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南開10余博士未發論文被卡學位 教授稱體制需改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3日 07: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開將博士學位授予與發表論文挂鉤,李衛東的10多名弟子畢業時因此學位被卡

  不向“土政策”妥協的長江學者

  南開大學主樓前畢業生在留影。本報記者 張國攝

  畢業三年後才被授予學位

  發生在南開大學教授李衛東和他的弟子之間的故事,起初是平凡無奇的,後來則成為令當事人“心情複雜”的極端事例。

  這位頗有聲望的化學家7年前開始在南開大學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為止,10多名畢業生中沒有一名能夠正常獲得學位。

  在爭取了十幾個月之後,30歲的白迎軍6月底終於拿到了那本粉紅色的博士學位證書。他將其放到一邊,沒向家人展示。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憶。”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這樣形容。

  這段回憶包括:他的父親去世之前,沒有見到這一紙證書。

  白迎軍是與其他4名同學同時獲得學位的。他2005年師從李衛東,2010年博士畢業,截至今年6月,學位證書遲到了18個月。但與學長多維國相比,這些等待不算什麼。

  2002年入學的多維國,2005年轉至李衛東門下,2008年6月畢業,2011年12月才被授予博士學位。

  多維國等了3年半,他説,“就算再讀一個博士學位,也該畢業了”。

  南開大學博士生的基本培養年限是3至4年,最長不超過6年,碩士-博士連讀生的培養年限最長不超過7年。

  多維國一度擔心,自己超過最後年限兩年,恐怕喪失了學位授予資格。

  事實上,他的學術水平並不遜色於人。在2008年5月23日博士論文答辯那天,來自北大、清華等校的5位答辯委員會成員,一致認為他完成了一篇“優秀博士論文”,建議南開大學學位委員會授予他博士學位。

  可他只能黯然帶著畢業證出了校門。

  因為南開大學規定,博士生須有公開發表的科研成果,方能獲得學位。為了“堅持高水平的學位授予標準”,該校自2002級學生起,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其中自然科學學科博士生至少要有一篇論文發表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或EI(美國“工程索引”)的索引源刊物上。

  類似標準並非南開大學獨有。自上個世紀南京大學將SCI論文引入學術評價體系之後,這個英文縮寫已在中國學術界耳熟能詳。SCI論文成了教師評定職稱、博士生申請學位的重要依據。

  多維國就卡在了這上面。

  他畢業時,他與導師合作的論文沒有投稿。2009年,李衛東將論文先後投給了兩家化學界的著名期刊,均被拒絕。

  多維國多次嚮導師表示,自己不在意期刊的檔次,只希望儘快發表,以便儘早拿到學位。導師則答覆,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一有新的結果,馬上就投稿。2011年6月,論文刊發在美國的《有機化學通訊》上。

  根據南開大學的規定,如因特殊情況論文未能發表,可以先畢業,待論文發表之後再行審批學位。

  可多維國已經超期,2011年的這篇論文是否有效,他並不清楚。

  而這是李衛東在南開大學指導的所有博士生發表的惟一一篇論文。

  對於校方將學位與發表論文捆綁在一起,“我不是反感我是逆反”

  多維國之後,陸續進入畢業季的學生們,在學位壓力下,都就發表論文之事催促過導師。

  他們都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從評語來看,他們的畢業論文,要麼是“高水平”,要麼是“優秀”,最次也是“合格”。答辯委員會均建議校方授予他們博士學位。

  “我認為我的學生完全達到了博士學位的標準。要不然我怎麼會同意簽字讓他們畢業呢?”李衛東教授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拍著胸脯説,每個學生都非常優秀,我對他們非常滿意為他們感到驕傲。”

  李衛東説,我國的學位條例從來沒有要求博士生畢業要發表論文,各個單位自設門檻,這種做法是“醜陋的”。

  現行學位條例規定,博士學位的授予條件是,通過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但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進一步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應要求博士生在學位論文答辯前已有在學習期間公開發表的論文或取得經過鑒定的科研成果”。

  李衛東稱,他在哈佛大學做過3年博士後研究,只知導師同意、答辯過關,即可授予學位,這是“常識”,從不知“世界上還有第二種標準”。

  學位與發表論文捆綁在一起的做法,令他“極其反感”。“我不是反感我是逆反。”他糾正自己説。

  在他看來,卡住自己學生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只要校方相信導師,相信擔任答辯委員會委員和論文評審專家的校外頂尖同行,依據學生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論文發表情況,正常授予學位,同學們的煩惱就不會産生。

  “我感覺到羞恥和尷尬的是,他們不相信我可以,不相信學生也可以,連我們國內最頂尖的同行也不相信,看都不看他們的意見!”

