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靠自主創新實現飛天夢想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6日 20: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6月16日電 今日傍晚,神舟九號飛船搭載三名航天員成功發射升空,中國實施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大幕已經拉開。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0年之際,航天人再度吹響建設自己的空間站的前進號角。

  載人航天是繼“兩彈一星”之後中國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中國的空間站建成後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提高民族威望作出重要貢獻。

  遙想當年,中國人只能羨慕擁有載人空間站的美國、俄羅斯,幾代人的飛天夢想還在醞釀;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白手起家,卻飛出了震驚世界的速度,發出了閃耀太空的星光。

  舉世矚目的戰略部署

  1986年,中國科技界迎來了一個溫暖的“春天”。

  1986年3月,中國著名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聯合撰寫《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並呈送給鄧小平。

  兩天之後,鄧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隨後,中央組織了數百位專家進行反復論證,制定了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著名的“863”計劃。中央同時決定撥出100億元專款,其中40億元直接用於發展航天事業。

  “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載人航天探索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逐漸形成了共識:中國要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南海懷仁堂主持了會議,審議中國發展載人航天問題。在聽取了專家彙報後,江澤民説,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載人航天是綜合國力的標誌,要堅持不懈地、鍥而不捨地去搞。

  “我們完全擁護中央的決定。”時任航空航天部部長林宗棠的表態,簡短而又堅決。雖然幹的是科研活兒,但中國航天人的思想作風一直與軍人無異。

  “中國人飛天夢想得以實現是在現代,是在改革開放的盛世,是在中華民族崛起和復興的過程中。能夠參加載人航天工程的老中青三代,都非常幸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志激動地説。

  此次會議正式批復了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黨中央決定實施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工程分為三步走。第一步,發射兩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如軌道艙)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8噸級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光榮的夢想一直在延續

  中國這艘在改革開放洪流中前行的巨艦,開啟了一條奔向太空的新航路。

  從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到2011年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完成,“神舟”八度飛天,每發射一次就前進一步,中國的載人航天“飛”出了一道讓世人刮目相看的發展軌跡。

  與其他航天大國相比,中國的工業基礎,元器件、原材料水平甚至單項技術都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通過創新管理模式,通過航天系統工程的綜合集成,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既是中國航天的一個鮮明特色,也是載人航天工程提供給全社會的寶貴財富。

  就在神舟八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結束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欣喜之餘,依舊強調:“現階段,中國載人航天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突破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為建立空間實驗室做進一步準備。”

  對於勇攀高峰的中國航天人來説,任何眼前的成績,都不能讓他們放慢奔跑的腳步。在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務和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的8次飛行任務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開始集中力量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手控交會對接技術,為實施第三步戰略任務做準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張建啟説:“‘天宮一號'的發射無疑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重要步驟,它是為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後續任務,併為完成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基礎。”

  作為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天宮一號”先後與“神八”、“神九”、“神十”進行對接,只有3次對接成功,第二步戰略目標才算全部達到。

  “神舟九號”是中國首次實施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飛船。這是中國第一次進行手動交會對接試驗,對工程及相關技術考驗性更大。

  任務雖然艱巨,但中國航天人厲兵秣馬,迅速將“思想統一到首戰必勝上,行動落實到萬無一失上”,光榮的夢想還在延續。

  “我們要靠自主創新來實現”

  2012年,中國航天任務最重的一年,也將是載入中國航天輝煌史冊的一年。

  這一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要完成21次宇航發射任務,其中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更是舉世矚目,重中之重。為了確保圓滿完成任務,航天科技集團交會對接任務領導小組和任務指揮部應運而生,馬興瑞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這項技術也是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和組裝大型空間站,乃至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馬興瑞表示。正因如此,交會對接技術與載人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並稱載人航天領域的三大基本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載人飛船原總設計師、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技術顧問戚發軔解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對接則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天器連接成一個整體。

  通俗地講,2011年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實質就是:“天宮一號”以8公里/秒的速度在飛,“神舟八號”追上去,然後兩者連接在一起,不僅嚴絲合縫,還要把液、電、氣通上。曾有專家説,這就好像上面放了一根針,底下用一根線,差了幾百公里,最後要拿那個線去穿過那個針眼,非常困難。

  在此之前,美、俄兩國已掌握了這項技術,並多次進行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其對接形式也多種多樣。但美國和前蘇聯早期在實施航天器交會對接任務時,都有故障發生,造成任務失敗,甚至導致航天員傷亡。

  再難的問題,也有辦法克服。“這項技術,我們要靠自主創新來實現。”馬興瑞的話中透露出航天人強大的自信。

  透過這份自信,讓人看到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始終堅持自主創新,通過突破關鍵技術帶動工程研製、建設的整體躍升;更讓人看到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始終把質量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生命,一直狠抓質量管理和風險識別控制。

  研製隊伍的能力和作風,是保證航天工程任務成功的基礎和關鍵。在那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施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關鍵崗位人員的能力培養作為隊伍建設的重點。

  “什麼是載人航天意識?”“如何在工作中發揚載人航天意識,全面提升産品質量?”就這些問題的深入討論,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各院、廠所開始頻頻出現。同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對研製人員開展了航天産品工程專項培訓工作。研製隊伍無論是思想意識和工作作風、還是工作水平和能力,都有了長足進步。

  作為實施交會對接任務的第一戰,“天宮一號”的發射飛行存在諸多特點和難點,比如技術要求高、關鍵技術多、管理模式新、任務要求高等。但正是有了一支研製“鐵軍”,一個個問題迎刃而解。

  2011年11月3日1點36分,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軌道上,中國自主研製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遙相呼應、逐漸靠近、緊緊相擁,最終“深情一吻”,令持續了30多天的交會對接“大戲”達到高潮。

  至此,中國已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向空間站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今年的手控交會對接成功後,中國將向空間站更進一步。

  築起中國的“太空家園”

  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建設空間站到底有多重要?

  從世界載人航天發展的歷史經驗看,空間站階段無法回避。“它是人類向深空進軍的重要試驗平臺,許多關鍵技術需要在空間站進行驗證。同時,空間站也是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造福地球的重要平臺。”王永志説。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曾表示,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其中,2016年前,研製併發射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後,研製併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並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由此可見,空間站潛在的技術突破和可能取得的重大實用價值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建造空間站是通向未來更高更遠目標的必由之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説。

  由於多種原因,中國尚未成為國際空間站(ISS)的成員國,但隨著“天宮一號”的發射和未來空間實驗室設想的不斷實現,中國將會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空間站的活動。正如美國宇航局專家詹姆斯?奧伯格所言,中國載人航天的飛速發展,不僅證明高科技水平日趨提高,也將使其獲得與國際空間站完全合作的機會。

  放眼未來,中國建設載人空間站也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催化劑。這項工程的啟動,直接推動了新一代長征五號大推力運載火箭等新興航天項目的發展。待到中國在2020年前後建成一個60噸級的載人空間站後,還會開展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在軌照料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活動。

  神舟九號飛船已經飛天,歷經56年跨越式發展的中國航天,又向載人空間站時代邁進了一大步。未來,航天人還要箭指蒼穹,築起中國的“太空家園”。(陳立)

熱詞:

  • 交會對接
  • 載人飛船
  • 載人航天工程
  • 航天人
  • 航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