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院士邱冠周:無科學技術交流 中國難出諾貝爾獎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0日 02: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正在擺弄咖啡器的邱冠周。本報記者 郭立亮 攝

  院士邱冠周:交流之風不起 中國諾貝爾獎難出

  穿戴儒雅,頭髮齊整地往後梳。笑聲爽朗,不笑時似乎也透著笑意。操一口濃郁廣東口音的普通話,音調高低起伏極有感染力。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邁克爾J本特鮑弗教授考察了他的生物冶金技術,看了他的“石頭”、喝了他的咖啡後,説他“做低品位資源,過高品質生活”。被眾多礦産企業老闆奉為“財神爺”的他,對金錢淡然一笑,説自己只是喜歡聽古韻怡然的廣東音樂,享受著有追求的慢生活——

  邱冠周:低“品位” 高品質

  見邱冠周之前,他的博士生助手提醒我:“老師的思維非常活躍,你這筆記估計有點難記哦!”我們應承著,沒太當回事。

  採訪開始不過幾分鐘,急了。仿佛回到了中學課堂上,初學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説《墻上的斑點》的情景,老師講了40分鐘,卻沒人知道墻上那個“斑點”究竟是什麼。邱院士從咖啡聊到中國為何出不了諾貝爾獎,從中國的鋼鐵業講到讚比亞精緻的石頭,忽然間又轉到了廣東菜“三及第”……

  然而,當你跟著他天馬行空雲遊四海之後,回過頭去,發現他的許多絕妙的比喻和生動的解釋,讓你在最後那5分鐘恍然大悟。就像中學時終於弄清楚“墻上的斑點”原來是英國女作家筆下那只“蝸牛”一樣,讓人不禁拍案叫絕。

  就像他的學生評價:老師一貫天馬行空,喝咖啡、泡茶,都能跟選礦聯絡起來,但習慣了,你反而會覺得,他把那些艱澀複雜的學術問題,解釋得簡單通俗。

  咖啡廳喝出“思想”來

  在頗有點傳説意味的中南大學生物樓二樓松韻咖啡廳裏,剛落座,還沒來得及提問,邱院士反而先拋給我們一個大問題:“知道我們為什麼出不了諾貝爾獎嗎?”

  我們哪敢造次回答這麼個世紀性的難題。不過他也沒有打算為難我們,笑著説:“你們剛才不是在説這個咖啡廳嘛,這就是原因!”

  難道搞個咖啡廳,諾貝爾獎就出來了?我們滿腹存疑。

  “你們知道牛津大學有個咖啡吧嗎?那兒喝出了3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因為那裏的科學家們喜歡交流,有什麼課題、研究,大家在一起探討。科學技術是需要交流與碰撞的,一個人的埋頭苦想能有什麼大成績?可惜,我們的科學技術交流簡直是一片荒漠!”他顯得很激動,手指不停地敲著桌子。

  “交流之風不起,中國諾貝爾獎難出!”在邱冠周看來,知識不是硬生生“擠”出來的,而應該在智慧的摩擦與碰撞中,自然地“流”出來。他希望給院裏的老師學生們提供一個雅致的場所,把交流的風氣帶起來,因此便有了現在的松韻咖啡廳。

  咖啡廳來之不易。2003年,邱冠周領銜的團隊研究出了一種新的選礦技術,獲得轉讓費1000多萬元,按照政策規定,這筆錢的70%,完稅後可以分發給有功人員。但是,這筆錢最後全部用在建設生物冶金大樓和實驗室上,也包括這個咖啡廳。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並不完美。過來圖個新鮮雅致的人不少,但鮮有人來咖啡廳探討學術。“中國人寫詩、談戀愛都可以交流,但做學問不可以。”邱冠周嘆口氣道:“可能是學界缺少交流的習慣,習慣也是種文化。”

  不過,咖啡廳還是為日常的會議交流、學術探討提供了絕好的場所,也逐漸有了“思想交流站”的功效。環顧四週,與其説是咖啡廳,其實更像個茶室。寬敞的空間,一色原木的擺設和裝飾,古箏悠揚,四處擺放著邱冠周多年來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寶石、古董……隨處可見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咖啡的氤氳裏,顯得別有風味。邱冠周的博士生答辯也都選在這裡,“顯得輕鬆嘛!”