  學生的痛苦導師不曾經歷

  “李老師不停地給我們希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生私下埋怨,他總是客客氣氣的,勸同學們耐心等待,論文總會投稿和發表。在學生們的印象中,李衛東教授從來沒有表示拒絕投稿,然而希望一再破滅。

  他們一再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強調,並不願意抱怨導師,不想對老師顯得不敬,“不願意給任何人帶來傷害”。

  然而他們的壓力太大了。

  “我們沒有拿到學位,人家會以為是我們自身的原因是不是我們幹了這幾年沒有任何結果?”一位同學説。

  由於沒有學位,多數博士的學術之路被堵死。幾乎所有高校、科研院所招聘時都要看學位證,而且多數只招收應屆畢業生,申請做博士後同樣需要學位。很多人去了企業,然而在那裏,又面臨著拿不到博士補貼等種種歧視。

  白迎軍説:“因為學位,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改變了方向。”

  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是那種精神上的壓抑,別人總是風言風語,猜測他們拿不到學位的原因。

  這些年輕人已屆而立之年。他們的痛苦是導師李衛東不曾經歷過的。李衛東是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受聘那年他31歲,是最年輕的長江學者。

  44歲的李衛東1993年從蘭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僅用4年時間就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業,期間發表了許多篇學術論文。他的南開大學同事、蘭大校友朱曉晴教授對記者回憶,他當年是“風雲人物”。不過李衛東強調,自己的博士學位與發表論文無關。

  當初,學生們也是衝著李衛東在學術界的口碑投到他門下的。

  校方破例頒發學位,李衛東停止招博

  在2011年之前,學生們一直希望“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直到他們發現,從那時開始,未獲學位的畢業生隊伍擴大到了9人。

  2011年5月,在又一個畢業季到來之際,“感到絕望”的9名博士生聯名向校方反映了情況。

  校方介入此事後,2011年6月,李衛東給學生發郵件表示,“相關學術論文發表的問題,我們有統一的協調和安排,隨時還會和大家聯絡有關寫作、投稿等事宜”,希望他們“能夠理解和耐心些”。

  這年9月,9名博士生給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及學位委員會委員的電子郵箱裏發了一封聯名信。他們表示,由於李衛東教授一直未將研究論文投稿發表,導致已畢業學生均未獲博士學位,懇請校長及各位委員調查核實,破例頒發博士學位。

  在龔克校長的推動下,繼多維國之後,其他5名瀕臨最後期限的博士生也重新申請了學位,並在2012年6月獲得批准。

  一位博士説:“這是學校下了很大決心推動的。”他們感謝學校解決此事。

  回顧這一事件,一名同學説,客觀地講,導致此事的因素固然有學位評定制度上的問題,比如對發表論文數量的要求等,但在現實國情下,這樣的硬性要求對於博士培養的質量又是極其重要的。

  南開大學作出的另一個決定是,視事情進展,重新審核李衛東教授招收博士生的資格。

  目前來看,這件事情已經沒有必要。李衛東已經停止了在南開大學的招生,在讀的博士生已經轉到其他教授名下,他自2004年年底開始組建的研究組正在瓦解。一些學生給李衛東發郵件説,雖然很喜歡他的研究方向,但因為畢業太難,嚇得不敢報考。也有同行告訴他,“你這樣堅持,其他人不一定這樣堅持”。

  事實上,2011年5月起,李衛東已擔任重慶大學創新藥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及該校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儘管還沒離開南開大學,他對記者表示,自己將來可能只在南開大學兼職。

  他表示自己很清楚,“發表論文才能畢業”不是南開首創,也不是南開特色,但無論在哪任教,他都將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向這“不合理的制度”妥協。

  鼓勵學生“做文章”還是“做課題”

  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朱曉晴對記者説,學生拿不到學位,不是李衛東不給,他已經簽字同意他們畢業,卡住他們的不是導師。李衛東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追求,人也非常耿直。在治學上,他的刻苦、執著,他的學術水平,都是同行公認的。

  對於目前的結果,朱曉晴表示惋惜。

  “這個問題不是個案。”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説。“對於學校的規定,我也不能説是極力反對,但是我肯定是不贊成的。”

  今年,朱曉晴有4名博士生畢業,其中3位沒有拿到學位。迄今為止,他已有七八個博士畢業生沒有拿到學位。

  朱曉晴告訴記者,拿到學位的學生未必優秀。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啃硬骨頭,不容易發表論文,反而啃軟骨頭的學生,發兩篇無足輕重的“小文章”,順利畢業。

  他認為,將發表論文與博士學位挂鉤,激勵人們從事科學的動機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制度也把那些願意做真科學的路給堵死了。“做文章”的人會捕捉同行和期刊的胃口寫論文,做短平快的課題,碰到難題馬上就轉方向。“做課題”的人一旦瞄準了重要領域,會花很多年研究,百折不撓。

  在朱曉晴看來,像南開大學這樣的名校要求博士生發表兩篇論文,這個要求“一點不高”。如果只是讓學生畢業,“搞幾篇文章是小菜一碟”。問題在於,這類規定不能一刀切。目前,各高校之間攀比論文,這些指標轉嫁到教師和學生身上,成了“學術界的GDP”。潛在的指揮棒迫使學生“逼”導師做一些容易出文章的課題,而不是可能失敗的探索性課題,而且急於求成,容易出現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朱曉晴記得,自己剛從教時,為了評教授,“拼命發文章”,一年多達10篇,結果“哪篇都不滿意”。

