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掙錢實在不容易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7日 03: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蔣躍新繪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實現夢想。這些年,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進步,人們通過勞動實現夢想、改善生活的基礎更加堅實。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在發展中還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人們的勞動環境、工作條件、社會保障水平還存在一些不如意、不到位的地方。勞動實現夢想,並非一路坦途。

  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改善勞動環境,強化人文關懷,為勞動者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為每一個人平等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生活才會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

  建築工——

  野外作業風險大危險多,最擔心工資發不到手

  5月,西北某公路項目工地,41歲的孫欽成小心地爬過30多米高的橋梁,到達另一座橋墩。

  天氣越來越熱,老孫不自覺地回望著東南方向:數千公里之外,那裏是山東老家。地裏的小麥該揚花抽穗了,今年長勢怎麼樣?兒子今年中考,這兩天該模考,成績是好是壞?想到這些,他不禁流出了眼淚。

  春節過後,沒出正月,孫欽成就出門了。從老家到這裡,走了兩天。

  這裡是國家高速公路幹線的一部分,層層疊疊的褐紅色山巒之間,除了工友,幾乎看不見人煙。

  工作是艱苦的。根據約定,每月的工錢有4500元,但勞動強度很大。老孫是鋼筋工,兩個人一組,輪流切割、套絲、焊接……

  簡易板搭成的工棚,8個人住一間,薄薄的被褥是從老家帶來的。冬天,寒風刺骨,晚上凍得瑟瑟發抖;夏天,陽光熾熱,小屋子裏悶熱難耐,蚊蟲亂飛,咬的人滿腿是包。

  孫欽成説,勞動再苦,也能忍受;最擔心辛辛苦苦掙來的工資發不到手。

  按約定,每月的工資都應該打到自己的銀行卡上,可是去年春節前,他打電話查詢自己的銀行卡,發現有兩個月的工資遲遲未發,趕緊找包工頭,説是春節時一起發。一直到今年春天,這兩個月的工資才落到賬上。為此,這個年也沒過踏實。

  中國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造就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建築市場和建築業勞動力大軍。這一人數超過4000萬的勞動者群體,風餐露宿,他們犧牲了家庭團圓,改變了大地的模樣。

  然而,不簽勞動合同、工資拖欠、沒有保險、精神孤單、缺少安全感,是建築工人最頭疼的問題。

  去年底,在北京大學發佈了一份關於建築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在針對京渝滬深四地數千名建築工人的調查中,超七成未簽訂勞動合同、按月結工資比例不足三成、九成未領到高溫補貼。

  報告發現,擁有工傷保險的建築工人比例僅佔41.7%,擁有意外傷害保險的工人比例僅佔18%,擁有醫療保險的僅佔13.7%,擁有養老保險的比例為8.6%。在北京,超七成建築工無工傷保險。

  “日落暮色濃,收工歸帳篷。風來知了亂,草裏蟋蟀鳴。悠悠胡琴蕩,漸漸同鄉逢。談唱不知時,衣衫覺露重。”“秋雨連綿淚如絲,夜夜思鄉人靜時。漂泊十載艱辛路,滿目滄桑誰人知。”今年5月1日,北京有人組織了一場農民工大工地詩歌節,這些由建築工友創作的詩歌,真實刻畫了建築工人的生活境況,傳遞出漂泊的打工生活帶來的不安全感。

  孫欽成説,千里之外,精神上的孤單,比體力上的勞頓更難忍受。每天,大漠日落,收工回來,是對家人無限的思念,最希望工地每年能安排一些與家裏人團聚的時間,給建築工人更多的心理關懷;在極端天氣狀況下減少工作時間,體現人情味兒……

  當然,辛苦背後,這些年孫欽成也感到了些許變化:加班費、降溫費……每年夏天,都會多少發一些。在最炎熱的時候,工地每天都提供西瓜、綠豆水,去年底,還額外多發了200元探親費。

  孫欽成説,土地上的收入十分微薄,只要身體還撐得住,建築工還要繼續做下去。吃苦不怕,希望工地能幫忙買個工傷保險,野外作業風險大、危險多,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也好給家裏有個交代……

  裝配工——

  長期加班壓力巨大,精神需求無法滿足

  粵東,一家電子裝配工廠的生産車間內,機器轟鳴。八條生産線,24小時不停地運轉。在生産線上,21歲的吳小芳已經連續忙碌了8個小時:接數據線——擰螺絲,她不停重復著同樣的動作。

  名義上,工廠是三班倒,但眼下接了個大訂單,工廠招不到工人,實際上的工作安排是兩個人:每天4班倒,每人兩班。小吳幹的是頭班,分兩個時段:早班從早上8點到下午2點,晚班從晚上8點到淩晨2點。每個班次中間能分別休息10分鐘。

