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甘肅岷縣冰雹山洪災害致47死 預警“基本靠吼”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0日 03: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11日,岷縣茶埠鎮溝門村村民在民兵的幫助下離家轉移。本版圖片(除署名外)/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

5月11日,岷縣茶埠鎮溝門村村民在民兵的幫助下離家轉移。

  工人日報訊 5月17日,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的“頭七”,遇難者的墳頭前匍匐著痛不欲生的遺屬和親友。這一天,又有兩具遇難者的遺體在當地泥濘的廢墟與河道中被發現。

  次日下午,岷縣方面再次通報了最新的傷亡情況:死亡人數從45人,變為47人;失蹤人數從14人,減少為12人。

  冰冷的數據背後是殘酷的事實:失蹤者生還的希望已十分渺茫。

  5月10日17時32分至18時15分,甘肅定西境內發生特大冰雹及強降雨,岷縣受災最重,18個鄉鎮35.8萬人受災。災後,岷縣政府始終慎用諸如“百年一遇”這樣的詞彙,但是,在多次場合的正式彙報中,他們依然承認:“這次災害降水強度之大、山洪來勢之猛、受災範圍之廣、災害損失之重,在我縣歷史罕見。”

  當地縣委的一位幹部解釋説,自己查了30年以來的災害記錄,沒有如此嚴重的記載。

  “幸好災前已有預警和預防,才避免了更大的傷亡。”災難當頭,當地許多幹部既心痛又糾結。事實上,當地發生過“躲過一劫”的生動故事:35歲的禾馱鄉哈地哈村村民包永平,在暴雨來臨前1個多小時,聽説汛情後便使勁地敲響銅鑼,扯著嗓子在村子裏喊,最終全村928位村民在泥石流到來之前全部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但無論如何,“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還是給人們留下了沉重的話題——災後第三天,甘肅省召開全省防災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全省大反思。

  災前24小時,岷縣剛剛簽訂“防汛責任狀”

  “雖然降雨量不到70毫米,但是降雨時段太集中,在一個小時之內災難已經遍佈全境。”岷縣縣委常委史學華這樣介紹。

  在當地許多受災群眾的記憶裏,山洪泥石流襲來時的慘狀遠超人們想象:碗口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拔起,更粗壯一點的大樹連樹皮都被山洪和泥石流扒凈,沖毀的房屋、傢具和房椽擁堵在河道,抬高河床,洪水甚至在一個自然村衝出了一條2米多深的溝壑,洪水過後村莊一分為二……

  每一次災難都給人們留下慘痛的記憶,但是每一次災害也必有先兆。

  岷縣的先兆,從進入5月就已經開始——晝夜的溫差突然加大,雨水明顯多於往年。過完“五一”,岷縣縣委、縣政府就開始忙碌防汛的事。5月9日下午,縣政府一反常規將全縣鄉鎮的黨政領導和全縣抗旱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的負責人召集在一起開會。在往年,類似的會議大多安排在當年夏末。

  縣政府在這次會議上做了兩件事:一是縣領導和各鄉鎮簽署責任書,二是部署重點區域的汛期檢查,疏通泄洪溝道。

  但就在24小時後,“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還是讓岷縣遭遇重創。

  “幸好岷縣已經建起了災害預警體系,才大大降低了人員傷亡的程度。”參與岷縣災情成因研判的一位專家曾發出如此感慨。

  據了解,5月10日下午,岷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了暴雨預警,並通過縣、鄉、村、社四級防汛預警體系,發出了通知。遍佈全縣的403名村級災害信息員通過鳴鑼喊話、挨家挨戶拍門通知的方式,通知群眾向高處撤離,才使本次傷亡大大減少。

  這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既然已經簽署“防汛責任書”並啟動了防汛預警,岷縣難道真的逃不過這一劫嗎?

  岷縣,距離汶川不遠,距離舟曲很近

  “5-10”災害,與岷縣相鄰的渭源縣和漳縣也遭遇重創,渭源縣8個鄉鎮、4萬人受災;漳縣6個鄉鎮、6939人受災,死亡7人。

  在“5-10”災害發生前,在許多人心中,岷縣還是一個極為陌生的名字。當受災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在地圖上搜索這個名字,結果就驚奇地發現,“岷縣,距離舟曲縣很近,只有幾十公里,離汶川也不是很遠。”

  汶川、舟曲,都與沉痛和災難連在一起。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甘肅的隴南、定西、天水等地也遭波及,記者從蘭州趕往重災區隴南採訪,岷縣就是必經之地;2010年8月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岷縣更是唯一的通道。

  在甘肅,岷縣不僅以當歸、黨參等中藥材出名,“岷縣點心”也是當地一道有名的小吃。在舟曲受難的日子裏,救援物資都要從岷縣經過,善良慷慨的岷縣人不僅開闢“綠色通道”,還將一車車的“岷縣點心”送到舟曲。

  記者依然記得,兩年前結束在舟曲的採訪返程時,曾在岷縣借宿一夜,當晚才知道,就在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的時候,岷縣同樣受到暴雨侵襲,縣城的供水供電甚至一度中斷。