  邱冠周喜歡咖啡廳輕鬆愜意的氛圍,但對咖啡卻並不挑剔,也喝不出杯中的咖啡究竟是藍山還是摩卡。比起咖啡,他對茶道的研究要深得多。怎麼製作,如何沖泡,每種茶各有何妙處,説起來滔滔不絕。難怪松韻咖啡廳處處都有中式元素。邱冠周笑著解釋,“外國人來,我怕他批評我的咖啡廳不正宗啊,現在這樣,我可以説是中國式的,不就有話語權了嘛!”説到這,他完全忘記了手中還磨著咖啡,開心地大笑起來。

  這個咖啡廳接待了許多貴客,去年9月,第19屆國際生物濕法冶金大會在中南大學召開,這也是這個國際性的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當時,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生物冶金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就在這裡暢談科學前沿的生物濕法冶金技術。

  “如果你們能多宣傳呼籲,幫我們成立國際生物濕法冶金學會,就是功德無量啊!”邱冠周現在最大的希望,便是在中南大學成立這一國際學會,真正將科學交流之風吹起來。

  微生物,低品位礦中淘出“寶貝”

  礦物加工工程,最初叫洗礦、選礦、礦物加工,簡單説來,便是運用各種物理或化學等方法,將有用礦物和脈石(無用)礦物進行分離,為進行下一步冶煉工作做準備。

  在低品位的貧礦中,礦物加工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現有有色金屬資源的70%都是低品位、原生、多金屬複雜礦,邱冠周所做的事,便是從這些低品位的資源中,最大程度地“淘”出寶來。

  邱冠周與礦物結緣,始自1970年。此前,他在高考前10天因“文革”而停學,先後當過農民和老師。後來,廣東省大寶山銅冶礦招工,因為 “當礦工每個月有54斤米”的誘惑,他毅然辭職當起了工人。這個從廣東大埔走出來的農家子弟,幹起體力活來一點不含糊。“25磅的鐵錘,能打100多下,全礦第一。”但他念想著的,仍然是什麼時候恢復高考,所以“連走路都是抱著書的”。

  兩年後,因表現突出,礦裏派他前往廣東工學院選礦專業學習,4年後他再次回到企業。1978年,邱冠周來到中南礦冶學院(中南大學前身),接受更系統的選礦、加工學習。1987年,他成為我國自行培養的第一位礦物加工工程博士。

  幾十年來,邱冠周醉心於各類礦物加工研究,在低品位、複雜難處理金屬礦産資源加工利用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蜚聲海內外。但他並不滿足,近年來,又將眼光瞄準了微生物技術。

  “目前我們的選礦以化學為基礎,不外乎兩個過程,一個氧化過程、一個還原過程。傳統冶金方法,是激烈的氧化、激烈的還原,高碳、污染。但是現在不是講環保嗎?所以我們就提倡溫和的氧化、溫和的還原。利用微生物來幫助氧化和還原,這樣不但不産生碳,反而消耗碳。”

  小到人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好似蘊藏魔法,能量巨大。邱冠周領銜的國家“973”重點項目“微生物冶金的基礎研究”,其研究團隊從國內42個礦山分離獲得1000多株浸礦微生物,構建了我國第一個浸礦微生物資源庫,為生物冶金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奠定菌種基礎,創立了低品位硫化礦生物浸出新方法。這一新的方法應用於低品位硫化銅礦的處理,將浸出率從28%提高到75%。