  這麼拼命幹,累不累?累,但如果不這麼幹,每月有2000元工資;這麼幹,超過8個小時,工廠按加班發放工資,每月收入能多掙七八百元。

  吳小芳説,工廠管吃管住,平時花費很少。算上加班費,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存2000元。她決心在外面幹上幾年。有了錢,就回老家,辦一家自己的花邊刺繡廠。

  大城市燈紅酒綠,但與自己無關。吳小芳説,工廠的工作區、生活區連在一起,高高的圍墻把她和這個社會隔離開來。離開江西老家,來這個城市一年多了,她還説不清工廠的位置。每個月,小吳有兩天休息時間,她不願意進城,一來花費大,二來城裏沒有朋友,進城,沒有目的。她寧願在宿舍裏待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憑藉廉價勞動力優勢和人口紅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在東南沿海,一座又一座加工裝配車間,為數千萬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然而,工作單調、收入微薄、長期加班,也侵蝕著他們的心靈,影響身心健康。

  在一個封閉的企業型社會裏,成千上萬的裝配工勞動緊張、壓力巨大,精神需求無法滿足。過勞死、蝸居、蟻族……這些年出現的一些“新詞”,展示著生活中黯淡的一面。

  事實上,我國《勞動法》在工作時間、工作強度等方面都有完整的規定,但長期以來,在強勢的用工方面前,仍然缺乏執行的強制性。

  吳小芳説,眼下,工廠訂單不錯,工資還給的及時。一旦工廠生意不好,不但加班費、恐怕連工作都成問題。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幾十年來支撐我國經濟高速運轉的人口紅利開始衰減。用工矛盾日漸突出;市場競爭激烈,低端産品的利潤越來越薄。對生産企業來説,提高生産效率,向産業鏈高端轉變迫在眉睫。

  全國總工會調查表明,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佔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佔全國職工總數近一半。他們與老一代農民工在觀念上存在明顯差異,在就業、生活環境改善的同時,對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期盼更強烈。

  大街上,不時看到“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的標語。從更深層面上講,轉變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層面,也應該包括社會、人文層面。只有通過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

  這不僅是為了中國新一代産業工人,也是為了“中國製造”的尊嚴。

  合同工——

  如果一直是編外人員,就沒有發展前途

  23歲的石傑在一家大型國企單位上班,但是,他從來不願意表明自己的身份。他是單位的合同工:幹同樣的工作,工資卻不及正式工的一半。

  2011年,學習計算機專業的石傑大學畢業,費盡週折,終於在大城市找了一份工作。簽勞動合同時,他雖知悉自己的身份與正式工不同,但他當時想,只要肯努力,就會有希望。

  然而上班後,石傑發現,體制內、體制外,有一堵根本無法逾越的墻。

  薪酬差別只是一個方面。管理中的差別,更無所不在。正式工,是白色的工作證,合同工,是黃色的證;正式工,能夠到食堂吃自助餐,臨時工,只能吃大鍋飯……

  在公司,身份不同,員工的醫療保險、社會保障也不同。有編制的員工至今還享受公費醫療;像他這樣沒有編制的合同工,要靠自己買保險……

  石傑説,在單位內,如果一直是編外人員,進不了編制內,就處在社會邊緣,沒有發展前途。他表示,早晚要離開這份“沒有名分”的工作。他想約上幾個好友,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一起打拼、一起奮鬥。

  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用工雙軌制,是伴隨著改革出現的,其初衷是嘗試打破鐵飯碗,提升經營活力。但是,由於原來的“計劃軌”管理模式改革滯後,與“市場軌”差別越來越大。

  有數據表明,隨著用工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國有企業中“市場軌”員工超過了老員工的數量。在港口、採礦、造船等行業,“市場軌”員工已佔到50%以上。越來越多的事業單位、中小企業也開始採用雙軌制的勞務派遣形式大量招聘合同工、臨時工,減少用工成本。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勞務用工)行業就業指數報告》發現,企業勞務用工的成本僅相當於正式用工成本的60%—70%。同工不同酬、性別歧視等用工問題在現實中依然十分嚴重。

  北京某知名大學的有關負責人曾經表示,該校近幾年面向全球招聘了不少學術&&人,但受編制所限,相當一部分未納入正式編制。編外人員雖然收入不低,但在福利待遇方面差別很大。比如,編外人員的子女就很難上該校附屬幼兒園、附屬小學,但編內人員,無論是保衛人員、還是食堂工作人員,都能直接享受這些“福利”。

  同工不同酬的用工雙軌制,背後隱含的實質是一種身份歧視。摒棄以身份定薪酬福利,破除各種或明或暗的同工不同酬現象,不僅是調整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也是體現公平正義、實現體面勞動無法回避的問題。

  (本文采訪對象採用化名)

熱詞:

  • 人口紅利
  • 高溫補貼
  • 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