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解讀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人權事業平穩有序發展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04: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11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以下簡稱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為便於讀者理解,近日,記者請參與撰寫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的專家就該計劃的相關背景及內容進行了解讀。

  1.中國在人權保護方面出臺了哪些措施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常健教授介紹,中國近幾年在人權保護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和修改了一系列與人權有關的法律法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人權法律體系已經建成。近幾年新制定的法律法規包括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食品安全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新修訂的法律法規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刑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

  第二,制定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並對執行情況進行了評估。

  第三,採取了一系列保護人權的政策措施,包括大量的專項行動和專項工程,針對各領域存在的問題,保障各項人權,打擊各種侵權行為。

  第四,積極開展人權教育、培訓和研究。對公務人員進行人權基礎知識的培訓;將人權知識結合進中小學的相應課程之中;在大學開設人權的專業課程,進行人權理論的研究。

  第五,積極開展國際人權對話與合作。中國繼續開展中美、中歐、中德、中澳人權對話,連續舉辦了四屆“北京人權論壇”。履行國際人權公約義務,定期提交履約報告,並參加審議會議。接受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普遍定期審議,並認真研究各國所提建議。

  2.為什麼要以行動計劃的形式發展人權事業

  一提起人權,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還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這些經典的人權文獻。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許多人還不太了解或熟悉人權行動計劃。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趙正群説,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這個名詞源於1993年在維也納召開的第二次世界人權大會。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有29個國家先後制定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目前,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一個制定並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國家。

  中國之所以採用制定行動計劃的方式來發展中國的人權事業,完全是實行改革開放和人權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邏輯結果”,體現了中國通過國家政策和法治兩個方面的良性互動,一併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全面努力。早在1991年,中國政府發表了首部《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人權概念在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中的地位,從政治上確立人權的概念,將實現充分的人權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崇高目標。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將“人權”概念寫入執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報告,使人權成為黨領導國家建設的主題之一及此後在一系列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均一再強調保障人權等,體現了黨和國家以政策促進人權保障。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基礎上,于1999年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原則,並在2004年,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增寫入憲法,使“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上升為國家的憲法原則之後,又在2005年制定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明文規定“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應當公開、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在2012年又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增寫進新修訂的刑訴法中,代表了國家以法治保障人權的努力。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這一作為國家政策文件來貫徹落實“國家尊重與保障人權”憲法原則,開闢了中國人權保障與人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

  3.與首期人權行動計劃相比有哪些進步

  與在2009年制定並已經順利實施完成的首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相比,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在總體上與首期人權行動計劃保持了一致性,體現了務實推進原則,真實客觀反映了中國社會與人權事業正處於平穩有序發展的狀態。

  趙正群認為,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適逢我國正處於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時期,無疑保持了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展目標的協調一致。特別是對“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和“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權利”保障的諸多指標均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規定的指標保持了一致或是進一步的細化。然而,人權行動計劃畢竟不同於“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其規劃的內容與任務並不僅限于和“‘十二五'規劃綱要”緊密相關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權利”的內容和指標,而且還包括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沒有全部包涵或細化的許多人權保障內容。比如,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人權教育”、“國際人權條約義務的履行和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部分中,還有新增加的“實施和監督”等部分都規劃了大量的人權保障和人權事業發展任務和措施。因此,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又可以被稱為“‘十二五'國家人權行動計劃”。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柳華文介紹,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注意回應社會熱點和民眾需求。比如:在環境權方面,要求改善大氣質量,重點區域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逐年降低。到2015年將細顆粒物(PM2.5)項目監測覆蓋地級以上城市。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嚴厲打擊食品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在婦女權利部分,特別提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完善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多部門合作機制,以及預防、制止和救助一體化工作機制。

  同時,突出民生,注重指標細化,增加可操作性。政策宣示性的內容少了,具體的具有操作性、可衡量、可評價的任務指標多了。如提出,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2012—2015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周偉認為,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更加注重對人民群眾期待的回應積極改善民生,關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權利與利益問題,保證社會成員平等地參與和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熱詞:

  • 人權
  • 國際人權條約
  • 治安管理處罰法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