,一般農村的5間平房就可以不花錢換到新社區120平方米的新房。

  他介紹,一期工程所用土地均是國有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因此與其他新型農村社區不同的是,遷入中鶴新城的居民,可以辦理商品房的房産證。

  企業出資為農民建新房,資金從哪來?王文明説,舊村全部拆遷之後節約出來的3萬畝建設用地指標,可以進入土地市場進行交易,按每畝15萬元的價格計算,應該有45億元左右;每個村莊的搬遷費用按5000萬元來計算,46個村莊的搬遷費用也就是23億元左右,不僅完全夠用,而且應該還有20多億元的盈餘。

  小齊村黨支部書記魏成富説,作為今年首批搬遷的4個村之一,小齊村在全鎮第一個進行“村改居”,如今全村70%的勞動力都在中鶴打工,農業生産早已經不是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

  記者在中鶴採訪的當天,正趕上王莊鎮北王莊村村支書張學俊到中鶴集團商量加入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轉的事情。

  他説,該村2000多口人,絕大多數勞動力都在外地或者中鶴集團打工,2000多畝地基本上都是由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婦女在種,辛辛苦苦種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如果加入合作社,自己不用種地,一年就可以得600公斤小麥的錢,村民們加入合作社流轉土地的願望都很強烈。

  據王文明介紹,按照規劃,全鎮所有村莊在未來將逐漸向中鶴新城社區聚集,村裏一律不再新批宅基地。為保證農民進入社區後有收入保障,中鶴集團為全鎮7萬名並村進城人員提供了3條就業渠道。第一,負責12萬畝清潔糧源基地種養的鶴飛農機合作社可安置1萬名職業農民;第二,糧食精深加工園區可安置兩萬名産業工人,新城三産可提供8000個崗位;第三,對不想從事農業和到工業園就業的其他村民,公司將通過新城配套的勞動力技能培訓中心對其進行就業創業培訓,確保村民搬進社區有活幹、有錢賺。

  新社區拓展新型工業化發展空間

  2008年,長葛市停止農村宅基地的批建,計劃實施“遷村並點”工程,將全市300多個行政村合併建設成100個左右的農民集中居住區。該市石象鄉古佛寺村與苗莊村因此被規劃合併到一起。但受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制約,計劃一直未能付諸實踐。

  幾年來,由於家庭新增人口和結婚,村民建新房的需求日益強烈。據苗莊村去年4月份進行的一份入戶調查顯示,該村983戶村民中,368戶都需要劃分新宅基地建房。

  與此同時,在長葛市迅速發展的首批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眾品集團,正在為土地的制約而發愁。該公司主要經營的是冷鮮肉、冷凍食品和果蔬加工,但是上遊産業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品質和標準差的現狀,增加了運營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存在著食品安全的隱患。

  眾品集團行政服務中心副總監張旭偉説,該企業幾年前就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推進上遊養殖基地的建設,但由於受建設用地制約,已開工的養殖場項目被迫拆除復耕,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投入成本。“果蔬種植基地由於缺乏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標準難以統一,品質難以保障。”

  如此背景下,去年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期間,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將新型農村社區納入新型城鎮化體系之中,讓長葛市的領導眼睛一亮。

  在政府的&&引導下,兩個村莊與眾品公司一拍即合,達成了合作協議。按照協議,古佛寺村和苗莊村將建社區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交給眾品集團使用,眾品集團則按每畝建設用地15萬元的標準出資,解決社區建設的啟動資金問題;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由政府出資。

  同時,兩個村原種植蔬菜的耕地全部流轉給眾品集團,作為該集團的蔬菜種植基地;其餘耕地按照每畝1000斤小麥的價格全部流轉,作為眾品集團與金麥郎公司合作建設的優質糧食生産基地。眾品集團還在當地建設養殖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今年3月底,古佛寺社區破土動工,按照規劃,社區遷並古佛寺、苗莊兩個行政村的6個自然村,共1790戶,5647人。社區規劃佔地面積378畝,規劃續建預留地18.6畝,原村莊佔地面積1086.6畝,節約土地690畝,節地率達到64%。

  新社區如何規劃建設,政府全部聽從群眾的意見。鄉政府工作人員逐門逐戶進行走訪,讓群眾填寫住宅建築模式、戶型面積徵求意見表,從選址、規劃、樓層、戶型、建設、拆遷等所有方面反復徵求群眾意見。記者在當地看到,每戶群眾的選擇,都有戶主簽字並按指印確認存檔。

