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專家駐海寧 醫院託管助縣百姓家門口看名醫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08: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午11時許,家住許村鎮的吳女士坐在了上海長海醫院駐海寧的專家面前。從掛號到問診,不出20分鐘,多年困惑不解的腰背疼痛得到了合理確診——腰背筋膜綜合症,醫生建議她多參加游泳、倒走等運動,不必吃藥。

  同樣是短短的幾十分鐘問診,吳女士卻曾“折騰了兩天”。一個月前,她和家人週五從海寧出發趕到上海,先在醫院附近找好旅館,次日淩晨奔入醫院掛號。“為了到大醫院看個專家號,人累心更累。”吳女士説。

  在海寧,有病直奔大醫院曾是不少市民的第一選擇。“但如今這情況正在悄然變化。”海寧市衛生局局長陳培玉告訴記者,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計數據為例,從報銷記錄看,去年全年有22.5%的住院病人到區外三級以上的大醫院就診,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下降至15%。

  變化來自上海長海醫院正式託管海寧市人民醫院後,數據顯示,託管5個多月來,海寧人民醫院的門急診、手術和住院人次同比增長15.57%、32.28%和15.79%。

  “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一流的醫療資源。”海寧市委書記林毅認為,這樣的深度合作是滿足基層就醫需求的一次實際行動。

  百姓家門口看名醫

  “我這兩條老腿,就是最好的答案。”問起醫院託管的好處,今年61歲的鄭彩明爽朗地笑了。

  鄭彩明患有雙股骨頭壞死,一走路就疼得直冒汗,連家門都出不了。他去年在上海一家大醫院對左側股骨頭動了手術,共花費醫藥費近7萬元,報銷後自己負擔4萬多元。

  上個月,鄭彩明在海寧人民醫院對右側股骨頭動了手術,由上海長海醫院的主任醫師主刀,花費4.7萬元,報銷後自己負擔1.5萬元。

  “在海寧看病可以報銷醫藥費的75%,去上海看只能報銷50%。”鄭彩明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依據不同的報銷比例,讓他省了1萬多元。

  “省錢省心,效果一點不差。”鄭彩明復查後説,現在他走路方便了,感覺兩次手術水平都一樣高。

  “老百姓家門口看上名醫,得益於我們探索的‘海海'合作託管模式。”海寧市衛生局局長陳培玉説,目前兩家醫院確定了呼吸內科、消化內科、骨科、肝膽外科等8個重點合作學科,由長海醫院派出8名副高職稱以上專家常駐海寧,每週連續工作3至4天。

  “這就意味著老百姓隨時可以找到名醫。”陳培玉解釋説,以往基層醫院與大醫院合作比較鬆散,往往只在碰到疑難雜症時請協作醫院的名醫來“開飛刀”。

  與以往不同的是,長海醫院的8名專家醫生全部擔任海寧人民醫院各個科室的執行主任,並接受相關考核。“現在我除了參加學術會議外,其他時間幾乎都在海寧。”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吳濤笑稱,“現在反倒變成了去長海醫院‘開飛刀'”。

  縣醫院有了上門“師傅”

  孫彥的胸牌上寫著:主治醫生。要是以往,像他這樣工作了七八年的醫生在海寧人民醫院算得上是主力醫生了。如今,他卻成了“跟班”。

  見到孫彥時,他正在骨科門診室輔助康一凡主任醫師診療。從預檢、開藥到看片,孫彥跑前跑後,“跟著名師學,我這徒弟當得心甘情願。”

  作為關節鏡微創治療領域的專家,康一凡手把手教孫彥。“康教授握著我的手,讓我找準手術的位置感。”孫彥坦言,自己做夢也想不到能有這樣的機會。

  如今,像孫彥一樣的年輕醫生有了師傅上門帶。來自長海醫院的8位專家也都帶起了隨身徒弟。

  “我們縣級醫院最缺的是什麼——人才。”海寧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戴曉華説,為加強醫療技術,醫院嘗試了各種辦法:向大醫院借調人才、本院自己培養、與大醫院建立長期的培訓關係等,但效果不如人意。

  專家“手把手”,年輕醫生成長快。如今,孫彥已能獨立完成基本的關節鏡手術。“孫彥肯吃苦,愛鑽研,我對徒弟很滿意。”康一凡説,自他擔任海寧市人民醫院骨一科執行主任以來,已經開展了60例手術,一次手術就是一堂現場教學課。

  此外,根據協議海寧人民醫院的中層管理幹部和臨床科室主任,在5年內將輪流到長海醫院進行培訓,同時青年醫務人員也將分批赴長海醫院進修學習。

  “除了醫療技術的提升,還有管理水平的升級。” 戴曉華説,此次長海醫院入駐,在8名醫療專家之外,另有4名醫院管理專家。借助外力,醫院的內部管理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經常帶孩子到海寧人民醫院看病的張瓊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變化。“原來兒科和婦産科門診同在2樓,時常是人擠人,現在單獨搬到3樓,還增加了診室,的確方便許多。”張瓊説。

  新的門診管理調整方案同時包括人員調整。“比如打破門診醫生與住院醫生原先流動不暢的格局,要求住院醫生必須出門診,這使診室利用率由原來的53%上升至82%,門診效率大大提高。”戴曉華説。

  注重細節的改變,對護理部的護士來講印象最深。來自長海醫院的主任護師朱建英來到海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早上5點起床,對100多名保潔工進行標準化的培訓。“別小看一把掃帚,體現著醫院的服務質量。”

  不僅如此。一張簡單的床頭卡的設置及每個床尾懸挂的分級護理巡視單、執行單等一切考慮到位,節約了護士來回奔波的時間,使其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熱詞:

  • 上海長海醫院
  • 人民醫院
  • 坐診
  • 醫生建議
  • 微創治療
  • 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