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1000老人僅17張床位 養老産業亟待提速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000老人僅17張床位 養老産業亟待提速

  專家稱,應提升至國家層面統籌安排

  我國養老産業尚處於起步階段,相關政策和制度很不完善,養老體系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設施較少、服務不夠多樣、運營效益低、專業人員匱乏的問題。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説,雖然近幾年我國養老機構建設與發展全面提速,但相對於人口老齡化程度和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的需求來講,仍顯得嚴重不足。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有各類養老機構38060個,擁有床位266.2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10.9萬人。但全國養老床位總數僅佔老年人口總數的1.59%,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至7%的比例,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平。也有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平均1000名老人僅擁有17張床位。

  我國60歲以上空巢老人數量及比例逐年增加,並出現了空巢期提前、失能問題凸顯等特徵,從而使得我國養老産業面臨重重壓力。許多專家建議,我國應構建應對老齡化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全面加強社會保障及養老機構建設,甚至應將養老産業提升至國家層面加以統籌安排。

  半數老人守空巢

  “日子越過越憋悶。”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新華社區71歲的陳穎慈老人説,由於子女不在身邊,她和老伴一直過著空巢生活,每天除了做飯就是看電視,沒有外人聊天。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其中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39萬人中老年人超過6萬,“養老”正在成為社會突出問題。

  自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空巢老人數量持續增加。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佔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吳玉韶介紹,目前我國空巢家庭及兩代老人共同居住的類空巢家庭,約佔老年家庭總數的50%左右、達9000萬人,且空巢化趨勢日益凸顯,呈現出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的特點。

  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出現人口生育高峰,同時從30多年前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的父母相繼步入老年,是形成空巢現象的主要原因。而城鄉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人口數量增長,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動,使空巢家庭數量不斷增加,居住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也使越來越多的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這些現象,均導致老年化、空巢化加劇。

  子女大多很苦惱

  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人,如今已陸續到了“知天命”年紀。對於其中很多人來説,他們一邊要照顧年邁的父母,一邊也開始考慮著自己的養老問題。

  今年48歲的劉振清在吉林省長春市一家汽車公司上班,作為公司生産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每月薪水不低,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然而,一談起養老問題,他就大倒苦水。他的父親已去世,70多歲的母親患有腦血栓,行動不方便,只能請家庭保姆照顧。他一週去看望母親一次。

  “我估計我老了以後,還不如我媽呢!”劉振清説。前幾年,他唯一的兒子去了澳大利亞讀書,眼看著快要畢業了,孩子卻希望留在國外工作。儘管十分不情願,劉振清最後還是尊重兒子的選擇,“希望兒子將來有個更好的發展”。説到以後,他表示壓力很大。一來母親年齡不斷增高;二來自己的養老也擺上日程,到時誰來照顧自己,這讓劉振清十分無奈和苦惱。

  漸已成為社會各行業中堅力量的“70後”,工作壓力大、日常應酬多,有空照顧老人變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家住山東省濟南市的李銳在政府機關工作,36歲的他已經當上科長,雖然官職不大,但屬於著重培養的後備幹部。李銳説,每天的工作就一個字———忙,“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

  李銳的父母也在濟南,已經退休在家。儘管兩家住的地方相距不遠,但李銳很少有機會回家。除了白天忙不完的工作,晚上一般都有應酬。妻子除了上班,還得照顧11歲的兒子,也很難擠出自己的時間。“前不久我媽生病住院,打了一個星期的點滴,都是我爸在醫院照顧,我就抽時間去過兩次”,李銳説。看到父母日漸蒼老,平常在家也沒事可幹,他也想回家多陪陪他們,但總是被工作打斷,“過幾年父母身體不好了,需要人照顧時,日子肯定更累”。

  剛剛步入社會開始打拼的“80後”,面對高高在上的房價和競爭激烈的工作,同樣有許多苦惱。對於父母養老問題,“囊中羞澀”的他們甚至發出了“十年後,我的父母誰來養”的感慨。

