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鄂爾多斯:人傑地靈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1日 10: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鄂爾多斯特産 八字鬍

鄂爾多斯婚禮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元朝天順年間,鄂爾多斯部落將鐵木真成吉思汗的靈寢遷到伊克昭盟之後,歲歲按時舉行祭奠,久而久之,這個地區從習慣上就被稱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漢譯係“很多宮殿”;“伊克”為蒙古語,漢譯為“大”,“昭”係藏語的譯音,指供奉釋迦牟尼佛像的佛殿。“伊克昭”即“大佛殿”的意思,它是本盟著名寺院王愛召內的佛廟。清順治6年(公元1649年),為了加強對蒙古各部的封建統治,把鄂爾多斯部分成6個旗(後又增為7個)組成盟,各旗的行政長官(扎薩克)會盟在達拉特旗的大廟王愛召,據略考,“伊克昭盟”亦由此而來。鄂爾多斯歷史悠久。三萬五幹年以前,“河套人”就在伊克昭盟烏審旗境內的薩拉烏素河(又名無定河、紅柳河)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著名的古代“鄂爾多斯”文化,史稱“河套人文化”。

    大禹建立國家後,把國家分為九洲,此時的鄂爾多斯為雍洲所轄,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則屬渠搜國所管。

    成湯滅夏后,夏因君主的兒子獯鬻帶著眷屬逃到渠搜避難,從此之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統。商朝建立後,鄂爾多斯西南部被劃為鬼分。

    商朝滅亡之後,狺狁民族的軍事力量日漸強大,威脅著西周的安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別派大將南仲、尹吉甫兩次進攻狺狁,並命令南仲在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沿線要地築城設防,歷史上被稱為朔方城,在今鄂爾多斯東北部置榆中。公元前5世紀末,今鄂爾多斯東部的準格爾旗一帶為魏國行政轄區,名上郡。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戰敗,魏把上郡割讓于秦。此後,秦國殺掉義渠王,在鄂爾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鄰地區設置了北地郡,其餘地域為樓煩等遊牧部落的聚居區。公元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置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鄂爾多斯設立郡、縣。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帶屬北地郡,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東部一帶屬雲中郡,達拉特旗、準格爾旗北部一帶屬九原郡,烏審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帶屬北地郡,四郡下轄34個縣。此時的鄂爾多斯地區有兩個歷史稱謂,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漢在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北部地區設五原郡,郡下設河陰、曼柏、高興三縣;杭錦旗一帶設朔方郡,郡下設臨戎、沃野、臨河、廣牧、朔方、呼遒、渠搜等縣;準格爾旗北部地區設雲中郡,郡下設沙南縣;在今準格爾旗東部及東勝區、伊金霍洛旗相關地區設西河郡,郡下設谷羅、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個縣;在今烏審旗一帶設上郡,郡下設奢延、白土、高望3縣。公元12l年西漢為了管理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在鄂爾多斯地區設立五個屬國,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雲中郡。公元10年王莽篡權後,為控制今鄂爾多斯地區,將朔方郡改為渠搜郡,五原郡改為獲降郡,雲中郡改為受降郡,西河郡改為歸新郡。鋻於國家財政困難,漢光武帝劉秀決定減少一些地方行政機構,于建武11年(公元35年)和建武20年(公元44年)先後撤銷朔方郡、五原郡,將今鄂爾多斯地區歸併州( 今太原市)領有。公元47年,匈奴萸踺日逐王比歸附東漢,比自立為呼和邪單於,據有今準格爾旗納林一帶。公元50年,東漢又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分隸于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河西郡、上郡。朔方郡轄有今鄂爾多斯杭錦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一帶,下轄朔方縣、廣牧縣、大成縣;五原郡轄有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北部一帶,下轄河陰縣、曼柏縣;雲中郡轄有今準格爾旗東北部地區;下轄沙南縣;河西郡轄有今東勝市、伊金霍洛旗和準格爾旗西南部一帶,下轄美稷縣、平定縣;上郡轄有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和烏審旗一帶,下轄榆林縣、奢延縣。

    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公元168年),由於農民起義的衝擊,東漢王朝巳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公無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烏桓、鮮卑、羌等少數民族開為遊牧區。

