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石家莊山區教育扶貧探訪:挖掉真正的“窮根”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4日 18: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磨子溝香火至今旺盛的三仙廟。 翟羽佳 攝

  平山縣上觀音堂鄉磨子溝村古民居。 翟羽佳 攝

  學習到了裝修技術的李松琴(右一)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談到以後的發展顯得十分自信。翟羽佳 攝 翟羽佳 攝

  中新網石家莊7月14日電(魯達 肖光明 崔濤)“像他們那樣的裝修活兒,現在我也能幹。”指著不遠處樓房裏幾名正在粉刷房屋的工人,42歲的河北省靈壽縣南營鄉楊家臺村村民李松琴説。

  李松琴是一位16歲孩子的母親,兒子祁春雷在靈壽縣職業教育中心學習計算機。去年9月份,她和丈夫祁合祥一起到兒子讀書的學校,參加了官方免費提供的建築裝修技術培訓,原來對建築裝修一竅不通的李松琴學會了粉刷房屋墻面。祁合祥原來打工時,只能做些和泥、搬磚之類的粗活,幾個月的學習之後,現在已經學會砌墻。“和以前相比,每天可以多掙幾十塊錢。”祁合祥説起來十分知足。

  目前,李松琴正在縣城找相關工作,甚至想跟丈夫組建一支裝修隊,自己當老闆。而在此前,李松琴只能在自家僅有的7分耕地裏種玉米和山藥。她還計劃掙錢後,在縣城裏買一套房子,徹底變成一個“城裏人”。

  太行農民出現技能學習潮

  同一時間,360多名河北靈壽農民到縣職業教育中心學習了建築裝修、中草藥種植等技術。像李松琴這樣“母子同學”、“夫妻同堂”的例子,據説在當地不在少數,官方也津津樂道。在太行山採訪的日子,記者發現石家莊西部山區6縣中,靈壽不是唯一對農民實施免費技能教育的縣,讚皇縣32歲的“學生”呂常娥也是受益者。

  呂常娥的家在太行深處的讚皇縣嶂石岩鄉軟棗會村,2006年曾在村裏辦過幼兒園,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停辦。明顯感到知識不足的呂常娥,在得知讚皇縣職業教育中心可以免費學習學前教育課程後,第一時間報了名並成為學前教育115班的學生。課堂上,呂常娥系統地學習了音樂樂理、鋼琴、舞蹈和英語發音等教學知識。

  目前,呂常娥結束了第一年的課程學習,已在兩所同時向她發出“邀請函”的幼兒園中選擇了一家。實習期間,她每個月的工資是1000元。“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回到村裏辦幼兒園。以我現在所學的知識,肯定可以將幼兒園辦好。”呂常娥説。

  據讚皇縣職教中心副校長白貞彬介紹,2011年,借助石家莊“山區教育扶貧工程”的優惠政策,讚皇縣山區五鄉(嶂石岩、黃北坪、院頭、土門、許亭)學生在讚皇縣職教中心學習時,不僅可以免除學費,而且每人還可以領取3000元國家助學金。

  “不交學費,還可以得到助學金,優惠的政策讓越來越多的山裏人加入到職業技能培訓的隊伍中來。學習到了技術的山裏人又能很快在城裏找到工作、掙錢致富,這也激發了更多的山裏人來學習技術。”白貞彬説。

  另據讚皇縣職教中心招生辦主任劉月玲透露,學校去年招收的200多名學生中,一半以上來自貧困山區。雖然今年的招生工作還沒有開始,但已有100多名山裏人打電話進行了報名。

  長遠的脫貧之路

  “最後一碗飯,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縫軍裝;最後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親骨肉,送兒上戰場……”在河北太行山,至今流傳著“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的故事,傳唱著感人淚下的《西柏坡擁軍小唱》。

  有“華北脊梁”之稱的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也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抗日的主戰場。太行山下的石家莊是解放軍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所屬平山縣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駐地,毛澤東和黨中央在此指揮了三大戰役,進行了建設新中國的準備,並提出了“進京趕考”。

  多年來,儘管國家和省市先後在太行山區實施了綜合扶貧、産業和項目扶貧、“雨露計劃”等多種扶貧工程,然而直到今天,河北太行山區依舊貧困,僅石家莊西部山區6縣中有4縣屬於國家級扶貧開發縣。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底,石家莊西部山區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村還有820多個。