  今年28歲的劉弨已經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企業工作了四年,現在每月工資在4500左右,年終還有1萬元的獎金。應該説,這在當地算一個不錯的工作。去年,準備結婚的劉弨貸款買了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日子一下子就過得緊巴了”,劉弨説。為了這套房子,父母把這些年的積蓄基本都給他用作首付了,而劉弨也把這幾年的積攢用了大半。今年6月房子交鑰匙後,劉弨又開始忙起裝修,等搬進去,他的銀行卡上還剩幾千塊錢。

  説起父母以後的養老問題,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劉弨顯得有些沮喪,“父母養老的錢都給我買房了,我的錢剛剛夠用,以後結婚有了孩子,更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想想以後,真覺得對不起父母。”

  機構養老“短板”多

  面對急速增長的老年人群,我國養老機構正在經受著床位偏緊、服務內容單一、運營效益低、護理人員短缺等“短板”的制約。不少幹部群眾認為,應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免稅費、給予補貼、提供免費職業培訓等措施,來吸引民間資本“入市”,帶動機構養老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表示,入住養老院的一些老人不僅需要一般的護理,還需要一些特殊照料。然而我國大部分養老機構沒有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同時,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缺乏專業護理培訓,多數服務人員只能做一些端茶、送飯、洗衣、做衛生等簡單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民營養老機構保本經營甚至負債纍纍,只能在低收費標準、低工資標準、低服務條件的“三低”狀態下維持度日,靠自身積累根本無力再改善現有條件、擴大規模。

  不少養老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反映,現在護工難招,因為老人24小時都要陪護,特別是對不能自理老人要喂飯、翻身、幫助大小便,這樣的活一般人幹不了。另外,護理人員多為“40”“50”人員、下崗失業人員,且大多只有小學、初中文化水平,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能結構偏低等現象普遍存在。

  一些專家認為,我國機構養老未來應走“民資為主、政府托底”路子。山東省老年學學會理事張學強認為,以政府投資為主體興建養老機構有三大弊端:首先,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需興建大量養老機構,投資巨大難以負擔;其次,需由中央和地方供養大量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大財政負擔;再次,由於不以盈利為目的,公辦養老機構可能服務質量、運行效率等方面均較低。西北大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養民也認為,政府興建的公辦養老機構更多要發揮“托底”功能,以收養“三無”、“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等民營養老機構不願收養的老人為主,讓這些最弱勢的老人也能安度晚年。                  

  “居家養老”是重要出路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全國老年人口過億”、“未來養老壓力大增”,成為眼下社會熱點話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實際上,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探索多元化養老新模式,已取得不小成效;面對老年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們普遍認為,“居家養老”模式在政府的推動下將成為我國的主要養老方式,是破解養老難題的重要出路,但需完善體系、增強服務功能。

  政府補貼“上門服務”

  “如果身體不舒服,就按一下‘紅按鈕',不到5分鐘,應急隊員就來幫忙了。”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青年路18號街坊的77歲空巢老人鄧桂蘭,指著桌上“12349”便民服務熱線電話説。

  “便民服務熱線網絡平臺存有每位老人的全部個人資料、病史記錄、子女和親戚電話等信息。”昆都侖區民政局副局長張文秀告訴記者,局裏已為10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裝了這樣的電話機。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濟南、鐵嶺、銀川、西安、南寧等城市也為不少空巢老人安裝了類似的“愛心門鈴”、“電子保姆”等緊急呼救設備,一些老人感慨地稱其為“救命電話”。

  近幾年,我國許多地方政府針對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設計和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服務。其中,內蒙古、山東、寧夏、陜西等地,根據獨居空巢老人自我料理能力較差的現實,相繼推出“政府補貼服務”居家養老新模式。

