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走基層-蹲點日記-為了南水北調 湖北:移民外遷 誰當“領頭羊”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0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941ed4551ac3440da243e7c80737cb7f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移民搬遷的日子,親友前來送別,依依不捨。(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走基層蹲點日記》繼續關注《為了南水北調》,湖北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源頭,當地有18萬人因為庫區蓄水擴容而成為了移民,這其中有10萬多人留下內安,近8萬人要外遷異鄉。外遷移民家園難捨,故土難離,對於當地1萬多名移民幹部來説,最難開口的就是動員這些需要外遷的移民搬遷離鄉。

  十堰市鄖縣,被稱為是“小漢口”。因為毗鄰漢江,這裡的村村戶戶世代過著“水裏有魚,田裏有糧”的日子,因為毗鄰漢江,當地有近6萬人成為了南水北調移民。余嘴村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其中的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首批外遷,誰來&&?

  安陽鎮余嘴村現在已經變成了水邊的一片荒地,很難看出這裡曾是一個住著400多人的村莊。兩年前,余嘴村整村移民,水邊坡地上留下的一棵孤樹,標記著這裡曾是一片田,曾有一個村。

  十堰市鄖縣安陽鎮副鎮長楊士全:這是一個見證,沒有南水北調之前它就在這兒長,水漲了以後也在這兒,將來就是淹不住,水淹不到它。它見證南水北調從開始我們這兒的人搬走,到水將來漲起來,看到這個樹就想起這攤子事兒了。

  因為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擴容蓄水,余嘴村需要整村移民400多人。村裏移民的第一責任人是村支書趙久富,這是他第二次移民。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當時移民幾乎沒有什麼補償,所以他很清楚大夥兒現在的顧慮是什麼。

  余嘴村原黨支部書記 趙久富:60年代那麼困難,我們移民都移出了那麼多,這一次現在我們黨的政策多好,到哪哪個地方的土地不養人啊?

  村支書&&主動選擇首批外遷

  余嘴村地處南水北調蓄水淹沒區,而且屬於淹房、淹地的雙淹區域,全村一大半村民都要外遷到600公里之外的黃岡市團風農場,一小半可以留在本地後撤內安。全村沒有人願意外遷,都希望能留下來。搬到人生地不熟的黃岡,需要有人站出來&&走。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

  余嘴村原黨支部書記 趙久富:人家説“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幹部”,我們不搬誰搬。

  故土難離 八旬父母選擇留下

  對於外遷,趙久富最放心不下的是已經80多歲的父母親,兩位老人的説法是快落的葉子不能離了根,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選擇留下內安,這意味著已經和兒子在一個院裏住了幾十年的老兩口,從此就要自己照顧自己了。84歲的父親趙守德經歷過五十年前的第一期移民,對於南水北調,老人有著自己的看法。

  趙久富父親趙守德:我聽他們説,我們這的水是甜的,旁處水是鹹的,(調)過去讓北方吃我們這的水,我們這的水好,都是一個國家的老百姓,北邊沒水,老百姓離了水能行,這個南水北調國家花好多錢,(以前)國家都不敢想,現在這個事大的很,國家(像)一家人蓋個房子,不簡單,我的想法就是這個想法,我是個老粗人。

  外遷到600多公里外的黃岡,趙久富覺得最難的就是跟母親開口説走這個字。

  趙久富:説個走,趕快頭一扭,不回頭看她,不看她,你説個走,她眼淚都出來了。

  在農村,年紀越大越依戀兒女,儘管捨不得讓兒子走,但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還是支持兒子&&外遷。

  趙久富母親 馮國蘭:他不&&,誰都不去,他不去,人家誰都不去。

  趙久富父親趙守德:我兒子不去,人家都不去,去了好些,不去這個事(移民)完不成,都不想走,那南水北調調不成了,你當大小幹部都得給老百姓辦事,你不能説只給你一個辦事,囑咐他,共産黨的幹部要給愛護老百姓,你沒有老百姓,你給誰當幹部。

  村支部工作交接 黨員向黨旗宣誓

  村支書&&外遷,陸續有61戶村民在移民幹部的動員下簽了搬遷協議,余嘴村成為了鄖縣第一個搬遷村,271名村民成為了當地首批外遷移民。外遷黃岡的日子定為2010年的4月30日,搬遷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整理轉交了全部支部工作記錄和檔案,最後一樣需要轉交的是這面村支部的黨旗。他覺得黨旗不能隨便轉交,需要正式交接。他把黨旗挂在了自家外墻上,鎮裏的一名通訊員用DV攝像機記錄下了當時的交接現場。

  趙久富:我是一名移民黨員,即將離開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在走之前莊重地向黨旗宣誓,一定服從黨的決議,執行黨的紀律,帶領所有移民黨員搞好移民工作,請黨放心,我們的移民黨員一定能夠在新的家園搞好生産,不給鄖陽移民丟臉。

  趙久富把黨旗交接給了留下內安的老黨員,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後一天。

  趙久富:我説這不是留念,這要説起來就意義深刻了,這個村這以後的擔子很重,誰挑起這個擔子,能夠把余嘴村這幾百人生活生産搞富裕,這是主要的。

  扶老攜幼離故土 親人相送難離別

  搬遷前夜,趙久富拆下了自家四扇門板當飯桌,拿出了家裏自釀的黃酒,把40多個鄉親請到了家裏,天亮就要分別了,這是他們在故鄉最後的晚餐。搬遷移民的前一天,趙久富提前讓妹妹接走了父母。

  趙久富:我知道我媽眼淚太多,所以臨走的時候不讓她見到,眼不見還強一點。

  2010年4月30日清晨,趙久福和包村移民幹部一起組織移民上車。村民們扶老攜幼陸續登上了客車,目的地是600公里外的黃岡。人人帶花、車車披紅,縣政府在公路邊舉行了歡送儀式,送行隊伍綿延幾公里,沿途鑼鼓聲、嗩吶聲響個不停。

  移民們在周邊的親友都趕到了發車現場送別,車上車下拉在一起的手,難以鬆開。到了發車這一刻,他們才感受到真的要分開和離別了。趙久富特意叮囑移民幹部,誰哭幹部都不能哭,移民幹部一哭,移民就更難離開了。

  趙久富沒想到,儘管一再叮囑母親不要來送行,老人還是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歡送移民現場。

  魚嘴村村民:你就在這,你別過去。

  趙久富母親 馮國蘭:我看不清楚。

  趙久富:回去吧。媽,回去,帶我媽回去。

  趙久富: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有兩個人在拉著我母親,我最後去跟我母親擁抱了一下,我説沒事,有啥事打電話,姊妹不還有這麼多在這麼,我走了,抱了一下,上車了。

  母親 馮國蘭:我還沒看見,娃子都跑了我面前。

  叮囑其他幹部不能哭的趙久富,上車後再也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淚水。

  村民:過幾天就回來了。

  趙久富:畢竟父母那個情意,頭留在(車窗)外面,拐過那個中學,就看不到母親了。

  離家的客車漸行漸遠,那個叫余嘴村的家和過往幾十年的生活記憶,自此都被留在了身後。余嘴村271名移民在那一天成為了鄖縣第一批搬遷的外遷移民。村看村、戶看戶,此後,全縣又有117個村3萬多名移民陸續外遷他鄉,他們曾經的家鄉在2013年將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