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春風化雨潤民心——周恩義系列報道之二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9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題記

  春風化雨潤民心——新時期基層宣傳幹部好榜樣周恩義系列報道之二

  2012年1月22日,除夕。家住興隆臺區興海街道的張素蘭估摸著她的“大兄弟”該來看她了,早早站在家門口張望。果然,沒一會兒,她就看到周恩義拖著傷腿吃力地走了過來,他的兒子、兒媳婦和小孫子抬著大米,拎著豆油、黃花魚、水果等年貨走在後面。原來這個“大兄弟”和張素蘭非親非故,是四年前,領導幹部包乾扶貧時年結成的幫扶對子,之後每逢年節,周恩義都要來給老大姐送東西。一家人高高興興地貼上春聯,周恩義拉過兒子周雷和孫子周煒強,對張素蘭説,“老大姐,我雖然退休了,但是扶貧不退休。等到有一天我走不動了,就讓我的兒子、孫子接著照顧您。”張素蘭的眼淚奪眶而出,只顧著抹眼淚,把滿肚子的感謝話兒全忘了。

  想感謝周恩義的人不止張素蘭一個,裴家村、糧家村、趙家村……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記著周恩義的恩情。農村出來的年輕人在城裏開出租車,拉到周恩義的活兒總是免費,周恩義過意不去,扔下錢下車,常常又被追上來把錢硬塞回手裏,“你為我們辦了那麼多好事,這點車費算什麼。”周恩義用行動詮釋著他對工作、對群眾的愛,也收穫著豐厚的愛。

  “理論變成家常話,黨的政策傳萬家”

  有人説,宣傳思想工作是空對空,不好做。而周恩義認為,宣傳思想工作是很具體很實在的,只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能收到實效。

  1992年,周恩義在基層調研時發現不少農村的年輕人寧願在街頭打零工,也不願意回村務農。他問了一大圈,得到的答案幾乎是相同的:“不掙錢唄。”“必須想辦法讓農民富起來。要讓農民富起來,得先在農村黨員中樹榜樣。要讓農村黨員&&富,宣傳部得幫著選好路。可這條路該咋選呢?”一堆問題在周恩義的腦子裏盤桓了好多天,他每天在各個村落裏轉悠,蹲在田間地頭,坐在百姓的炕頭上,和大夥細細地嘮,了解農民想什麼、急什麼、盼什麼。沒過多久,周恩義就拿出了一份按照群眾需求制定的培訓計劃。在這份培訓計劃裏,既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農村黨組織建設,又有蔬菜大棚、食用菌培植技術;既有稻田養蟹及河蟹病蟲害防治,又有養豬、養雞、飼養奶牛的技術。除了自己做專題報告和輔導,周恩義還親自上門邀請高級農藝師王京平、河蟹養殖專家曹景方等各方面專業人士現身説法,傳授致富技術。黨員們一聽,早早就去“佔座”,筆記記得認認真真,下課還要互相核對。

  看到黨員培訓學到那麼多知識,普通村民“有意見”了:你們不是不保密嗎?我們能不能聽啊?於是,培訓班的學員越來越多,屋裏坐不下,就擠在走廊裏站著聽,有的婦女甚至抱著孩子聽。老師在臺上剛講完,台下的黨員又跑上來講經驗、談體會。一次,老師講稻田養殖河蟹,提到河蟹小時候最怕青蛙,青蛙一張嘴就能吞下好幾隻蟹苗。一位農民狠狠地拍了下大腿,恍然大悟,“哎呀,終於整明白了,我吃了青蛙的大虧啊。”農民的致富勁頭越來越高,每到正月十五以後,大夥就開始盼著上黨課。要是哪年沒有及時下發培訓計劃,農民就上門去找:“啥時候開課?今年學點啥啊?”

  2001年初,周恩義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跑遍全市各大養殖場、種植基地和花卉基地,選了6處學習點,雇用大客車帶著農村黨員到大洼縣和盤山縣參觀學習,找差距,定措施。區委常委利用兩個休息日,專門聽取了鄉村黨員培訓情況彙報,及時出臺了促進農業産業發展的意見,一經實施,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從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時間裏,周恩義策劃、組織培訓班240多次,培訓黨員20000多人次,把培訓課打造成了品牌。後來區裏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後備幹部培訓等都要邀請周恩義去講課。只要答應下來,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他都要擠出時間,認真準備講義。“理論變成家常話,黨的政策傳萬家。”老百姓編了一段順口溜,誇獎周恩義用百姓語言宣講黨的理論,把道理講得既深刻又生動。

  “為百姓辦實事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

  周恩義説,“為百姓辦實事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把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作為密切黨群關係的基石,每年抽出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基層調研,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困難。

  1994年冬天,周恩義到農村搞小康村調研,裴家村黨支部書記裴昌學愁眉苦臉地跟他“叨咕”:全村的大米還沒賣出去呢。這麼多大米老在家裏堆著換不來錢,恐怕大夥連年都過不好。村支書本來是想向周恩義倒倒苦水,並沒指望他能幫上什麼忙,只不過因為周恩義平易近人,所以心裏有啥憋屈事兒,都願意跟他説上幾句。但周恩義卻把他的話記在心裏。當天工作結束後,他就直奔郵局。他幹嘛去了?發電報!賣大米!

  周恩義在部隊當團政委時,跟駐地政府關係很好。如今,農民兄弟有困難,他決心動員自己的“老關係”了。他騎著那輛破自行車頂著寒風跑了4趟郵局,發了9封電報。電報過去不到一個星期,就在裴家村村民一籌莫展的時候,車隊開進了村。村民迎上去一問:“幹嗎來了?“對方很乾脆地回答:“買大米!”“誰告訴你們,我們要賣大米?”“我們的老首長。”“老首長是誰?”“周恩義。”村支書恍然大悟。結果,24萬斤大米賣了出去,而且每斤比市場價多賣了2分錢。全村百姓都樂壞了,裴昌學賣完糧食,直奔周恩義的辦公室,進門就緊握著他的手不放,“您可幫了我們大忙了,讓我們咋感謝您呀?”

