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華社記者:台灣人“富而好禮”因繼承中華傳統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3日 02: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陳斌華  新華社主任編輯,現在新華社港臺部記者室工作,主要從事兩岸新聞和中央時政新聞採訪,2001年2月作為大陸首批駐點記者赴臺採訪,此後數十次入臺,足跡遍及台灣各地。2008年被評選為新華社“十佳記者”。

  富而好禮的台灣人

  北京晨報:絕大多數台灣人彬彬有禮,這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陳斌華:是的,我此前跑了很多年台灣新聞,可真的常駐在那裏,才深深地感受到台灣人的文明素質,也吃了一驚。尤其是台北人,地鐵裏大家自覺排隊,公共場合特別安靜,沒有人大聲喧嘩,非常有秩序。

  北京晨報: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有禮貌?

  陳斌華:因為台灣社會比較好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沒有經歷特別劇烈的社會運動,一般來説,劇烈的社會運動會導致人與人之間互相不信任。此外,台灣特別重視傳統教育,翻開他們的中學課本,古文習題非常難,和我上大學中文系時的程度相當。此外,社會在許多細節上也提倡尊重傳統,這從地名就能看出來,像信義路、仁愛路、忠孝東路、忠孝西路等,這種熏陶日久天長,就使“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東西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傳統文化與市場繁榮是能夠兼容的,台灣沒有出現傳統文化的斷層,沒有把傳統扔進故紙堆中。台灣人認為,他們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而一個社會僅有富裕,是不可能得到尊重的。

  和情治人員成了好朋友

  北京晨報:台灣的情治人員是怎樣的?

  陳斌華:2002年12月,台灣復興航空公司一架飛機墜毀在澎湖附近的海域上,200多人遇難。得到消息後,我立刻飛往澎湖採訪,當地派了一名情治人員到機場“迎接”我,可陰差陽錯,沒接到。這下可把他嚇壞了,好在一查賓館,我已經入住了,並沒四處瞎跑。

  澎湖空難現場很慘,第一天還能吃下去盒飯,第二天就需要點勇氣了,因為空氣中飄滿了屍臭味。從賓館到空難現場路很遠,打車不方便,我看那名情治人員開車準備跟蹤,就跟他説,我搭你車過去吧。他非常驚慌,我説這條路這麼窄,你萬一跟丟了怎麼辦啊,我坐在你車上,不就跑不掉了嗎?他説,這不符合規定。我説,就你一個人,誰知道這事?他想了想,就答應了。以後我可就舒服了,天天坐他的車,想買什麼東西,跟他説一聲就行。

  每次採訪完,他都開車把我送回賓館,晚上還要來盯著我,我説你就回家睡覺吧,我不會亂跑的。他問:晚上你不會離開賓館吧?我説只離開一次,晚上11點左右下樓到街邊小攤上吃個麵條。他不放心,又連著盯了我幾天,發現我説話算數,説吃麵條,絕不會去點米飯,他對我有了信任感,晚上也就不再盯著了。

  離開澎湖時,我們一起喝酒,我説明天就要回去了,他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

  酒桌上什麼都可以談

  北京晨報:為什麼情治人員這麼容易激動?

  陳斌華:台灣社會就是這樣,特別是台灣東南部地區,很像福建,既有中原文化傳統、保守的一面,又有海洋文化的豪爽、外向的一面,兩者結合得非常好,既克己復禮,又不壓抑個性。只要到了酒桌上,什麼都可以談,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可談的東西特別多。

  北京晨報:他們也喜歡談政治話題嗎?

  陳斌華:趕上“選舉”時,他們會比較關心政治,但台灣中南部農業社會的傳統深厚,相對含蓄一點,而台北就不同,這裡知識階層多,民主素養、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大家更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台北的出租車司機也特別喜歡談政治,聊的也都是不歸他們管的事。台灣社會比較多元化,持各種觀點的人都有,大家習以為常,所以聊起來也沒什麼顧忌。

  台灣貧富差距也在拉大

  北京晨報: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增多,接觸也更多了,很多大陸人感到,台灣人看不起大陸人,您的感受如何?

  陳斌華:部分台灣人確實有優越感,認為台灣是文明發達的社會。但隨著大陸經濟迅猛發展,兩岸實力消長變化,看不起大陸人的台灣人越來越少。10年前,台灣記者來大陸,都是他們請我們吃飯,他們那時的收入比我們高很多,可10年後,他們的工資一直沒增長,我們卻有了很大提高,實際購買力已經比他們更強了。今天台灣有很多人覺得大陸好,發展迅速,社會有激情。生活在台灣的人偏見尤其少一點,而到大陸的台灣人很多是商人,他們的行為、做派與知識階層不太一樣,不太有代表性。

  北京晨報:台灣也有過經濟飛速增長的階段,為什麼貧富差距卻並不大呢?

