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2部委網上系列訪談]商務部談對外貿易、服務貿易和加工貿易等有關問題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1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二五”期間我國外貿發展規劃

    商務部自去年以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十二五”規劃。張夏令談到,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加快外貿結構調整,促進進出口貿易平衡,商務部制定了《對外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網友可以通過商務部的網站,查看該規劃和規劃的解讀版。

    張夏令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外貿發展的目標有四個方面:

    一是穩增長促平衡取得實質進展。進出口平穩增長,總額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15年達到約4.8萬億美元。貿易平衡狀況繼續改善。
  二是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産品進出口年均增長10%左右,總額到2015年達到2.5萬億美元左右。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自有品牌和知識産權産品、大型成套設備出口比重顯著提高。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産品進口比重進一步提高。消費品進口適度擴大。

    三是發展空間佈局更加完善。在鞏固歐、美、日等傳統市場的同時,著力擴大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等新興市場的貿易規模。到2015年,與新興市場的貿易佔全國外貿比重力爭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達到58%。東部地區外貿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到2015年,中西部地區佔全國外貿比重力爭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15%。

    四是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加快形成,貿易渠道控制力明顯增強。在優勢産業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跨國企業。

    訪談中,張夏令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外貿的主要任務有六點:一是穩定外貿增長。要提高對穩定外需的認識,不斷改善外貿發展環境,培育外貿新競爭優勢。二是調整貿易結構。優化出口産業和商品結構;優化經營主體結構,做強大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優化貿易方式結構,做強一般貿易,逐步擴大一般貿易比重,提升加工貿易。三是促進貿易平衡。要進一步擴大進口規模,增強進口的主動權,不斷完善進口的促進體系。四是優化空間佈局,即優化國際市場佈局和國內區域佈局。五是推進基地、平臺和網絡建設。要培育一批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外貿電子商務平臺,形成一批外貿與內貿相結合的重點專業市場,打造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境內外國際經貿展會等國際商務平臺。同時,選擇一批境外展示營銷中心,著力完善貿易促進和終端市場營銷功能,深度開拓國際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六是推動“走出去”帶動貿易。推動“走出去”帶動進出口,不斷提高中國“走出去”企業的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訪談中,張夏令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分析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

    從國際看,一是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主要經濟體受債務危機困擾,經濟持續低迷,需求相對疲軟,一段時期內世界經濟難以恢復快速增長。二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哈回合談判久拖不決,主要大國將精力轉向區域貿易安排,各國自顧傾向增強,國際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針對我國的“兩反一保”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居高不下,各種技術性壁壘層出不窮。三是主要貨幣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國際貨幣體系處於變動調整之中,主要經濟體走勢不穩,匯率大幅波動;國際地緣政治動蕩,市場缺乏穩定供應預期,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四是我與不同類型國家的競爭加劇。隨著我産業升級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承接國際産業轉移,我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産業開始正面競爭,與發展中國家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産業競爭加劇。

    從國內看,一是經營成本進入全面上升期。受人口結構變化、需求快速增長、節能減排和環保要求趨嚴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勞動力、原材料、能源、土地、環境等要素面臨成本上升和供應趨緊的雙重壓力。二是外貿結構調整難度加大。面臨成本優勢不斷減弱、外需增長放緩的形勢,大量傳統産業和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人才積累,風險承受能力較弱,處於生存發展與結構調整的兩難境地。三是外貿企業創新能力和意願與發達國家企業差距明顯。我國總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環節,大部分外貿企業在技術創新、標準制訂、營銷網絡和資源整合能力等方面與貿易強國企業還有較大差距。企業培育自有知識産權的意識和積極性有待提高。

    “面臨當前諸多挑戰,我們將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的任務要求開展工作,努力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張夏令説。

  多舉措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主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推動力量,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具體而言,在促進技術進步、優化産業結構、擴大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及密切內地與臺港澳經貿關係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周若軍説。

    2011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已超過1.3萬億美元(1305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7%,提供了超過4000萬個直接就業崗位。周若軍表示,實踐證明,加工貿易符合我國國情,仍將是我國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加就業崗位、提高産業發展水平、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周若軍説。

    近年來,商務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2011年,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出臺了《關於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周若軍指出,這是現階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綱領性文件。《指導意見》明確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提出要按照“穩定預期、完善政策、分類指導、提高質量、協調發展”的方針,努力提高加工貿易整體水平,延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企業收益,實現加工貿易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指導意見》同時還明確了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為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指引。具體目標是要逐步實現加工貿易向五個方向轉變: 一是産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二是産業鏈由短向長轉變。三是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就是促進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四是區域由東部主導向東中西部協調發展轉變。五是增量由區外為主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內為主轉變。

    周若軍談到,一年多以來,商務部還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海關總署,在蘇州、東莞開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在廣東建設珠江三角洲轉型升級示範區,在試點、示範地區培育和認定58家轉型升級示範企業。為切實抓好試點、示範工作,上述三部門先後下髮指導文件,明確轉型升級試點示範的原則、目標和政策措施,鼓勵相關省市結合實際大膽創新,先行先試,探索新形勢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訪談中,周若軍對近年加工貿易情況進行了回顧。通過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進程加快,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主要表現為:

    産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從過去的簡單加工向深加工配套深化。按照單位出口拉動計算,加工貿易國內配套、增值率從2000年的32.7%提高到2011年的43.8%。

    生産模式進一步優化,由單純的代加工向代設計、代加工一體化和培育自主品牌轉換。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企業ODM和OBM混合生産出口比例達到40%。

    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民營企業發展更為迅速。今年前5個月民營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9%,高出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7.5個百分點,在全國加工貿易中的比重也上升到11.6%。

    區域佈局向均衡化發展,中西部地區佔比不斷提升。今年前4個月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353.6億美元,同比增長77.3%,而同期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增幅是3.3%。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佔全國比重由2006年的2.5%提高到當前的8.6%。

    周若軍表示,“十二五”期間,商務部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開拓進取、紮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相關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加工貿易政策體系,保持加工貿易政策基本穩定;以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示範區為先導,完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政策;支持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建設,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的有序轉移,優化加工貿易區域佈局;完善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管理,繼續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産品出口。總之,要引導和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優化産品結構,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延長國內産業鏈,並向産業鏈高端延伸,努力開拓國內市場,創建自主品牌,不斷推進自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熱詞:

  • 部委訪談
  • 商務部
  • 對外貿易
  • 服務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