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別國治堵辦法,北京能用嗎?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4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聞背景】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大城市交通發展論壇上,來自柏林、洛杉磯、東京、新加坡等世界八大城市的交通機構管理者、國際著名交通專家,一道梳理世界大城市交通發展的興衰得失,就各自城市交通現狀、管理政策進行交流,分享各國治堵經驗,為大城市緩堵支招。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機動化進程加快,交通擁堵問題越來越明顯。北京最突出,從首都變“首堵”,市民滿意度下降。早晚高峰形成的潮汐現象如何緩解?公共交通如何更具吸引力?停車難題又該如何解決?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北京,怎樣邁過“首堵”這一道坎兒?

  【核心建議】

  建議一:

  重新設計規劃道路,擴大道路容量,持續降低小汽車流量,實現道路空間的再分配。

  建議二:

  使不同交通工具的換乘距離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給予自行車和步行更多路權,增加公共交通魅力。

  建議三:

  鼓勵更多的停車設施對公眾開放,私人臨街停車位共享或對外開放。停車費方面,利用價格杠桿,不同地點價格不同,平日和週末不同時間段價格不同。

  一問 早晚高峰如何能緩解?

  缺乏前瞻性的規劃,道路資源佈局不合理、不均衡,是導致擁堵的罪魁。

  拿北京來説,“多中心”的格局尚未形成,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平衡。由此,導致就業過度集中于中心區域,大量工作人口在郊區居住。交通發展與城市發展進程不適配,造成出行距離快速增大,對小汽車依賴度增加。早晚高峰潮汐現象明顯。

  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都通過交通規劃先行的方式,合理佈局道路空間,緩解潮汐現象。

  柏林在道路空間方面,小汽車只佔日出行量的1/3,卻佔2/3的道路空間。柏林城市發展和環境部交通部門主任弗裏德曼昆斯特説,交通管理者實施包括小汽車、自行車租賃點,以及停車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緩解道路矛盾。並且通過重新設計道路,擴大道路容量,發現潛在空間重新規劃,持續降低小汽車流量,實現道路空間的再分配。

  東京日出行8433萬人次,居世界第一。而且,居民出行半徑與日俱增。科學規劃發展軌道交通,成為應對壓力的利器。日本國家政策研究院教授森地茂介紹,東京通勤出行採用軌道交通的比例,都市區佔49%,中心區則高達75%。

  東京城市化區域沿鐵路線路發展,商業區域在鐵路樞紐附近發展,同時,注重協調交通和土地使用的關係。同時以軌道交通為基礎進行新城市開發。日本國土交通省都市局街路交通設施課課長西植博説,到1999年,東京軌道車廂高峰時期滿載率經過近35年時間,逐步由250%降至“可以在車內讀報”的180%。

  新加坡交通領域面臨的挑戰,包括兩方面,一是增長的出行需求,日均出行量1100萬人次;二是有限的土地空間。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交通學院院長莫欣德辛格提出,不斷修建公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道路空間需求,無論從經濟還是環境方面都不可持續。為此,新加坡制定了可持續的交通策略,主要包括四項內容:發展公共交通,優化道路承載力,控制私人道路交通需求,綜合交通用地規劃。“強化規劃,公交先行,實現控制擁有與限制使用的目的,才是可持續的交通策略。”

  結合緩堵中遇到的難題,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劉小明説,首都將增建交通樞紐緩解潮汐現象,科學調配停車設施投放,實現快速公交聯網,在公交樞紐均設自行車租賃點等方便綠色出行。“總之,就是要整合各類交通資源,促進各種交通方式之間以及與城市內部交通系統的有效銜接,到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50%左右,小客車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

  二問 公共交通怎增吸引力?