    公元319年,後趙在今杭錦旗北部建立朔州。公無407年,赫連勃勃在今烏審旗南部薩拉烏素河畔建立大夏國,歷史上稱為統萬城,其遺址至今可見。公元425年,北魏在今伊盟北部沿邊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武川六鎮,統萬城改為統萬鎮。在今準格爾旗黃河沿岸一帶建立朔州,在今鄂托克前旗一帶建立西安郡。以統萬鎮為中心設夏州,夏州下轄化政郡,該郡下轄革融縣、岩綠縣;熙部下轄山鹿縣、新圖縣;金明郡下轄永豐縣、啟寧縣、廣洛縣;代名郡下轄呼酋縣、渠搜縣;靈州轄今鄂托克前旗一帶,鹽州大興郡轄今鄂托克前旗南部一帶,五原郡轄今鄂托克前旗城川一帶,東夏州上郡沃野鎮、悅跋城轄今鄂托克前旗西部一帶。公元525年,裁朔州,將朔州在今鄂爾多斯的地盤歸入并州。公元534年,北魏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夏州。

    公元589年,隋朝在今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一帶設榆林郡、下轄榆林縣、富昌縣、全河縣;在今鳥審旗和鄂托克旗相鄰地區設朔方郡,下設岩綠縣、寧朔縣、德靜縣、長澤縣;在今達拉特旗和杭錦旗的部邊沿設五原郡(公元585年曾在這裡設豐州),下轄九原縣、永豐縣、安化縣、大同城;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沿黃河地區設靈武郡,下轄杯遠縣、靈武縣、回樂縣、弘靜縣、豐安縣;在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一帶設鹽川郡,下轄五原縣。

    唐王朝建立後,唐太宗于公元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在今準格爾旗、東勝區東部設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公元629年曾在此設雲州,630年又改為威州);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及烏審旗一帶設夏州(公元724年改為朔方郡,756年又改為漫州),下轄岩綠縣(此前公元628年曾將岩綠縣改為朔方縣)、德靜縣(公元633年該縣歸北開州管轄,公元634年將北開州改為化洲,公元639年廢化州,改名為德靜縣)、寧朔縣(公元619年在此設南夏州,公元654年又設寧朔縣)、長澤縣(公元633年改為長洲,公元639年廢州,又設長澤縣,隸夏州);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設宥州(公元680年在此設“六胡州”;魯州、麗州、舍州、塞州、依州、契州;公元704年將六胡州合併成匡州、長州;公元707年設立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公元72I年改設魯州、麗州、契州、塞州;公元738年在此設宥州),下轄延恩縣(公元738年在此設匡州)歸仁縣(原為蘭池州長泉縣)、懷德縣(唐初為塞門縣,公元732年改為懷德縣)、長澤縣(原屬夏州,公元820年將夏州改隸宥州);在鄂托克前旗的南部設鹽州(公元618年將鹽川郡改為鹽州,公元627年將鹽州廢棄,改為靈州的一個縣,梁師都敗北後又設鹽州,先隸夏州都督府,後隸靈州都督府,公元742年更名為五原郡;公元758年改為鹽州),下轄五原縣(為隋代五原縣,梁師都有後,將五原縣治所遷至靈州,公元628年又設白池縣,公元663年將白池縣更名為興寧縣);在今鄂托克旗 、鄂托克前旗西部地區設靈州(為隋代靈武郡,公元618年改為靈州,公元742年將靈州改為靈明郡,公元758年又改為靈州),下轄懷遠縣(為隋代懷遠縣舊址,從公元637年始,還轄有豐州所屬之九原縣、就豐縣、保靜縣、回樂縣、溫池縣);在杭錦旗北部設豐州(為隋朝時的五原郡地;公元618年改為豐州,公元630年設豐州都督府,公元637年廢棄豐州,劃歸靈州,公元684年又設豐州),下轄九原縣(公元653年設九原縣)、永豐縣(隋朝置永縣,公元623年廢棄,650年又設永豐縣)。唐朝為安置歸順的突厥汗國的部落,于公元649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與烏審旗一帶設羈禁州府定襄都督府,下轄阿德州、執失州、拔延州、蘇農州;公元630年在烏審旗一帶設雲中都督府;公元643年設舍利州、阿史那州、綽州、思壁州;白登州;于公元663年在今烏審旗與鄂托克前旗一帶設桑乾都督府,下轄鬱射州、藝失州、卑失州、吒略州;于公元649年設呼延都督府,下轄賀魯州、葛 羅州、趼跌州3在今烏審旗南部設達渾都督府,下轄安化州、寧朔州人、仆固州;在今烏審旗中部設靜邊州都督府,下轄北夏州;在今鄂托克前旗南部設樂容州都督府,下轄東夏州。

