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光明日報:航天科技不能誤讀為炫耀國威和政治籌碼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9日 03: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想象這樣的生活:駕車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電子地圖、沒有GPS導航,無法打移動電話詢問朋友,無法手機上網,接收不到電視和廣播信號,甚至無法在加油站刷卡。這就是離開了衛星技術的生活。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時,它被看做一個政治符號,現在,從遙遠的北極到澳大利亞的荒漠地帶,沒人能逃脫它的影響。離開這種航天技術,每個人的普通生活都會與“現代化”相剝離。

  航天工程,是世代尖端科技的集合體。從個人電腦到手提電話,從數碼相機到互聯網通訊,可以説,所有這些深刻改變我們當下生活的硬體和軟體,都是航天工程的結晶。毫不誇張地説,一個國家有沒有,有什麼規模、什麼水平的航天科技和航天工程,是這個國家尖端科技實力的最典型象徵,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最集中體現,也是國民經濟水平、國民生活水平的覘標。

  作為自主創新科技,神舟工程也正在顯示出這種支撐現代生活的力量。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航天技術和民用工程也初步實現了“交會對接”。從“神一”到“神九”,中國航天技術的應用已經輻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計算機、生物技術、精密製造等諸多民用領域。有統計顯示,大到應用汽車電子類、新能源設備等領域的航天發射特種技術、低溫及加注技術,小到防噪音耳塞,尿不濕、微波爐、條形碼甚至到4D電影院裏特效座椅的動力系統,都是來自於航天科技的轉化。

  經過了太空微重力、超低溫、強太陽輻射的嚴峻考驗,這些航天技術和産品逐漸回到地面,構成了現代生活和現代社會的基礎性支撐。

  航天科技和航天工程,實際上是中國科技、工業等相關行業和産業,追趕和跟隨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和製造水平的一個“抓手”。這樣的工程,不僅有益於各個相關行業和産業,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政府對國家的管理能力,促進了政府部門對行業和産業的整合能力。同時,中國的航天工程,在與世界先進航天工程的比較中,也不斷開闊著國民的眼界,塑造了中國人對科技水平的形象概念,並以此形象定位著中國科技趕超和發展的目標。

  在冷戰時代,最前沿、最尖端的科技往往濫觴于軍備競爭的領域,這乃是歷史的事實。毋庸諱言,不獨中國,幾乎所有有志於這些尖端科技的國家,都是在存有嚴重程度不等的民生問題的情況下,開始航天科技和航天工程的。冷戰後,航天科技和航天工程作為冷戰結束的“紅利”,其成果被迅速應用在民用領域,極大地促進和改善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品質。因此,航天科技的作用不能被誤讀為“炫耀國威”和“政治籌碼”,其對社會文明的巨大拉力、對國民福祉的巨大推動要在歷史當中被檢驗和明辨。

  僅舉最切近日常生活的例子:要解決長久以來困擾中國的“吃飯”問題,同樣要依靠航天高技。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成功地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進行了數百次多品種的種子搭載實驗。空間育種技術的發展已經證明,經過太空處理的種子能夠産生有益的遺傳變異,並取得顯著的增産效果。開發具有穩定、高産和適應市場需求的農作物新品種,開發農作物新的種質遺傳資源,正體現著航天技術對最基礎民生——農業的巨大反哺作用。除此之外,利用航天遙感技術還被應用於重大自然災害的預報及災情評估,對保障防災、救災的情報傳遞與指揮調度的暢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説,航天尖端科技的意義並不局限在國家安全、國家戰略佈局層面,而是進入了社會運行的不同層次和面向,完成了對基礎民生的保障。

  中國的航天工程、空間技術,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重要構成、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徵,更在最基礎、最實在、最日常的層面提升著每個國民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放在大歷史的視野中考察,尖端科技一般會通過推進社會文明、積累社會財富來提升人民福祉,矯正社會治理方式,深化現代政治國家觀念,並以“人的幸福”、“人的尊嚴”為最終旨歸。(本報記者 劉文嘉)

熱詞:

  • 航天科技
  • 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