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0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社會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防線,是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為核心,以醫療、住房、教育、司法等專項救助為輔助,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初步實現了社會救助制度的定型化、規範化和體系化。由於我國的絕對貧困現象並未完全消失、相對貧困現象還將長期存在,必須進一步加強面向貧困或低收入人口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逐漸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覆蓋範圍持續擴大,救助水平穩步提高,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資金投入逐漸增加,救助水平不斷提高。資金是社會救助體系運行的“血液”,沒有穩定的“血液”供給,社會救助體系就會“營養不良”。無論是城鄉低保還是農村五保,都離不開國家的資金投入。近年來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和國家財力的穩定增長,使我們有能力、有底氣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社會救助投入,提高社會救助體系效能。城鄉低保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使城鄉困難群眾獲得穩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緩解了生活危機,縮小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城鄉社會救助工作進入統籌安排、整體推進、制度運行的軌道,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據民政部 2011年第四季度統計季報,我國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276.8萬人,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313.5萬人。從總體上看,2011年我國各級投入社會救助資金1460億元,比上年增長20%,有效保障了8100多萬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助分別比上年增長10%和15%。去年,國家還出臺了部分農村籍退役士兵發放老年生活補助的政策,60歲以上的農村籍退役士兵開始納入國家定期補助範圍,惠及300多萬人。

  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社會救助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與民生事業和社會財富分配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國逐步提高社會救助標準,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水平。2011年,我國通過加大政府投入、福彩公益金資助、社會定向捐助和土地供應優惠政策等多種舉措,投入資金200多億元,大力推進社會救助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國實施相關項目超過5萬個。孤兒保障制度在全國普遍建立,絕大多數地方確定了機構集中供養孤兒每人每月1000元、社會散居孤兒每人每月600元的孤兒最低養育標準,惠及65.5萬人。福利彩票公益金還安排12.8億元,分別資助362個老年福利機構、723個農村五保供養機構、159個兒童福利機構、114個縣(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20個光榮院等建設,完善社會福利服務設施服務功能,改善孤老、孤兒、孤殘等供養人員生活條件。

  完善災情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減災救災工作成效。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終把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把減災救災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自然災害防範應對形勢更加嚴峻複雜。近年來,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完善預警監測機制和應急預案體系,大力強化高新技術在災害災情監測中的轉化應用,特別是應用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基本實現了災情管理信息系統在省市縣的全覆蓋;同時,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防治體系等,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推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危險區域生産和生活設施的合理避讓。據民政部資料顯示,2011年中央財政下撥救災補助資金86.4億元,救助受災群眾7500萬人(次),轉移安置和旱災、冬春生活救助標準平均比上年增長78%,創建了1200多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救助理念從生存保障向生活保障轉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不僅強化了政府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責任,而且轉變了社會保障制度理念,實現社會救助從生存保障向生活保障轉變,從人性關愛向維護權利轉變。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福祉,直接關係社會公平正義。推進這些事業,要堅持體現公益性原則,切實強化政府職責,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特別是不斷增強政府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公益性事業發展形式並不單一,政府不應當也不可能包辦一切,要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以養老為例,我國現有養老床位數佔老年人口總數的18%。左右;要實現2015年每1000名老年人擁有30張養老床位的目標,需要在擴大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形成合力,加快解決這一關係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

熱詞:

  • 體系效能
  • 社會救助制度
  • 救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