  拆遷補償款如何計算?據石象鄉人大主席、古佛寺社區建築指揮部副指揮長閻智義介紹,每個村子按照節約土地指標的多少,首先計算可獲得土地補償款總額;然後再根據全村村民的舊房統計情況,對這筆土地補償款統一進行分配。

  “為了多獲得一些拆遷補償,有些群眾就想讓樓蓋得高一點,多節約一點地出來。有些年輕的村民甚至提出想住高層的電梯房。”閻智義説,經過綜合全體村民的討論,目前社區住宅採用的是5層結構,一樓是倉儲室,上面4層是住宅。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許昌市對在建的每一個新型農村社區,都要求做到“五化十有”,即道路硬化、環境美化、生活潔化、垃圾三化、路燈亮化,有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校、體育健身場、網絡通信設施、商業設施、五保老人公寓、公交站點、合壽堂。

  “農民土地方面能得到的收益,全部歸農民。社區的農民還都可以在自願的基礎上就近就業。”石象鄉黨委書記、古佛寺社區建築指揮部指揮長劉璐告訴記者,目前社區現有勞動力2686人,社區將騰出的耕地交由眾品進行規模化經營,加上社區規劃的農貿市場和商業服務,可就地安置1000人。

  “經測算,農民入住社區後,收入途徑和總量增多,年均純收入可由原來的8800元提高到1.1萬元以上。”劉璐説,“到時候社區還為入住的農民解決低保、醫保和社保。如果農村、城市社會保障標準不一致,則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讓農民享受最高的保障標準。”

  苗莊村50多歲的魏根花説,她家裏有10口人,她丈夫和兩個兒子、兩個兒媳都在外打工,留下她一個在家照顧70多歲的婆婆和3個未成年的孩子,還得管著家裏的7畝多地,整天都忙得顧不過來。

  “社區建好了,工廠建好了,俺家那口子和兒子、兒媳都能回來就近工作,一家人就不用為賺錢東跑西奔了。孫子孫女也不會整天喊著想爸爸媽媽了。”她一邊心疼地摸著兩歲半的孫子額頭上的傷疤,一邊跟記者説,“二兒子家的小孩子去年就被燙傷一次,前段時間又碰傷了。小孫子才兩歲多,他爸爸媽媽都在鄭州飯店裏面打工,孩子這都半年沒見爸爸了。”

  魏根花説,二兒子和兒媳也都想孩子,一聽説要在家門口建新社區、新工廠,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活兒幹,都高興得很。等廠子一蓋好,他們就要回家來幹,不出去了。

  苗莊村的村民苗德安説:“社區建好後,不僅住得好,還能就近打工掙錢,多好!村裏的老少爺們兒都盼著社區早些建好,都往上使勁。前段時間社區建設牽涉到118座土墳需要遷移,群眾都非常支持。5天時間,118座墳全部遷出了,骨灰暫時寄存在長葛市殯儀館,等到新社區的合壽堂建好後,再把老祖宗請回來。”

  古佛寺社區鄰近的胡莊村村支書楊文彬説:“原來俺村裏還有不少村民想著到縣城去買房,現在一看古佛寺社區規劃得這麼好,施工質量又高,又能在家門口就業,全村大部分村民都要求併入古佛寺社區。”據記者了解,經過充分論證和聽取群眾意見,目前胡莊村已經被批准併入古佛寺社區,其拆遷補償方式採取同樣的辦法。社區原先的規劃不用改,只要再蓋一些住宅樓就行了。

  像古佛寺社區這樣的新型農村社區,許昌市計劃啟動建設300個。許昌市委書記李亞説,新型農村社區像一根扁擔挑兩頭,一個橋梁連兩岸,一頭是新型工業化,一頭是新型農業現代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無疑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是我們推進“三化”協調,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據了解,目前,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已經啟動試點近2000個,初步建成近400個。

  在調研了新鄉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之後,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梅穎撰文表示,我國人口眾多,現在的城鎮化率是46.6%,按照年增長1%左右的速度,30年後即使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仍然要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因此,一方面是要穩妥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增強城市實力,增強對農村的輻射作用;一方面是要讓留在農村的人安居樂業,建設新農村,過上與城裏人同質化的現代文明的生活,分享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果。特別是像河南這樣的人口密集的大省,選擇就地城市化比較實際,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好了,城鎮化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熱詞:

  • 惠農政策
  • 中原經濟區
  • 城鎮化率
  • 戶型面積
  • 新型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