    公元916年,遼在今準格爾旗、達拉持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 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公元929年,在今達拉特旗、準格爾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討司(治天德軍),下轄富民縣、振武縣;在今達 拉持旗西南部、東勝區東部置河清軍;在今準格爾旗南部及東勝市 東部一帶設全肅州;在今達拉待旗、準格爾旗東部設東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在今達拉待旗、準格爾旗北部設雲內州,下轄柔服縣、寧人縣。五代十國時期,鄂爾多斯分別被党項羌人、靈武節度使(亦稱朔方節度使或靈鹽節度使)、振武節度使佔領,並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公元960年月北宋在今鄂爾多斯東部地區設麟州新秦郡,下轄新秦縣;在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設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設鹽州。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部、東勝區一帶置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將烏審旗、鄂托克前旗南部劃歸陜西行省;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劃歸甘肅行省;在烏審旗、鄂托克旗西部、杭錦旗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東勝市一帶設察汗腦(皇室封地)。

    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部帖木爾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部帖木爾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但不久,故元勢力和蒙古各部相繼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在一個多世紀裏,明王朝多次派軍進攻。但始終未能如願。後明朗在鄂爾多斯南部修築長城,加設邊關,將鄂爾多斯讓給了蒙古軍,並將阿拉坦汗加封為順義王,兩家關係才得以緩合,公元1371年,明朝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察罕腦兒衛,在東勝北部設東勝衛。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將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分為6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方位在河套內正中近東,扎薩克駐敖西喜峰;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現準格爾旗),方位在河套內東南,扎薩克駐紮拉谷;鄂爾多斯左翼後旗(現達拉特旗),方位在河套內東北,扎薩克駐巴爾哈遜湖;鄂爾多斯右翼中旗(現鄂托克旗),方位在河套內正西近南,扎薩克駐錫拉布裏多諾爾;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現烏審旗),方位在河套內西南,扎薩克駐巴哈諾爾;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現杭錦旗),方位在河套內西北,扎薩克駐鄂爾吉虎諾爾河;後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薩克旗)。方位在河套內中西部,扎薩克駐忽雞圖希裏。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部被開墾的地區設東勝廳。

    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佈:“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仍設7旗1廳。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將東勝廳(在今罕臺廟鄉)遷至今羊場壕鄉,改置東勝縣。民國10年(公元1921年),在今鄂托克旗北部設東勝縣“飛地”木肯淖。民國12年(公元1923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內設陜西省神木縣“飛地”通格朗;民國25年(公元1936年)2月,在烏審旗西部思家洼成立烏審旗蘇維埃政府;3月,撤銷烏審旗蘇維埃政府,後設中共烏審旗工委;10月,在鄂托克旗南部設中共三段地工作委員會,後又成立中共伊盟工委。民國26年(公元1937年)9月設鄂托克旗工作委員會。民國27年(公元1938年)4月,中國共産黨地下黨員在木肯淖、桃力民一帶設抗日動員委員會,6月成立中共桃力民工作委員會,8月在達拉特旗北部成立中共包固工委。民國28年(公元1939年)3月,解散桃力民抗日動委會,成立伊克昭盟桃力民蒙漢聯合抗敵委員會;5月,在準格爾旗北部成立中共薩托工委,國民黨在達拉特旗耳字壕設組訓處;9月成立中共準格爾旗工委。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在準格爾旗南部長灘鎮設國民黨山西省河曲縣政府;冬季,中共伊盟(今鄂爾多斯)工委在達拉特旗青達門區成立區委。民國30年(公元1941年)3月,伊盟(今鄂爾多斯)工委撤離桃力民;6月,烏審旗工委撤離烏拉爾林;9月,達拉特旗設91個保、312個甲;東勝縣設30個保、289個甲;桃力民設28個保、148個甲;11月,鄂托克旗城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民國31年(公元1942年),在三段地成立鄂托克旗工委、在城川成立特別區委。民國35年(公元1946年)3月成立烏審旗蒙漢自治聯合會、三段地蒙漢自治聯合會、城川蒙漢自治聯合會;民國36年(公元1947年)2月,伊盟(今鄂爾多斯)工委分為伊東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準達工委。民國57年(公元1948年)2月5日;在準格爾旗南部成立黑界地蒙漢聯合會;7月24日,成立東郡工委,撤銷準達工委,成立準格爾旗工作委員會。民國39年(公元1949年)3月11,達拉特旗工委成立;5月1日,伊東、伊西兩個工委合併,成立中共伊克昭貿委員會:5月22日,成立伊盟(今鄂爾多斯)自治政務委員會;7月22日,成立乾薩克旗土委;7月25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主持組建烏審旗黨委、鄂托克旗黨委、達拉特旗黨委、準格爾旗黨委、東郡工委、杭錦旗黨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屬區工委;12月28日,伊盟(今鄂爾多斯)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綏遠省伊盟(今鄂爾多斯)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達爾扈特區人民政府。

熱詞:

  • 人傑地靈
  • 鄂爾多斯
  • 綏遠省伊盟
  • 搜索更多人傑地靈 鄂爾多斯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