  “‘服務券'可給我解決了大問題。”包頭市昆都侖區81歲的宋淑珍老人説,她四五年沒收拾的廚房,今年春節前只用了10元“服務券”便被服務人員清理得乾乾淨淨。原來,去年10月始,當地政府實行居家養老服務補助政策,每月為70歲以上“三無”、高齡和特殊群體老人按人均60元的標準發放養老服務券,持券老人可隨時電話呼叫社區服務中心,進行醫療康復護理、陪醫配藥、洗衣做飯等各種“消費”。而服務者都是無業困難人員,他們在為老人服務的同時,也可以解決自己無經濟來源的問題。

  採訪中,許多基層幹部和居民認為,我國老年人基數龐大,靠機構養老容不下,“政府補貼”性的“居家養老”方式,整合了餐飲、醫療、商業、家政、服務等公共資源,可為空巢老人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服務,既減輕了子女的負擔,也帶動了相關産業的發展,還節省了城市建設空間,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養老方式,也是破解養老難題的重要出路。

  市場運作“社區消費”

  調查表明,受傳統思想和老人“戀家”情結,以及養老機構床位緊張等影響,我國絕大多數老人不願去養老院。其中,寧夏老齡委對3128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92.6%的人願意選擇居家養老,有些省份的這個比例甚至高達98%。

  “養老機構不願去,居家養老服務又沒有全面鋪開,尤其眼下的‘四二一'家庭結構,今後的養老壓力確實非常大。”濟南市槐蔭區老齡辦主任邵華斌説“多途徑探索就地養老方式就顯得十分必要。”為此,槐蔭區推行了“新型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模式———以小區為軸心,由個人投資,利用出租房在小區建立中、小型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服務。

  “這樣,老年人可以足不出區就近養老,子女可以就近看望。”邵華斌説,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區資源+養老機構資源+社會資源,目前槐蔭區已試行了兩傢具有這些功能的老年連鎖公寓,深得老人們的好評。

  “公寓化養老將是居家養老模式的有力補充。”內蒙古清水河縣民政局局長楊德明説,某企業在縣裏建設的老年公寓尚未封頂,就有許多人搶著預訂。他估計,將來會有很大一部分工薪階層職工,把自己的老人送進老年公寓“這個市場潛力很大”。

  “為‘三無'、鰥寡和困難家庭的老人提供免費服務和補貼是必須的,但對所有居家老人,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攬。”採訪中,許多基層幹部説,我國最終還得靠發展養老産業、培育老年服務市場,引導有經濟能力的老年人自費購買服務,才能既滿足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意願,又使養老服務業良性發展。

  探索模式 構建體系

  當前,全國許多地方按照“以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補充、日間照料和公寓化養老為外延”的思路,構建養老體系。但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設施較少、服務不夠多樣、專業服務人員缺乏等問題,尚待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廣泛探索各種形式的服務模式。

  關於養老資金的籌集,一些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每年都應有“居家養老專項資金”列于財政撥款之中,也要通過發放老年福利彩票等方式募集資金;社區可以接受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的捐贈,也可出租閒置房産作為公共基金;也可讓老年人以房産作抵押,在世時享受免費養護、去世後由社區收回其房産變賣,實行“以房養老”。

  對於養老服務,有專家認為,老年人更渴望的是情感慰藉、精神健康方面的溝通,這就需要服務人員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因此,應建立“義工”制度,社區為中青年志願者和學生提供平臺、建立檔案,作為他們以後升學、獎勵等方面的依據;街道建立公益服務的機制,組織志願者隊伍;高校開設老年學專業,培養從事老齡工作和社區工作的專門人才。

  一些地方民政局負責人表示,近兩年民營企業投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很高,但普遍面臨審批難題。他們希望各地把養老産業發展列入政府議事日程,形成黨政主導、民政&&、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養老工作格局,從政策上促進民辦與公辦養老機構公平競爭;同時,進一步完善老年家庭的扶持政策,拓展養老服務功能,以應對老齡化高峰的到來。