  趙家村是個特殊的村落,城市的快速發展讓它成了“城中村”。城市在長大,耕地在減少,村民要變成市民,出路在何方?周恩義在趙家村蹲點一年,根據趙家村的實際,結合當時國內發達地區農村經驗,給村裏指出了三條路:發展路邊經濟帶,引領農民包商網,轉移剩餘勞動力。這在上世紀90年代初可謂驚人之語。在他的幫助下,趙家村成為全市第一批小康村,第一批文明村,第一個億元村。現在趙家村有事,村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他們的“高參”周恩義。

  糧家村的幹部群眾一提起周恩義也讚不絕口,在他的幫扶三年時間裏,糧家村還上了200萬元的外債,人均增收400多元。村長吳煥歧説,“周部長可幫我們老大的忙了,我們欠他的太多了,到現在他都沒在村裏吃過一頓飯。”

  “周恩義為人實在,給大家辦實事。”時間久了,周恩義的“名聲”越傳越廣,來找他反映問題、尋求幫助、請求指導的人越來越多,提出的要求也五花八門。最意外的要求就是有人請周恩義幫他找個幫扶的貧苦戶。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原來提出這個要求的人叫朱景武,家住東躍村,曾經是周恩義幫扶的貧苦戶。周恩義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到朱景武家的情形:朱景武剛做過大手術,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家人擠住在別人家的倉庫裏,生活十分困窘。回去之後,周恩義就自己掏腰包拿出三千塊錢,又通過鄉里和村裏的幫助,為朱家蓋上了新房。周恩義又出資幫助朱景武和愛人開起了建材超市,日子過得很紅火。老朱致富後,總想向周恩義表達謝意,都被他謝絕了。後來,朱景武又想到了一個“報恩”的辦法,泡在周恩義的辦公室裏,非讓周恩義給他找個幫扶的貧困戶。他説,你幫我們脫了貧,我們也想幫助幫助別人。幾年來,朱景武為王永富、裴廣深、范華銀等八戶貧困戶免費提供化肥一千多公斤。村民王文德因病去世,愛人帶著三歲的孩子生活很困難,朱景武就用推車把免費化肥送到他家裏。

  “我們願意聽他的話”

  周恩義説,“宣傳思想工作只有敢於圍繞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開展,才會有針對性,才會有戰鬥力,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威信。”在他的努力下,每年全區基層群眾反映的吃水難、行路難甚至於居民樓下水道不通等問題都被列入宣傳思想工作日程。

  渤海火車站前有一條路,因排水不暢造成路面常年積水,行人行走艱難,附近居民反映強烈。周恩義得知這一情況,主動找區、市有關部門協調,並向附近企業呼籲共同整治這條路。經多方努力,這裡的行路難問題終於得到解決。新工地區有1.3萬多人吃水困難,多年困擾居民的正常生活。周恩義多方奔走四處呼籲,引起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徹底改造了供水設施,使居民用水得到正常供應。

  周恩義的足跡遍佈興隆臺區城鄉,他在農村老黨員李體旺家的炕頭上一坐就是半天,嘮農村的出路、農民的出路;他和基層群眾打成一片,和社區老大娘一起打著小旗走上街頭迎奧運。大夥都説周恩義不太像官兒,因為“他一點沒有官架子”。周恩義笑笑,“我就是一名黨員。”

  老百姓不把周恩義當“外人”,總有人想請周恩義吃頓飯,或是從自家屋裏拖出一袋大米“表示一下心意”,都被他婉言謝絕。周恩義帶隊檢查工作,從不在基層吃飯,群眾説他是“只幫忙,不添亂;光幹活,不吃飯”的好幹部。

  周恩義幹工作的“實惠勁兒”讓人感動,甚至覺得有點“發傻”。周恩義説,“誰都不傻,但咱不能耍小聰明,咱就踏踏實實、光明磊落地為黨為人民辦事。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看得越重,在老百姓的眼裏就越輕。”是啊, 老百姓心裏有桿秤,黨員幹部的分量,百姓心裏稱得分明,“老周是個好幹部。一個宣傳部長幫著咱們賣大米,給咱們上課,幫著解決實際困難,我們願意聽他的話。”

  2011年12月底,周恩義到文化社區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調研,幾位老大姐看到他行走吃力,湊在一塊兒商量:老周的腿怕寒,咱們給他織幾雙毛襪子吧。買來了毛線,大夥都想織,又怕針腳兒不一樣。經過商量,選出聞彩雲和張雅萍兩個人代表大夥兒完成這件“大事兒”。當兩雙紅色的毛襪被送到周恩義手上,他破例收下了這份“厚禮”,連聲説,“這禮物太重了,太重了……”

  一聲“大兄弟”的稱呼,反映出多少親民愛民之情;一個“高參”的稱謂,反映出多少與百姓的知心貼心;一句“不太像官兒”的評語,反映出多麼生動的公僕形象。這些樸實話語來自於周恩義實實在在地為群眾所辦的一件件實事。而伴隨著一件件實事,黨的政策也春風化雨地深入百姓之心,也在百姓心中樹立起黨的形象、黨員的形象、宣傳幹部的形象昇華為群眾對黨的感恩,昇華為巨大的感召力、影響力。

熱詞:

  • 春風化雨潤民心
  • 周恩義
  • 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