  如今,這位教授的興趣點轉移後,有時寫一篇論文要花上一年多時間。畢業拿不到學位的學生也多了起來。他心裏對這些年輕人過意不去。“這是我的一塊心病。”他説。

  本報天津7月12日電 自從2004年年底從蘭州大學調到南開大學,李衛東發表的論文寥寥無幾。在此期間,他的十幾名學生因為論文沒有發表,而拿不到博士學位。這為他招來了質疑。

  李衛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有成果為什麼拖著不發表”?包括他的學生在內,陸續有人督促他發表論文。而他認為,自己的研究是一系列的,時機不成熟時,自己不會投稿。這是自己作為學者的權利,“不需要其他人來指手畫腳”。“寧坐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半句空”。

  “做學問的人就不能淡定一點嗎?”他説,目前各高校攀比論文數量,論文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越好。學校設有鼓勵辦法,教師每發表一篇論文,就按照影響因子乘以一定的系數,以此計算和發放獎金。與之相應的是,作為科研的主力,博士生不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就不能獲得學位。

  “這些土政策非常醜陋,把我們看成叫花子一樣。”他説,我“寧可去要飯”,也不會去拿這樣的獎金。

  “你要是鑽進你的課題裏,你就會很有樂趣。”李衛東説,做學問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自己老老實實做學問,做得很有意思。與自己相比,學生們的壓力更大。他們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也得到了論文評審專家的認可,卻沒人關注他們真正的水平,而是依據發表論文與否來決定是否授予學位。

  “對的和錯的,其實大家都很明白。”他説,導師遇到這樣的情況,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像自己這樣堅持,另一條是順從規則。但如果所有的教師都能堅持,教師就不會被學校綁架,學校也不會被指揮棒綁架。

  “我問心無愧。”李衛東對記者説,“需要改變的不是我,而是這個制度本身。”南開大學長江學者李衛東所帶的10多名博士生因沒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畢業時無法獲得學位,引人深思。無獨有偶,北京一所高校某學院規定,碩士研究生要在業內“核心”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方可畢業,同樣難住了不少學生。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財經大學便率先實行碩士學位與發表學術論文“挂鉤”,我國不少科研單位和高校相繼效倣,要求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在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才能獲得學位。

  多年來,關於“取消研究生必鬚髮文章才能畢業”規定的呼聲一直很高。全國各大高校也根據自身情況放寬了發表論文的要求。時至今日,對碩士生畢業需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已經比較少見了,但是對博士生論文發表的要求依然較高,基本為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2至3篇不等。

  那麼,“論文發表與學位挂鉤”是否合理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教授表示,“研究生需發表論文”是國內根據現實利益因素所確定的標準,並不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國外的大學在培養研究生的時候更加在乎的是學位論文,而不是強調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我國高校往往以論文發表數量來考察整個學校的學術水平,所以對導師、教師、研究生都提出發表論文的要求。另外,高校認為學生質量在下降,博士生與導師的交流不多,所以提出發表論文的要求。表面上看可以提高學生水平,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第一,很多學生把關注點都放在發表論文上,博士生階段剛開始學習便急於炮製論文,托關係、交版面費發表,完全處於急功近利的狀態,真正潛心做研究的學生反而越來越少;第二,學校規定只要發到了相應期刊上,發表到了規定數量就可以畢業,對於論文本身的質量學校反而不是特別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係博士生導師陳陽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在人大,碩士生階段不要求發表論文。很多國外的大學都是寬進嚴出,他們的社會學科博士的畢業年限長達7年,但是在國內,三四年基本上都可以畢業了。國外的大學對於答辯的要求十分嚴格,甚至有高達50%的淘汰率,但國內的某些高校一些專業的答辯是100%的通過率。不能只看到他們不要求發表論文,卻忽視了他們對答辯的嚴格要求。

  “其實要求博士生發表論文並不過分。畢竟他們讀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學問”。在陳老師看來,發表一兩篇學術論文對博士生來説並不是難事。然而一些高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一刀切”,卻有些不妥。“比如更多的去關注學生發表文章的數量而不是論文的質量,或者習慣性的認為在一級期刊發表就一定比二級期刊發表的論文水平更高,這些都是不合理的。”

  在熊丙奇教授看來,真正想要提高研究生質量,應該從完善導師制著手,讓導師與研究生共同研究,讓學生從導師那裏學到研究方法與學術精神,完全可以保證學生的學術水平。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一位教師同樣表示,博士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發表論文不是苛求,但是沒必要將論文數量與學位挂鉤。博士生只要發表一兩篇可以看出學術研究水平的高質量論文即可,畢竟做出一篇高質量論文,是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以及精力的。

熱詞:

  • 學位條例
  • 學位論文答辯
  • 博士學位
  • 南開大學
  • 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