  目前國際上許多特大城市,核心區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擔60%—80%。“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各大城市均提出了公共交通分擔比率:北京50%,上海45%,深圳56%……現在的問題是,公交速度慢、換乘不方便,吸引力大打折扣。

  據統計,公交出行在途時間主要由步行時間、車內時間和等待時間組成。在北京,公交車內與車外時間比是64%:36%。公交出行不準時、效率低,主因在於路況不良。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注重對快速路、主幹道的建設,對次幹路、支路等微循環投入不足。

  首爾市政府出租行業與物流管理部主任千丁旭説,首爾市區設中央公交專用道12條,公共汽車在專用道行駛並有防護式換乘中心。同時,經過對運行數據的分析、處理,形成實時通信系統、進行科學交通監管。首爾還完善公交管理系統,通過探測設備將實時公交位置信息、發車間隔、運行信息反饋給公交管理系統,後者再實時將公交運行信息、路線和換乘信息通過手機、網絡等反饋給公眾,同時將實時公交運行信息、公交運行數據庫反饋給公交公司,實現“實時”誘導、“綜合”管理。

  不止於此。城市還應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公共交通,以此吸引更多人採取綠色出行。“一些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依賴於地鐵和區域有軌交通,並輔之以地面公交。但是,地鐵—地面公交組合之間通常也需要某種中運量的交通方式,以適當的成本實現高覆蓋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烏坎 R.烏奇説。

  不同類型的公共交通模式投入低,建設量少,不需要新技術引入和特殊設施建設。“順風車”——多人使用同一輛汽車完成共同出行,能有效降低出行率和提高載客率。

  如何提升公交吸引力,打造不同層次公共交通?劉小明説,北京將依託公交專用道打造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統。在主要客流走廊和快速路上施劃公交專用道150公里,總里程達450公里以上並連續成網;建設完成阜石路等大容量快速公交線路。中心城公共電汽車數量達到2.3萬輛,其中空調車比例由50%提高到70%。

  在提高公共交通覆蓋率的同時,要使不同交通工具的換乘距離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給予自行車和步行更多路權。劉小明透露,未來北京將在主要公交車站、軌道站點及客流集中地區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

  三問 停車難題怎樣去解決?

  停車問題及停車政策成為城市面臨的又一挑戰。以北京為例,現有機動車500余萬輛,但停車位不足250萬個。劉小明坦言,隨著小汽車搖號等政策的實施,機動車數量瘋漲之勢被遏制。但這些車停在哪,成為目前最困擾交通部門的問題。北京的停車問題,比擁堵甚至更令人頭疼。

  世界停車問題研究專家、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唐納德舒普回顧美國停車政策,認為存在的錯誤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路內停車免費或收費過低,二是路外停車位供給嚴重不足。如今,越來越多城市採取唐納德舒普的建議,如降低路外停車配建標準,按市場機制對路邊停車收費,並將收入納入財政用於區域公共服務投資。

  在世界上很多大城市,停車使政府陷入供給與需求調控的矛盾——既想保障停車位供給,滿足市民需求;又想通過對車位供給的調控,削減小汽車出行需求。北京交通研究發展中心的專家認為,破解悖論的前提是要先甄別兩類需求——必須保障的基本需求和必須且可能壓縮的需求,再分別給予保障和壓縮。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保羅巴特認為,停車設施不是“公共物品”,因停車設施很容易“排他”,而且明顯存在競爭。保羅巴特提出了停車措施的指導性原則:鼓勵更多的停車設施對公眾開放,而不僅限于租戶或特定客戶。私人臨街停車位共享或對外開放,共享的公共停車設施在不同時段服務於不同人群,都是很有效的措施,好比美食街的“公共餐桌”。

  價格杠桿,是不少世界城市控制小汽車進入中心城區的手段。香港運輸署總工程師鄧偉亮説:在香港的重點地段停車費非常高昂,一個車位售價200萬人民幣左右。

  柏林城市發展和環境部交通部門主任弗裏德曼昆斯特直言:“停車價格不能一刀切,不同地點價格不同,平日和週末不同時間段價格不同。這並不是要阻止小汽車出行,而是通過減少轉圈搜尋車位和停車排隊來減少無效的交通流量。”

  “針對停車收費問題,北京將修訂頒布建築物停車位配建標準,擴大差別化停車收費區域範圍。至於停車位供給,原有老建築沒有配建停車位,近些年建築配建數量不足,正在研究調整。”劉小明表示,北京不會一味新建停車位,會根據位置不同區別對待,中心城區不過密配建停車設施,但四環外會更多配建停車設施,使停車數量與動態交通相匹配。

熱詞:

  • 停車設施
  • 公共交通
  • 停車位
  • 北京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