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懷感恩之心立奮進之志 四川深入開展感恩奮進教育紀事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0日 04: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川人民感恩黨,再造家園指方向,三年重建創奇跡,禹裏羌鄉美名揚……”

  5月10日下午,北川縣羌族文化傳承人母廣元等人,將280字的詩歌《北川人民感恩黨》交到通口鎮黨委書記趙蓉手中,囑託她一定要帶到四川省第十次黨代會上,“它表達了北川人民的心聲,有了美好家園,不能忘了恩人。”

  在“512”特大地震中受災極重的北川,是一個“愛心托起新生”的地方。感恩,這個延續至今的高頻熱詞,已成這片熱土上最動人的情感標誌。

  回首艱辛來路,放眼巴蜀大地,“感恩”二字,同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進程如影相隨,已深深融入災區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説,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黨政軍民的大力支持下,與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相伴相生的,是四川人精神的成長和品格的再造,我們不僅重建了一個物質家園,更是重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精神家園。

  感恩奮進,正是這精神家園裏一道閃亮的光環。

  用愛心托起的地方,感恩的情懷在流淌

  回望北川,4年前的5月13日早晨,就在地震發生後十余小時,3歲男孩郎錚被解放軍官兵從廢墟裏救出。躺在木板擔架上,小郎錚用他稚嫩的右手向抬著他的解放軍叔叔莊重敬禮。

  一天之後,青川縣的公路旁,面對馳援而來的人們,馬鹿鄉小學生徐廣和他的夥伴們舉起簡陋的紙板,以樸素的文字表達著由衷的情感:“你們辛苦了”,“謝謝”!

  看似尋常的兩個鏡頭,卻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那是感恩的力量,因真摯而動人。

  幾乎就在特大地震發生的同時,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和幫助,面對刻骨銘心的人間大愛,感恩的情懷在災區人民心中萌芽、生長、流淌!

  以詩言之,以歌咏之。

  在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有一個地震後農民自發組建的感恩藝術團——大寶藝術團。災後不久,團長魏斌便組織部分農村文藝人才,在板房區為群眾演出,隨後還奔赴全國巡演60多場。

  “是誰為我們建起一棟棟漂亮的樓房?是誰為我們架起一座座堅實的橋梁?是誰為我們修起一條條筆直的大道?又是誰遠離親人,奮戰800多個日夜,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下一座座大愛的豐碑?”在江油市,人們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抒發對援建大軍的崇敬和感恩。

  “櫻桃甜豆腐香安居樂業奔小康,家園美情誼深飲水思源感黨恩”,挂在汶川縣綿虒鎮三官廟村村口的這副對聯,抒發著村民們對災後新生的感恩。震後在村裏&&創業的熊作貴説:“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哪有災區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生不是從天降,飲水更需思源頭。

  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人民、感恩子弟兵,一場規模空前的感恩教育活動在四川災區乃至全省各地深入展開。

  2009年5月,成都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抗震救災感恩專題教育活動,通過感恩主題座談會、主題班會、主題板報、主題徵文、主題演講等活動,進行感恩教育大討論。

  翌年7月,四川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在災區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的通知》,全面部署感恩教育活動。

  用歌聲昇華感恩的情懷,用音樂凝聚奮進的力量。

  綿陽市組織10支文藝隊伍,深入基層傳唱感恩歌曲;以“頌歌獻給黨感恩奮進”為主題,廣元市組織開展了災區百萬群眾歌咏活動。

  今年1月,“同步推進精神家園重建,深入開展感恩教育,引導和激勵災區群眾自力更生、堅強奮進”寫入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

  廣元市災後感恩教育起步早、系統化,已成文化風尚。市委書記羅強説,倡樹感恩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感恩文化,可以消弭隔閡、催生誠信、增進共識,激發潛能、營造和諧、維護穩定。

  建設“三基地一窗口”,感恩的平臺在延伸

  感恩,不僅是語言的表達、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種發自內心、訴諸行動的責任。

  知恩、銘恩、報恩,巴蜀大地,更多的感恩在行動。

  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泥石流發生後,第一支趕赴災區的外省公安特警隊伍來自成都,第一支跨省異地救援的民兵隊伍來自青川。

