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足球高官落水反思:官商一體阻聯賽職業化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30日 02: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來源:瞭望

  中國足球反思錄(上)

  中國足球,與世界距離太遠,欠國內球迷太多,要解決的問題太繁重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始於2009年的中國足壇掃賭打黑風暴,經過長達兩年多的調查審理後,終於迎來了一審終結。兩位中國足協原專職副主席、國家體育總局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前主任謝亞龍、南勇一審均被判刑10年半。中國足壇昔日呼風喚雨的人物楊一民、張建強、陸俊等人此前已分別受到了法律懲處。

  一邊是如火如荼、魅力四射的歐錦賽,一邊是面容憔悴聽著司法判決書的謝亞龍、南勇,這不由得讓人一聲長嘆!中國足球,與世界距離太遠,欠國內球迷太多,要解決的問題太繁重。

  這場司法大審判能否成為中國足壇衝破黑暗的一道曙光,令足球觸底反彈,獲得重生?

  反思之一:足球主管為何紛紛倒下——必須徹底改變官商一體、管辦不分的現有體制

  3年前,南勇正式出任國家體育總局足球管理中心主任時,曾對致賀的熟人説:“説不定是壞事啊。”

  一語成讖。僅一年後,南勇被批捕,成了足球打黑中職位最高的足壇官員之一。而他上任伊始用來形容中國足球的三個詞“病入膏肓”、“積重難返”和“舉步維艱”,猶在耳邊。

  這不是個人的悲劇。中國足球自1994年推行職業化改革至今,五位足管中心主任中就有謝亞龍、南勇兩人倒在“中國足球掌門人”這個火山口上。這已無法單純用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來解釋。

  十年前,當時還是副主任的南勇帶病堅持親赴十強賽現場後,因胃出血病倒在醫院,他的吃苦敬業曾讓時任足管中心主任閻世鐸感動得潸然淚下。在他被捕之前,許多圈內人對他的評價都不錯。一位足協內部人士表示:“當年南勇很努力,很正派,是很有前途的年輕幹部。”

  1997年,36歲的南勇成為最年輕的足協專職副主席,是當時國家體委最年輕的副司級幹部;2009年成為足協一把手。鐵腕、敬業、敢幹,是圈內人對他的普遍評價。然而,在擺平各種關係並樹立權威後,那個上任時高舉“反黑”大旗的南頭,將自己反進了牢獄。

  和前任謝亞龍一樣,南勇同樣在任上留下罵名甚至遭遇牢獄之災。

  業內人士和專家的普遍共識是:中國足球的職業化框架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著體制上的先天缺陷;中國的職業足球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個怪胎,一個官商一體、由視政績重於聯賽利益的行政管理者所主導的“偽職業”聯賽。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體育産業研究專家易劍東説,南勇事件一點也不奇怪。“作為足球運動的管理者,卻直接介入了聯賽的市場行為,又管又做,猶如會計和出納是同一個人一樣,很容易監守自盜”。

  中國足協等體育行政管理部門“一套班子、幾塊牌子”的機構設置早已廣受詬病。足管中心、足協、中超聯賽公司多種身份給投機者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擋箭牌,他們可在其中來回鑽空子,有好處就撈,有風險就躲。負責聯賽經營的中超公司是足協自家所辦,是典型的“官商一家”。

  成都體育學院教授郝勤提出了一個問題:謝亞龍、南勇們,他們到底是一個公司的CEO呢,還是政府的官員?他們應該服從誰的利益?

  他認為,假設謝亞龍、南勇像NBA總裁斯特恩一樣,可能就不會去貪污。因為NBA的總裁收入是跟其業績挂鉤的。但謝、南在體育總局只拿一份死工資,當他們面對幾十萬、上百萬的金錢利益時,是很難抵擋誘惑的。“中國體育制度的‘雙軌制'必然産生如謝、南這樣的官倒。”

  南勇曾是正廳級幹部,但從中超公司2005年成立到2009年,他一直是公司第一任董事長和法人代表,而第二任則是楊一民。

  郝勤説,中國足球的“雙軌制”導致體育制度既沒有完全實行商業化和職業化,而做的又是商業化的事情——中國足球的體制是兩種體制強扭的結果。“中國足球深層次的問題就在於此”。

  中國足球改革近20年,其成果只是證明了行政管理無法解決足球推行商業化、職業化後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應,反而加重了症狀。

  反思之二:聯賽賠錢,贊助商權益受損——職業足球是個綜合體,只有每個單體都職業化了,分清職責,遵守規則,職業足球才能做到職業化

  中國的職業足球也曾經有過好日子。甲A也曾經金光燦燦,各界名人曾以談論足球為榮,足球明星的地位曾遠高於影視明星,連國家隊外教施拉普納的一根頭髮也被拿到春晚説事。

  有數據顯示,就在1996年,甲A聯賽場均現場觀眾已達到近3萬人。而中超時代,即便在球市出現明顯反彈的2011賽季,場均上座率只為1.76萬人,但這已經創造了中超紀錄,令足協欣喜不已。

  涉足中國足球的,有簽下“中國新名片”李娜的國際管理集團(IMG),也有成功參與了籃球CBA“北極星”計劃的瑞士盈方,但這些在國際體壇赫赫有名的體育管理公司,卻都在中國足球上摔了大跟頭。

  “前五年賺了多少,後五年就賠了多少,”IMG中國區前總裁王應權如此形容與中國足協的十年合作。這家世界最大的體育和娛樂營銷管理公司,是第一個介入中國足球職業化的吃螃蟹者,見證了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興衰。

