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環保部:中國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面臨挑戰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8日 16: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據環保部網站報道,日前,環保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全文發佈《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並公開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規劃》指出,中國核電多種堆型、多種技術、多類標準並存的局面給安全管理帶來一定難度,中國的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面臨挑戰,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規劃》指出,目前,中國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核能在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促進污染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核技術在工業、農業、國防、醫療和科研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核安全是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發展的生命線。中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根本方針,貫徹縱深防禦等安全理念,採取有效措施,保障了核安全。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後,中國進一步保障核安全與防治放射性污染任務更加艱巨和緊迫,相關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

  《規劃》指出,中國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一是核安全保障體系漸趨完善。中國已基本建立了覆蓋各類核設施和核活動的核安全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形成了以營運單位、集團公司、行業主管部門和核安全監管部門為主的核安全管理體系,以及由國家、省、營運單位構成的核電廠核事故應急三級管理體系。

  核安全文化建設不斷深入,專業人才隊伍配置漸趨齊全,質量保證體系不斷完善。核安全監管部門審評和監督能力逐步提高,運行核電廠及周邊環境輻射監測網絡基本建立。在汶川地震等重特大災害應急搶險中,我國政府決策果斷、行動高效,有效化解了次生自然災害帶來的核安全風險,核安全保障體系發揮了重大作用。

  二是核安全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核電廠採用國際通行標準,按照縱深防禦的理念進行設計、建造和運行,具有較高的安全水平。截至2011年12月,中國大陸地區運行的15台核電機組安全業績良好,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表2級及以上事件和事故,氣態和液態流出物排放遠低於國家標準限值。在建的26台核電機組質量保證體系運轉有效,工程建造技術水平與國際保持同步。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科技重大專項工作有序推進。2011年實施的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結果表明,中國運行和在建核電機組基本滿足我國現行核安全法規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標準的要求,安全和質量是有保障的。

  研究堆安全整改活動持續開展,現有研究堆處於安全運行或安全停閉狀態。核燃料生産、加工、貯存和後處理設施保持安全運行,未發生過影響環境或公眾健康的核臨界事故和運輸安全事故。核材料管制體系有效。放射源實施全過程管控,輻照裝置防卡源專項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由上世紀90 年代的每萬枚6.2 起下降至“十一五”期間的每萬枚2.5 起。核安全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和無損檢驗活動全面納入核安全監管,設備質量和可靠性不斷提高。

  三是放射性污染防治穩步推進。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早期核設施退役和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治理穩步推進。多個微堆及放化實驗室的退役已經完成。一批中、低放廢物處理設施已建成。2座中、低放廢物處置場已投入運行,1座中、低放廢物處置場開始建設。完成一批鈾礦地質勘探、礦冶設施的退役及環境整治項目,尾礦庫垮壩事故風險降低,污染得控制,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廢舊放射源得到及時回收,一批老舊輻照裝置完成退役。國家廢放射源集中貯存庫及各省(區、市)放射性廢物暫存庫基本建成。全國輻射環境質量良好,輻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漲落範圍;從業人員平均輻照劑量遠低於國家限值。

  《規劃》同時強調,中國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面臨挑戰。一是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中國核電多種堆型、多種技術、多類標準並存的局面給安全管理帶來一定難度,運行和在建核電廠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的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部分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環設施抵禦外部事件能力較弱。早期核設施退役進程尚待進一步加快,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需要妥善處置。鈾礦冶開發過程中環境問題依然存在。放射源和射線裝置量大面廣,安全管理任務重。

  二是科技研發需要加強。核安全科學技術研發缺乏總體規劃。現有資源分散、人才匱乏、研發能力不足。法規標準的制(修)訂缺少科技支撐,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總體差距仍然較大,制約了我國核安全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三是應急體系需要完善。核事故應急管理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核電集團公司在核事故應急工作中的職責需要進一步細化。核電集團公司內部及各核電集團公司之間缺乏有效的應急支援機制,應急資源儲備和調配能力不足。地方政府應急指揮、響應、監測和技術支持能力仍需提升。核事故應急預案可實施性仍需提高。

  四是監管能力需要提升。核安全監管能力與核能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不相適應。核安全監管缺乏獨立的分析評價、校核計算和實驗驗證手段,現場監督執法裝備不足。中國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尚不完善,監測能力需大力提升。核安全公眾宣傳和教育力量薄弱,核安全國際合作、信息公開工作有待加強,公眾參與機制需要完善。核安全監管人才缺乏,能力建設投入不足。

  《規劃》強調,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經驗教訓十分深刻,要進一步提高對核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和基本規律的認識,提升核安全文化素養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核安全標準要求和設施固有安全水平;進一步完善事故應急響應機制,提升應急響應能力;進一步增強營運單位自身的管理、技術能力及資源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核安全監管部門的獨立性、權威性、有效性;進一步加強核安全技術研發,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核安全水平持續提高和進步;進一步加強核安全經驗和能力的共享;進一步強化公共宣傳和信息公開。

熱詞:

  • 核安全文化
  • 放射性污染
  • 輻照裝置
  • 環保部
  • 鈾礦冶
  • 規劃
  • 防治
  • 輻照劑量
  • 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