  2011年,石家莊“山區教育扶貧工程”啟動,該工程涉及該市讚皇、靈壽、元氏、行唐、井陘、平山6個山區縣的45個鄉鎮,覆蓋人口60萬人。

  最先受益的是山區的孩子們。石家莊市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共有18431名孩子到新建、改擴建的寄宿制中小學讀書。今年,西部山區6縣將完成剩餘的28所學校的在建項目,再次解決2萬餘名山區學生免費住宿問題,使他們享受城裏孩子幾乎均等的教育。

  對於實施這項工程的初衷,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孫瑞彬表示,“教育好一個貧困孩子,可以徹底挖掉一個家庭的窮根。”他認為,“山區教育扶貧工程”是一項從根本上解決深山區貧困群眾脫貧的戰略性工程,也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重大民生工程。“這樣做可以使山區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逐步引導山區人走出大山,到城鎮安家置業,走上徹底脫貧致富的路子。”

  什麼是真正的“窮根”

  中新網記者在太行山走訪的日子,發現“山區教育扶貧工程”不僅重燃了孩子們的夢想,也給家長們帶來了觀念的衝擊。受訪者紛紛表示,石家莊西部山區之所以至今貧困,有交通和信息閉塞、資源貧瘠、處於省會生態和水源保護區域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深山區百姓觀念落後,教育基礎薄弱,農民缺少脫貧致富的本領。“山區教育扶貧工程”讓深山孩子縮短了披星戴月的上學路,也讓家長學習一技之長成為可能。

  “觀念的貧窮最可怕。如果不學習一門技術,簡單地依靠山區原來的耕作方式,永遠改變不了貧困狀況。”靈壽縣職教中心校長樊春華説。這位多年從事職業教育的校長,對山區多年來一直貧困的原因有著自己的理解。

  樊春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幾年前,石家莊市一家企業為了幫助貧困山區致富,給靈壽縣部分貧困村贈送了一批優良種羊,希望繁殖成群後帶動山裏人脫貧致富。但種羊剛剛長大,還沒等生下小羊羔,就被村民吃掉了。

  學習改變命運,不僅僅針對孩子。越來越多的山裏人,像李松琴一樣通過學習一項技能而改變貧困狀態。靈壽縣教育局局長馬進偉説:“目前,不僅山區學生可以免費接受職業教育,只要學生家長想到城鎮就業,同樣可以免費接受培訓。”

  “‘山區教育扶貧工程'激發了山裏人主動學習知識技術的慾望。學到了技術的學生在找到一條致富道路之後,又可以帶動更多的山裏人學習知識技能,從而整體脫貧。”讚皇縣職教中心副校長白貞彬説。

  呂常娥的同班同學侯愛麗,看到6歲女兒表演在縣城幼兒園裏學到的舞蹈時説:“城裏幼兒園老師能教給孩子們的知識,現在我也可以。”

  磨子溝,不同的夢

  “山區貧困有各方面的原因,但真正的窮根是教育落後、群眾觀念落後。山區徹底脫貧致富,必須首先挖掉這個窮根,實現精神‘脫貧'。” 平山縣上觀音堂鄉磨子溝村年輕的村支書梁新科説。

  走出大山是很多山裏人的夢想,但梁新科是個例外。1987年出生的他,目前是河北省最年輕的村支書之一。大專畢業後,他重返太行深山古村落磨子溝,正嘗試用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發展村裏的旅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磨子溝曾是聲名遠播的“神仙村”,山上有瀑布,瀑佈下是香火旺盛的三仙廟。但多年來虔誠的祈福並沒有給磨子溝村帶來富裕,因為偏僻閉塞和多年的貧困,外村的姑娘不肯嫁進來,小夥子們大多下山做了上門女婿,磨子溝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光棍村”。目前,全村僅有39人,主要是老人,勞動力“最年輕”的也在60歲以上。

  梁新科回村創業後,首先為村民家家戶戶安裝了自來水。目前,他正在謀劃合作開發“仙山風景旅遊區”。他認為,村裏的旅遊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通過招商引資會很快發展起來。“磨子溝平均海拔1200多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到75%,負氧離子含量比石家莊市區高出40倍,距離西柏坡和駝梁旅遊景區不到40公里,離山西五台山95公里,絕對適合綜合開發。”這位曾經走出大山的年輕人充滿自信。

熱詞:

  • 山區教育
  • 工程
  • 山區學生
  • 教學知識
  • 教育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