  “資源是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越來越貧瘠的資源,需要新的方法重新開採。”即便是別人已經“吃”過一遍的尾礦、廢礦,他都能再“淘”出點寶來。2010年,中國有色集團聯手中南大學,與讚比亞簽訂協議,合作處理該國大量的表外礦及尾礦資源。邱冠周表示,要用生物冶金技術,幫助讚比亞重新打造銅工業。

  住幾十平的房子,捐209萬元的奔馳

  關於邱冠周,在中南大學一直有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邱冠周的技術曾讓一家企業脫困,2010年,該企業給他送了一輛奔馳S600。正在大家羨慕之時,他毫不猶豫地將車轉贈給學校拍賣,所得的209萬元全部用於救助貧困師生。邱冠周本人從來沒有買過車,住著學校一套83平方米的房子,最近才搬到稍大點的院士樓。人家都善意地笑他:“住的是幾十平的房子,捐的是幾百萬的車”。

  邱冠周家裏裝飾很簡單,在學校30多年,除了電器外,極少添置什麼新傢具,還保留著很久之前的木桌子、木凳子、木沙發。小外孫到家裏來,問:“外公,你住這裡嗎?看來你很窮哦!”小外孫卻不知道,這個“窮外公”是各個礦産企業老闆眼中奉若神明的“財神爺”呢!許多礦業企業應用他的技術,獲得了少則幾億元多則十幾億元的收益。

  不過,簡單的擺設也有人誇獎。一次,樓下鄰居到了他家,誇他家裏擺設好,素淡、舒服。後來聽老伴轉述後,他哈哈大笑説:“還有欣賞這種擺設的人呀?那等哪天我心情好,泡杯茶,你讓她上來,原汁原味再跟我講一遍。這話我喜歡聽!”

  實際上,他也很滿意之前住的小房子。“前面是鐵路塘,算是我家的游泳池嘛,岳麓山還是我家後花園呢,多爽啊!”平日裏勤鑽科研,空閒時與咖啡、綠茶、輕音樂為伴,邱冠周很享受這種“慢生活”。

  但他又鄭重解釋,“這種‘慢',可不是磨蹭、懶惰,它是一種沉澱,一種心態。現在的人都太功利,巴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我看啊,走慢一點,走紮實一點,反而更容易出成績。”所以,他在生物樓裏開設咖啡廳、健身房,健身房裏還有捶背機、洗腳機、跑步機各種設備,將艱苦的科研與運動、休閒、高雅的音樂等結合起來。他也總是告誡學生們要沉下心來做學問,切忌急功近利。

  “不知道你們了解廣東音樂不?那是能治病的哦,讓人心境平和,疾病遠離。”邱冠周跟我們説起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一位北京來的院士跟他聊天,説:“廣東音樂都優優柔柔的,那些個《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沒什麼勁啊!”邱冠周反駁:“你們上班已經很緊張了,下班還《十面埋伏》、《將軍令》,那還不出毛病呀!”結果把人家給“氣壞了”。他繪聲繪色跟我們描繪起當時的場景,又忍不住大笑起來,肩膀一聳一聳的,像個孩子。

  採訪很愉快,時間不覺已近中午,這時電話響了起來,他歉意而和善地對我們説:“午餐就由我的博士陪你們吃,我要回去炒菜了!”原來從德國回來的女兒最喜歡吃老爸炒的青菜,前期工作準備完畢,專等他回去“操刀”呢。 邱冠週一邊走,又不無得意地説:“告訴你們,我可是大夥封的‘左家垅地區炒菜一把手'呢!”説罷,大笑而去。

  [人物小檔案]

  邱冠周,男,漢族,1949年2月生,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人,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位礦物加工博士,曾任中南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南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教授長期致力於我國低品位、複雜難處理金屬礦産資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細粒及硫化礦物浮選分離和鐵礦直接還原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在低品位硫化礦的生物冶金方面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其成果兩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04年、2009年連續兩次擔任生物冶金領域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擔任2011年第19屆國際生物冶金大會主席,並被推選為國際生物冶金學會副會長。

熱詞:

  • 邱冠周
  • 選礦技術
  • 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