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稱限制性政策無法實質治堵 發展公交最緊要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13: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上海7月4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陸文軍、陳冀) 一邊是堪稱“最貴鐵皮”的上海車牌“高燒”不退,一邊是廣州突然加入汽車限購行列。私車牌照,正成為大城市最為稀缺的資源之一。

  日益凸顯的“堵城效應”,似乎在“倒逼”政府加速出臺“限令”,這些舉措能否緩解“堵城”痼疾?汽車社會,日漸蹣跚的步伐又將走向何處?

  車牌之“重”,幾近於中彩票?

  根據廣州7月1日零時起開始實施的汽車限購政策,在為期一年的試行期內,廣州市中小客車增量配額為12萬輛,按照每月1萬輛進行配置。而近年來廣州市汽車每年的增量為30萬輛左右。

  一石激起千層浪。“北上廣”等標誌性城市啟動汽車限購政策,傳遞著一個信號:對於猛烈增長的汽車保有量,國內大城市的道路、環境資源承載力已經岌岌可危。

  一位廣州的市民表示,如此大的政策調整,不打提前量,而是“突然襲擊”,讓市民覺得措手不及,以後取得私車牌照的難度更大了。

  對於市民密切關注的“如何辦理配置指標”等問題,廣州市政府表示,將在7月底前另行制定發佈相關管理規定。這意味著,廣州究竟採取北京的搖號模式,還是上海的拍牌模式,抑或制定新辦法,還不得而知。但汽車銷售商通宵營業,購車者連夜提車,突擊式搶購已經説明了一張車牌的分量。

  車牌話題今年以來一直熱度未減。北京搖號限購政策實施一年半以來,中簽率已經從最初的1:12猛跌到如今的1:47,對於許多迫切購車的市民而言,搖到號的難度甚至不亞於中彩票;

  持續了十多年的上海車牌拍賣,也在2012上半年,連續突破5年前創下的5.6萬元歷史記錄,最高達6.4萬元,成為升值最快的“鐵皮”。

  “社會對於‘北上廣'等大城市車牌政策高度關注,隨著擁堵、停車、排放等各種壓力增大,不排除一些城市會效倣。”汽車業內專家鐘師説。

  “堵城”之困,“限字令”的難言之隱

  不斷激增的汽車保有量,業已絆住了一座經濟高速發展城市的“時速”,“堵城”之困,迫使一些城市做出“艱難選擇”。

  北京在15年間,汽車保有量從100萬輛暴增到500萬輛,加上不盡完善的城市規劃和道路設施,嚴重擁堵發生越來越頻繁。自2011年實施搖號限購政策以來,第一年就擋住了約60萬輛的新車增量。

  廣州市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240萬輛,近5年年均增長率達19.0%,但同期道路里程增長僅約2%,全路網晚高峰平均車速已逼近20公里/小時的國際擁堵警戒線。

  上海從1994年就開始車牌控量,據測算,如果當時不採取措施,到2010年底,汽車保有量就可能達到338萬輛,而實際僅為170余萬輛,這被認為是目前上海交通未出現嚴重擁堵的最重要因素。

  誠然,客觀壓力導致了國內一些城市不得不用汽車“限購”來治堵,然而,以“卡”為主是否根治良策?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楊曉光就説,一些城市習慣於研究“擁堵收費”“限購令”“尾號限行”等限制性政策來治堵,但首先應弄清造成擁堵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規劃問題、建設問題還是管理問題?必須對症下藥。“如果簡單採取限制性措施,可能會掩蓋造成擁堵的真正原因。”

  “以‘卡'為主,可以説治標不治本。”楊曉光説,如果單純“限制”,只能讓交通癱瘓來得晚一點,無法實質性改變。只有將目前的一些限制措施“時間換空間”,通過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公交優先兩大舉措,改觀“堵城”困境。

  鐘師也認為,雖然國內一些城市實行了限行等行政措施治理擁堵,但也是“頭痛醫頭”的方式。對於管理者來説,目前最緊要的是發展公交。“公共交通目前的任務不僅是解決無車族的出行問題,而是吸引有車族選擇公交。私車在經濟性和便捷性上都沒有優勢,自然擁堵就緩解了。”

  行業專家賈新光則指出,治堵不能只盯著私家車,私車對於交通的衝擊是“潮汐式”的,每天也就早晚高峰的一兩個小時,而大量公車卻是全天連軸轉,這種影響應該評估。

  科學治堵,讓“鐵皮”不再沉重

  備受關注的“北上廣”車牌之限,正是中國迅猛發展的汽車産業,遭遇到環境、交通、資源、土地等“硬約束”的一種表徵。中國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汽車社會?

  “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産銷量由570萬輛猛增至1800萬輛,年均增速25%,創造了超高速,也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化,越來越多的尷尬開始擺在我們面前。

  一方面汽車數量增長很快,但相比紐約、東京等大都市,國內城市人均汽車保有量仍低得多,但各種汽車困境卻提前出現;全球都在提倡綠色出行,國內汽車“以大為美”的觀念卻愈演愈烈。據統計,2010年中國新上市乘用車的平均油耗分別比2008年歐洲高18.3%,畸形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文化,成了比堵車更可怕的隱患。

  專家認為,當前汽車消費所帶來的大量社會性問題,政府職能應該及時從汽車産業層面要提升到汽車社會,進行趨利避害的引導和調控,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限令”,而是綜合統籌的汽車社會健康發展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就表示,近年來中國走向汽車社會,來勢異常迅猛,以至於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沒能做好準備。他建議,目前汽車社會政策制定有五大方面值得重視:首先是把汽車産業引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其次是城市的發展應該更加充分考慮汽車社會的因素;第三是要牽住汽車消費政策的“牛鼻子”,培育健康的汽車社會文化;第四是要制定和實施汽車能源戰略;第五是要制定和實施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標準。

熱詞:

  • 廣東
  • 限購
  • 治堵
  • 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