  陳斌華:台灣土地問題解決得比較好,農民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在台灣,有土地的人最有錢,所以農村像歐洲,城市像非洲,這幾年隨著全球化的高潮,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也在加大,中産階層有失落感,但從整體上看,還是一個均富的社會。

  博愛源於傳統教育

  北京晨報:台灣社會有很強的公益精神,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陳斌華:台灣有很多民間慈善組織,拿剛才説的澎湖空難為例,我在現場吃到的第一個盒飯不是當局送給我的,而是慈濟會義工遞給我的。義工們遍佈台灣各地,哪有情況,大家就會主動過去救援,有人給錢,有人出力。之所以做得這麼好,與傳統教育相關,中華文化中博愛的精神得到了弘揚,前賢一直在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台灣人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長大後就會更有公益精神,此外,台灣社會的經濟能力比較強,加上大多數人有信仰,他們發自內心地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公益非常認同。

  可以更放鬆地交流

  北京晨報:越來越多的大陸游客踏上寶島,還有很多人希望去台灣旅行,在與對方接觸中,我們是不是應回避一些敏感話題?

  陳斌華:不需要。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價值觀非常多元,你可以放開去談你的觀點,在台灣人看來,觀點不一樣太正常了,講話也沒有什麼禁忌。但不要渲染彼此的觀念差異,不要刺激別人,互相尊重最重要。

  難免會遇到一些台獨分子,但他們不會打人,因為他們知道這觸犯法律,他們只會拼命叫囂,一個勁兒地揮舞旗子,這不過是一種表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知道要尊重他人,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

  台灣可以遊行、喊口號,但不能打警察,提交申請後,必須按約定的時間、地點去行動,如果到了時間,你還不散,警察就會舉牌提醒,三次舉牌後依然不散,警察就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你有表達言論的權利,但你沒有違反法律的權利。台灣不存在“法不責眾”的情況,民主必須有法治的保障,否則不可能成功。

  台灣人的自豪感從何而來

  北京晨報:從物質條件上看,今天台灣未必比大陸更好,但台灣人充滿了自豪感,您認為他們的自豪感從何而來?

  陳斌華:從物質條件上來説,台灣確實有不足之處,很多赴臺旅遊者往往忽略了安全問題,事實上,台灣的旅遊硬體設施可能還不如大陸,比如阿里山小火車事故,當年那是運木頭的火車,怎麼可以坐人呢?可要建設新的線路,就需要與各方協商,當局過於屈從民意,導致效率低下,一件事要拖很長的時間,很多精力都浪費在溝通上,所以台灣人也對大陸的辦事效率感到很羨慕。

  説到自豪感,今天的台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幾十年探索、努力,終於找到了一條適合台灣社會實際的道路,走向了和諧與安定,自然會産生自豪感。

  北京晨報:辦事效率低下,為什麼大家卻能容忍呢?

  陳斌華:效率與眾意,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很難比較出優劣來。從城市硬體來説,台北不算太好,但從管理上看,卻非常成功,比如“垃圾不落地”,在台北扔垃圾是要交費的,家家戶戶自己分類好,放入相應的垃圾袋中,再送到固定的回收站中,這套做法得到了全世界的讚揚。一個城市不僅要看硬體,還要看軟體,台灣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管理經驗,值得學習。

  年輕人也有很多煩惱

  北京晨報:大陸的年輕人對台灣年輕人很好奇,希望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是不是一樣感到壓力很大,一樣充滿挫折感?

  陳斌華:台灣的年輕人也有很多煩惱,這一點大家是共同的。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台灣年輕人經濟壓力不算大,就學壓力也不太大,台灣大學入學率達90%以上,誰都可以上大學,區別只在是不是名校而已。但畢業後就業壓力很大,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此外,富足後孩子們的心理更脆弱了,抗風險的能力下降,所以他們感覺壓力很大。

  在台灣,年輕人的不滿情緒也很強,單從生存狀態看,他們還是好很多,雖然房價比較貴,但只是在台北這樣的大城市才如此,普通城市的價格並不貴,在台灣普通城市與縣城裏,生活的節奏還是比較緩慢的。

  帶著平常心與同胞交往

  北京晨報:今天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的認同感如何?

  陳斌華:年齡大一些的人還是比較強的,因為從小課本中相關內容非常多,上世紀90年代,他們的大學生到了黃河,跪在地上,捧起黃河水就喝,因為他們從小學習過相關內容,對此魂牽夢繞。陳水扁上臺後,搞“去中國化”,“中國”成了敏感詞,教材中相關內容也基本被刪除了,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那麼深厚的感情了。

  北京晨報:對於準備去台灣旅遊的大陸青年人,您有什麼建議?

  陳斌華:關鍵是要有平常心,帶著平常心和他們交往。兩岸畢竟是同胞,不要時時刻刻把人家當成外人,有分歧很正常,但只要心態平和,就會發現彼此有非常多的共同話題,總比和老外交流要親切得多,大家語言相同,傳統相同,同根同源,我們可以更好地、更深入地去溝通。陳輝/文

熱詞:

  • 陳斌華
  • 台灣社會
  • 台灣新聞
  • 台灣旅遊
  • 台灣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