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調查]挺進深海(20120519)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9日 22: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57734be201ef41eca976a5868fa666f5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採訪人物】

    王英民   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楊 進   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

    董秀成   中國油氣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粟 京   中海油深水鑽井船工程項目組副總經理

    許文兵   中海油深水鋪管起重船工程項目組副總經理

    金曉劍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工程建設部 總經理

    徐小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戈登鄧肯 水下機器人領航員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2012年5月9日,距離香港東南約320公里處,一座矗立在我國南海海面的龐然大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這天,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座3000米深水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號開始首鑽,“981”的這一鑽使得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能力從300米水深挺進到3000米深海,使得中國成為第一個在南海自營勘探開發超深水油氣資源的國家。《路透社》、《華盛頓郵報》、《俄新社》等多家媒體都以中國首座深水鑽井平台南海開鑽作為標題進行報道。

    徐小傑(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首先這件事情使得我們看到我們國家確實是開始走向深海了,海上的石油開發這篇文章完全是打開了。

    記者:那這對我們來説意味著什麼呢?

    徐小傑:意味著我們在發展,我們在進入深海,這是為了佔領未來的能源的制高點,技術的制高點。

    “海洋石油981”之所以在國際上倍受矚目,不僅因為它是中國首次自主設計和建造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而且它還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它可以在世界上除了南北極外的任何一片海域進行作業,代表著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平臺技術的最高水平。

    記者:“海洋石油981”成功開鑽可以説是中國石油行業挺進深海邁出的實質性的一步,在過去三十年裏,中國石油工業從陸地走向海洋,從淺海走向深海,那麼今天邁出了這一步,對於未來中國石油工業以及中國能源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在中華世紀壇記載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的青銅甬道上,在1966年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描述“在渤海灣用固定平臺鑽成第一口石油探井”,上世紀六十年代,也正是中國海洋石油蹣跚起步的時候。

    鶯歌海,東經108.73度,北緯18.51度,海南島西南端的一個突起的犄角。1960年,也就是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二年,石油工人駕駛著一條駁船來到這裡,他們把衝擊鑽安裝在駁船的側面鑽了兩眼20多米深的油井,這就是英衝一井、英衝二井,當人們準備打第三口井的時候,大風把那套原始的井架吹倒了。但是,從英衝一井中撈出的150公斤原油被公認為是中國石油向藍色海洋進發的第一步。

    徐小傑:五六十年代那時候做海洋的話呢,確實是思想是比較簡單的,那個簡單就是認為海洋的油氣開發無非是陸上的一個簡單延伸而已,因此把陸上的技術就直接搬到海上,沒有海上的設備,像陸上一樣的,不過是立於海上的一個井架,但是這種井架當然是很不穩定了,就是一有大風就被刮跑了,所以呢,刮跑以後再建,所以處在一個非常原始的一個方式。

    事實上,人類確實是在追蹤陸地油田的脈絡時才與大海不期而遇。1896年,加利福尼亞海岸為開發由陸地延伸至海裏的油田,人們從防波堤上向海裏搭建了一座木質棧橋安上鑽井機打井,這口距離海岸200多米的油井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採用這種棧橋或人工島的方式人類開始了向海洋要石油的進程。

    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制平臺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1922年,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一百多年來,人類進軍海洋的步伐始終與工程裝備的進步相伴相隨。

    1947年,美國在墨西哥灣水深6米處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鋼制石油平臺。在焊接技術和鋼鐵工業發展的支持下,鋼質固定平臺、坐底式平臺、自升式平臺等鑽井裝置相繼出現。

    1965年,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亞近岸海域,用“卡斯-1”號鑽井裝置打下了第一口深水井,水深為193米。對海洋石油的開發來説,技術進步意味著深度的下潛。    

    同樣是在1965年,中國的石油工業部發出“上山 下海 大戰平原”的號召,開始組織力量下海找油。剛剛取得大慶油田會戰勝利的石油人發現,從陸上到海上,相隔薄薄幾十米海水,帶來的難度絕不亞於幾千米地層。

    記者:那實際上,像陸上開發和海上開發,像剛才您講的,主要從這個技術層面來説,它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徐小傑:差別是很大的,你首先從開發的設備來講,海上開發的設備必須不同於陸上,它畢竟是在海上,哪怕是淺海,還得要抗颱風、抗高寒這些特點,這跟陸上不一樣。

    記者:就等於一開始,一開始我們是一直在陸上走路,現在我們要開始學游泳了。

    徐小傑:學游泳了,開始是站著,站著,齊著半腰身去學。

    渤海,中國海洋石油的搖籃,1964年1月大港油田一支陸地鑽井隊來到天津塘沽海河出海口的雞心島上豎起鑽井,開始了一群“旱鴨子”到水裏找油的歷史。1966年,海1井平臺建成開鑽,這是一個固定鑽井平臺;第二年這口井喜噴原油成為我國海上建成的第一口油井。進入到上世紀70年代,技術人員從一本雜誌上獲知國外有移動式鑽井平臺,於是開始研究建造中國的移動式鑽井平臺。當時的口號是“造爭氣船 打爭氣井”。1973年3月,“渤海1號” 鑽井平臺出海鑽井,自主開發帶來了經驗。但當時渤海、南海的勘探都在展開,自己動手,無論是技術還是速度都不能滿足需要。

    記者:就等於是最初我們自己嘗試了發現不行。

    徐小傑:不行,必須要有先進的鑽井設備、鑽井船,這個鑽井船,我們自己沒法自己製造,只能從國外直接購買。那麼從當時來講,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董秀成(中國油氣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工業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對外合作的一個發展過程,初期是什麼都沒有,沒錢、沒技術、沒人員、沒有經驗,基本上是靠吸引外資,所以中國海洋石油工業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按照石油專家的理論,渤海是華北沉積盆地東部的一部分,在盆地的西部陸地上分佈著勝利、大港、遼河幾個大油田,渤海下面不會沒有石油,但從1964年開始直到70年代末,存在於理論中的大油田一直沒有找到。期間,渤海鑽探了114口探井和生産井,有4個小油田及含油構造投入開發,原油年産量只有9萬餘噸,蘊藏在海底的巨量石油在海水的覆蓋下沉睡。

    徐小傑:我們缺乏一套技術,我們缺乏應有的一支海上石油開發的隊伍。還有呢,海上作業的管理方式不一樣。陸上我們採取的是什麼,是管理局的模式,是人海戰術。

    記者:但是到了海上,這個人海戰術就行不通了,是嗎?