  養老院總虧損,能否堅持心裏沒底

  “我辦這家養老院還不到三年,已經虧損了近200萬元,只能用開超市的盈利來彌補虧空。”寧夏鑫雅老年公寓負責人劉志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記者眼前的寧夏鑫雅老年公寓是一家民辦養老機構,目前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能容納157名老人入住。劉志軍説,前年養老院開業,全年總共入住5位老人,共虧損71.9萬元;去年入住16位老人,虧損64萬元;今年到現在入住老人已達到50人,虧損46萬元。“這是實實在在虧的錢,如果再算上固定資産折舊,那虧的更多。”

  劉志軍還開辦了3家連鎖超市,養老院的虧損一直用超市的收入來支撐著。他一直擔心,“萬一哪天超市生意不好了,沒有收入去補貼養老院了,該怎麼辦?雖然看好養老事業前景,但究竟還能堅持幾年,我心裏一點底都沒有。”

  和鑫雅老年公寓相同境遇的不在少數。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紅愛心老年公寓負責人何寧紅也告訴記者,現在辦養老院每年都要虧損10余萬元。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養老院租用了一棟舊樓,一年房租35萬元,工人工資一年近40萬元,暖氣費一年得7萬元,伙食費一年10萬元左右;老人一年繳費70萬元,政府發放床位補貼10.5萬元。因此,全年總支出為92萬元,總收入為80.5萬元,大致虧損十來萬。

  陜西省西安市金秋愛心樂園是當地較為知名的一家養老機構,目前入住300余位老人。“我為了辦養老院已經傾家蕩産,2000年至2008年幾乎天天有人堵在門口要債。這幾年雖然好些了,但還是欠債200多萬元。”西安市金秋愛心樂園園長姚麗華説。

  儘管虧損,劉志軍、姚麗華等多位養老機構負責人還是選擇繼續堅持經營。劉志軍告訴記者,現在辦養老院已經“騎虎難下”了,因為光裝修就花了380萬元,要是不幹了這些錢就等於打了水漂。並且,養老院與老人都簽有協議,哪怕有一個老人在就不能輕易停辦,否則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面對如此境遇,不少養老機構負責人都表示,“希望能享受更多優惠政策。”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康樂老年公寓目前入住110多位老人,是槐蔭區最大的老年公寓。這家公寓負責人梁華説,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養老機構發展。不過,由於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機構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希望能得到進一步扶持。“比如,目前一些養老機構中使用的水、電、暖、氣等費用是按照商用價格來徵收的,這樣很不合理。畢竟養老機構帶有慈善性質而非純粹盈利性商業機構,未來能否按照民用價格徵收或適當減免?”梁華説。

  劉志軍希望,中央財政能給予欠發達地區養老機構適當的運營補貼。“西部欠發達地區財政較為困難,希望中央財政能夠多傾斜欠發達地區的養老機構,同時進一步減免稅收,這樣養老機構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入住率,最終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目前國家和地方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但關鍵是要落到實處。”姚麗華説,比如按照有關規定,西安市應給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每個床位補助80元和60元,但從2009年起就沒有領到一分錢。另外,中央和地方的補貼資金應直接發放到養老機構賬號,像現在這樣層層下撥有時資金一年才能到位,並且還滋生了部分公務人員“吃拿卡要”的壞習氣。

  護理人員奇缺也是當前養老機構面臨較為頭疼的問題。吉林省長春市華宇老年公寓負責人張亞軍説,現在護工難招,因為老人24小時都要陪護,特別是對不能自理老人要喂飯、翻身、幫助大小便,這樣的活一般人幹不了,希望國家能在人員培訓、工資待遇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本版稿件均由記者賈立君、宗巍、曹健、楊一苗、潘林青、周慧敏采寫)

熱詞:

  • 養老
  • 養老機構
  • 三低
  • 養老方式
  • 居家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