  2011年初春,得知山東部分地區出現大旱,四川迅速調配77台(套)大型鑽探設備、8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千里馳援,為山東兄弟打出一口口“感恩井”。

  從災難中走出的四川人更懂得知恩圖報,更渴望幫助他人。

  江油市從2011年起每年安排100萬元,同時發動社會各界開展愛心捐贈,建立“江油市感恩河南慈善基金”,資助對口援建單位河南省因災致貧返貧群眾。

  都江堰市八一聚源中學的“騰校”故事,則在青海玉樹傳為美談。2010年7月,玉樹州民族中學的1600多名學生在八一聚源中學復課。為了讓來自玉樹地震災區的同學們有最好的學習環境,八一聚源中學師生一個月內兩次搬遷,在25公里外的一處校區落腳。等玉樹州民族中學新校園建成,他們才會重返自己的校園。

  感恩在延伸、在拓展。在新階段,如何深入倡導感恩,使人們更多地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

  “三基地一窗口”建設在更大範圍內成為感恩教育的廣闊平臺。

  四川充分利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寶貴資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窗口的建設,進一步唱響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

  全省“三基地一窗口”建設從點到面逐步展開,已初步構建起以北川地震紀念館、映秀震中紀念地、漢旺東汽地震工業遺址紀念地、深溪溝地震遺址紀念地和大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主題展為龍頭、58個村鎮陳列室為支點、13條參觀線路為紐帶的網點體系。

  來自四川達州的小學教師張穎説:“地震災區的所見所聞,讓我們的心靈受到洗禮。我要讓同學們知道,美好的今天來之不易,感恩生活,珍惜每一天!”

  2011年11月下旬,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在北川地震紀念館調研時表示,加快建設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園,必須深入推進感恩教育,教育引導幹部群眾感恩黨、感恩援建、感恩社會,讓感恩理念廣為傳誦、深入人心,形成富有綿陽特色的感恩文化。

  今年5月16日,四川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培育感恩奮進文化,充分發揮地震災區“三基地一窗口”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勵作用。

  以奮進書寫新篇章,感恩的力量在傳遞

  北川縣正在開展“感恩奮進,實幹興縣”主題教育活動。副縣長周福蘭説:“激發廣大幹群把感恩之情轉化為推動北川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自力更生、堅強奮進,把北川建設好就是最大的感恩。”

  綿陽市開展“加快綿陽發展是最大的感恩”主題活動,圍繞“加快綿陽科學發展新跨越、我們能做什麼”展開大討論。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處處爭奉獻、關鍵抓落實,在綿陽蔚然成風。

  最大的感恩是建設美好家園,最大的感恩是加快發展振興。

  震後第八天,災後第一批産品起運出廠;震後1個月,大部分關鍵設備恢復運轉,總體産能恢復到震前50%以上;震後半年,圓滿完成全年生産任務,工業總産值創新高——這是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大災之後創造的奇跡。

  當“東汽精神”傳遍神州,前行中的東汽人更多想到的也是“感恩”。汶川地震兩週年之際,公司黨委書記何顯富在《建設美好新東汽——感恩回報的行動體現》文中説,把企業經營好、發展好,是感恩祖國、回報社會的最好體現。

  “感恩教育已內化為一種靈魂與情懷,具有顯著的內生性、自覺性、持續性和主動性,對災後恢復重建起到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激勵鬥志、堅定信念的特殊作用。”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教授認為,全省廣泛開展的感恩教育已經形成一種感恩文化,在物質與精神層面、理念與作風層面、制度與行為層面都産生了深刻而持續的影響。

  銘記恩情,堅強自立,感恩奮進的四川人從悲壯走向豪邁,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

  震後第四個春天裏再訪災區,到處是浴火重生的勃勃生機。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

  3年多來,四川上下全面實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如期實現“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目標。

  恢復重建任務全面完成的2011年,四川生産總值突破2萬億元,4年翻一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5.8%、20.5%,增速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第一季度,四川經濟又傳捷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速和消費增速3項指標居全國第一。

  在感恩中奮進,在奮進中感恩,一個更加堅強、更加開放、更加美麗的四川正闊步前行。

熱詞:

  • 感恩教育
  • 感恩之心
  • 心往一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