  今年5月13日,記者在岷縣茶埠鎮溝門村採訪,一位村民拉著記者來到一處被洪水衝開的溝壑前,指著裸露的地表斷層用濃重的方言説:“你瞧瞧,我們這個地方地表的黃土層很淺,1米以下都是碎石頭,汶川大地震把這裡的山石震松了,遇到暴雨就是泥石流。”

  這位普通的村民令記者驚訝,因為他樸素的陳述,與記者剛剛拿到的一份權威的分析報告極為“吻合”。按照“5-10”岷縣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水利搶險及災後重建現場工作組成因研判小組的專業分析,岷縣多屬石質及碎礫、風化岩石堆積山體,地形複雜,山勢陡峭,黃土覆蓋層較薄,砂礫和風化岩石直接裸露,植被稀少,部分區域滑坡和泥石流發育、發生頻繁,加之受汶川“5-12”大地震影響,加劇了岷縣境內的山體破碎程度,致使調控泥石流形成因素與過程的能力有限,一遇強降雨,短時內極易形成徑流,進而引發泥石流。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這個專業的分析,可是每一個岷縣人似乎都知道,災難其實就在自己的腳下,隨時有可能爆發。因此,他們才有了“防汛責任書”、才有了“四級防汛預警”,但是,災難還是來了,來得不是“猝不及防”,而是“防不勝防”。

  “許多自然災害不能從根本上避免,只能盡可能地預防災害、降低災害的損失。”甘肅省國土資源廳一位幹部如此説。

  撤離缺乏演練,預警“基本靠吼”

  5月17日,對禾馱鄉哈地哈村村民包永平來説,是幸福的一天,他和另外兩位災害信息員“火線入黨”,入黨儀式極為隆重,來自省市縣鄉的四級黨政領導來陪著他一起宣誓。

  現在回想自己當初的舉動,包永平仍然心緒翻滾。

  當上災害信息員,對包永平來説純屬偶然。2011年10月12日,岷縣為403名村級災害信息員建立了檔案。同年11月21日,他到縣裏參加了災害常識、災情上報、災情統計的業務培訓。

  5月10日那天,包永平接到通知後拿起一面銅鑼和手持擴音喇叭就出了門,他的吼聲通過喇叭有一種沙啞的電子味道,在那天下午傳遍了整個山村。喇叭和銅鑼是包永平手中僅有的工具,但是任憑他將手中的工具使用到極致,許多村民的行動並不迅速,有些人剛從田裏收工回來,人困體乏,還想著觀望著再看,最終包永平和幾個年輕人只好挨家挨戶地排查,見了老人和小孩就背著跑。

  和包永平同一天入黨的石門村農民包文明,也是一樣,在那天曾背著70多歲的老人與洪水賽跑……

  不論包永平還是包文明,他們的故事中不乏“勇敢者”的力量,令人敬仰。但是,作為村民生命安全的“守護者”,他們在災難面前顯得勢單力薄:預警“基本靠吼”,裝備僅僅是最原始的銅鑼和手持擴音器;村民包括他們本身就缺乏規範的防災訓練,大災來臨時,他們面對的是從未經歷過逃生演練的父老鄉親……

  岷縣山多、地少,農村的房屋大多是“擇河而居”,許多人將房屋蓋在了河道邊或洪道的兩旁。一位曾在當地工作多年的老領導感慨説:“這是人與水爭地”,不“爭”吧,當地“十年九旱”;“爭”吧,蓋起一座房,就等於埋下了災害隱患。

  記者在當地採訪,可以明顯感到當地的極端氣候:一天之中,氣溫數變,早上六七攝氏度,中午就升高到二十七八攝氏度;分明已經入夏,當地卻突然下了一場雨雪。

  如此極端的天氣極易造成冰雹、暴雨等自然災害。為此,氣象預報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是當地的氣象卻屢受百姓詬病。17日下午,一場小雨已經下了半個小時,但氣象局這才發出遲來的“預報”。

  據岷縣氣象局介紹,目前定西市只有一座華家嶺測雨雷達站,與岷縣直線距離100多公里,只能覆蓋全縣部分地區,遲報、錯報難以避免。市裏已計劃在岷縣再建一座雷達站,土建已完成,但因維護成本高等原因,至今仍未裝好。

  岷縣全縣有重點溝道47條,普通溝道147條,這其中有60多條溝道,無錢修繕。此次災害中,年久失修的溝道頻頻發威,將鮮活的生命裹挾而去。

  目前,甘肅全省正在經歷一場防汛減災的大反思。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在全省的防災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大家從十個方面進行深刻反思: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工作重視程度夠不夠,深刻反思防災減災意識強不強,深刻反思監測預警機制完善不完善,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協調聯動機制順暢不順暢,深刻反思隱患排查整治及時不及時,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達標不達標,深刻反思防災減災隊伍的作用發揮得夠不夠,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深入不深入,深刻反思應急保障能力強不強,深刻反思防災減災責任體系健全不健全……

  面對入夏以來全國各地從南到北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面對岷縣的“510”災害,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甘肅。

熱詞:

  • 定西市
  • 山洪泥石流
  • 冰雹
  • 甘肅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