  中國足球職業化伊始,IMG就以一年120萬美元承包費,每年20%遞增的合同拿下頭五年甲A開發權。五年一直都算蜜月期。當時作為總冠名商的某煙草公司也通過足球迅速打通全國銷售渠道,賺了個盆滿缽滿。那時候,聯賽是絕對的賣方市場,想贊助的企業擠破了頭,但都需要排隊等候。

  1998年,IMG和中國足協簽訂第二個五年甲A聯賽賽事推廣合同時,價碼已經提高了近十倍。等於甲A品牌價值五年增加了近十倍。

  同年這家煙草公司因煙草廣告的管制禁令無奈退出後,百事可樂以一年1000萬美元擊敗可口可樂,拿下冠名權。

  百事沒有想到,同當時前景貌似一片光明的足球聯姻,會成為一段傷心史。2000年底,為國家隊備戰世界盃考慮,足協拋出了聯賽2001年只升不降、2002年只降不升的詭異方案,同時聯賽賽程被“腰斬”。這個嚴重破壞聯賽正常秩序的創意引起口水一片。俱樂部最終服從了,IMG多次向足協進言,百事也表示反對,理由是不願意贊助一個沒有競爭氣氛的職業聯賽。

  但在足協的強制命令下,這個“新賽制”最終還是推行了。取消升降級意味著,甲B隊伍如果2001年衝不上甲A,只能再等兩年後才能圓夢。因此在該賽季末時,一些甲B球隊為升級不擇手段,最終誘發了“甲B五鼠”的醜聞。

  壞消息接踵而至,2002年初,足協宣佈甲A聯賽電視轉播權由足協統一開發。也許是國家隊在韓日世界盃的出線讓足協挺起了腰板,他們向中央電視臺開出了較高價碼,雙方久久難以談攏,導致當年前6輪聯賽沒有直播。

  當年底,百事單方面宣佈暫停對甲A的贊助,認為中國足協以及IMG在2002年先後多次違反了合約規定,僅在六輪沒有直播這個環節上就讓他們損失了數百萬元,包括沒有清理賽區廣告等,並以此要求扣款。百事退出後,在其中兩頭不討好的IMG也在2003年底合同到期後離開。

  足協沒有挽留的意思。肥水不流外人田,2004年中超元年,在沒有任何招標的前提下,前身為足協聯賽開發部的福特寶公司直接接手中超聯賽。

  此後,聯賽商業開發事故不斷。西門子贊助了中超一年後就退出,翌年中超“裸奔”;中超公司取代福特寶後仍然換湯不換藥,結果2006年拉贊助拉出了著名的愛福克斯案;2007、2008年冠名商改成了國産品牌金威啤酒。但據報道,2008年每傢俱樂部只得到了750箱啤酒、一台打印機外加150萬元的分紅,創聯賽分紅最低紀錄。

  有報道説,在百事糾紛時,IMG在他們與中國足協的合同裏,圈出了一百多處違約條款,而這些直接損害的都是贊助商百事的利益。“掏了錢卻沒權説話”,是許多曾經投資中國足球的企業的共同體會。因此,西門子、飛利浦,這些國際大品牌最終都紛紛撤退了,目前只剩下一個指望抄底的阿迪達斯。

  曾參與制定CBA“北極星”計劃的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社科中心主任鮑明曉指出,“贊助商的利益永遠要放在第一位,但我們對贊助商和球迷沒有基本的尊重。”

  2003年,IMG中國區總裁王應權等高層辭職,隨後IMG放棄中國足球。內部人士透露,一個原因是“中國體育市場並非這些中心和協會吹噓的這麼光明,很大部分是泡沫。實際上,在經營過程中困難很大。”

  有專家認為,虧損與燒錢産生的泡沫有關。

  1997年,前衛寰島開創國企“燒錢足球”之始,他們以明顯偏離正常性價比的價格吸引國腳轉會,斥鉅資引進了高峰、姜峰等,並聘請中國國家隊前主教練施拉普納任主教練。隨後的一個賽季,該隊又以235萬元的創紀錄價格買下了彭偉國,以200萬元買下符賓。

  這種偏離規律的“燒錢”,為日後困擾中國足球的球員高薪、俱樂部高成本運作埋下了伏筆。

  一方面是經營成本已經被抬得過高,另一方面是聯賽始終沒有形成良好的運營機制和創收渠道。再加上俱樂部也缺乏真正有經驗的職業經理人,中國足球一直沒有被做成一個好生意。

  所以甲A的歷史,也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歷史。除北京國安這一支戰鬥始終的獨苗,廣州松日、四川全興、吉林延邊、重慶寰島、深圳平安、廣東宏遠與甲A共同成長的這些名字,已不復存在。十年甲A,燒得眾多投資者落荒而逃。

  英超等聯賽的俱樂部,從出售電視轉播權得到的收入佔總收入的一半左右。而中國足球俱樂部始終沒有找到生存之道。由於中國電視業不發達的客觀情況,所謂電視轉播權的銷售,實際上俱樂部最後得到的貨幣收益微乎其微。同時,球市的日益不景氣讓門票收入成為杯水車薪,而俱樂部在産品開發方面也幾乎為零。至於出售球員所得,還遠遠比不上引援的支出。贊助幾乎是俱樂部唯一的進賬。

  鮑明曉説:“聯賽出問題一定是財政出問題。一個聯賽要保持健康發展,俱樂部可以虧,但必須要從市場上掙回成本的70%到80%。如果低於這個標準,長期一定會出問題。”

  易劍東説:“國外足球俱樂部也有不少虧錢的,但中國是誰都不賺錢,這就不正常。”

  俱樂部和投資人到底如何盈利,是中國職業足球必須解決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熱詞:

  • 中國足球
  • 主管
  • 落水
  • 官商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