    徐小傑:就行不通了,海上石油開發必須按海上石油開發的技術特點去做。

    王英民(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在海上的話,要在底下建管道,那個(海)底下有海流,有這種什麼濁流,有很多還有地震,海嘯造成的各種滑塌很多現象,很容易就把這管道衝垮了,所以説開發技術也很難,另外一個勘探技術也就比較難,我們前面説了因為海底往往地形不平,最後得到的地震反射就不太好,要把底下的特徵搞清楚比一般的地方要難很多。所以説整個來説,深海油氣勘探是一個高難度、高風險,但是,又是高回報的一個領域。

    此時,先進國家的海上石油開發正在從淺水區步入深水區,中國需要快速追趕。

    徐小傑:很快到了70年代,我們實際上遇到這種方式走不通了,那剛好也趕上了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當時就要派了一系列石油工業部的,一批技術專家到國際上去考察,看完,完了以後呢,一下子感到大開眼界,那麼回來以後,給中央做了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報告,就是海上石油工業的開發,必須對外開放,而且是比較全面的對外開放。

    記者:這種對外開放具體指的是?

    徐小傑:具體指的是,首先就是説我們的海域對外開放,這點對當時來説是比較敏感的一件事情,我們的海域、我們的國土對外開放,引進外國資金到我們的國土進行直接投資,這在當時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需要在觀念上做很多的一個突破,所在在這點上,我們當時的決策層,包括中央的一些領導人,一些軍方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就是要不要開放,海上要不要對外開放,這點上是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一個決策,就是説要對外開放,而且這種對外開放並不會影響我們國家的安全問題,那麼下面一系列的決策就鋪平了道路了。

    1982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條例》頒布。2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前者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中國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産和銷售的專營權,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第二年,美國菲利浦斯石油公司,康菲公司的前身,進入中國海上石油開採領域,中國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300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上,80余個油氣田相繼開發投産。到2008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與21個國家的77家公司合作過,吸引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最快的五年,我國海上年油氣産量突破5000萬噸,建成“海上石油大慶”的目標如期實現。

    2010年12月19日,中國海洋石油的年産量達到5000萬噸,這是全國石油年産量的四分之一。1976年,我國大慶油田原油年産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從1976年開始,大慶人將年産5000萬噸的紀錄保持了整整27年。但是,從2003年開始,大慶油田的年産量不可避免地進入到下降通道,尋找可接替的石油資源越來越緊迫,向海洋要下一桶油,為此所展開的深度競賽已經成為全球石油開發的主題。

    王英民:這個向深水進軍,也是全球油氣勘探的一個發展趨勢,那麼為什麼如此呢,就是由於深水,就是我們油氣勘探有一個油氣發現的規律,叫油氣規模序列法,就好像是我們拿一盆瓜子,大家吃,吃下來以後,肯定大瓜子先吃光,剩到最後的肯定都是小瓜子,那陸上勘探很久了,那大瓜子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小東西了,對吧。比方説大慶,比方説勝利,咱們這樣的老油田,現在能找到一平方的一個構造,就覺得是不得了了。那麼現在在海上找到一個構造幾百平方很簡單,所以説整個就是説我們要往深海去,在未勘探的領域去找大個兒,這就是一個全球的趨勢。

    墨西哥灣,全世界最早進行海上油氣開發的地方。1947年,美國人在這裡打的第一口海上油井,水深是6米,而到2000年前後,這裡一半的勘探井水深超過了1200米,到目前分佈著4000多個鑽井平臺的墨西哥灣,已有20多個鑽井平臺勘探井,水深在3200米處。按照國際慣例,海上石油開採,通常將小于500米的海域叫做淺海,大於500米,小于1500米的海域叫深水,大於1500米的海域叫做超深水。率先進入超深水區的國家是美國、巴西、挪威等國家。

    王英民:這個深水的概念是根據鑽井工程的難易程度來算的,它並不是從地質上來算的,就是500米以後,這個鑽井的投入、技術難度就明顯地要高很多,你想一個鑽桿打到水底下,中間如果水深算1000米的話,你想一個鑽桿了不起,也就是這麼粗吧,就是幾十公分粗吧,幾十公分粗的東西,一兩公里深,那就跟麵條一樣,它就很難控制,所以鑽井難度非常大,所以説深水油氣勘探是一個特別高技術的一個領域。

    高風險、高投入、高科技是海洋油氣開發的特點,而進入深水則是將這一特點推向極致,動力則是高回報。統計數字表明,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全球深水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000億桶。近十年來,人們新發現的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氣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於深海,深海成為世界油氣的重要接替區,而中國現有的5000多萬噸海洋石油産量都來自淺水油氣區。

    記者:那您覺得對於我們國家來説深海油氣勘探現在是必要的嗎?

    王英民:非常必要,因為我們現在陸上,你看我們大慶油田就已經走在下坡了,渤海灣也在下坡了,就是你投入勘探到取得真正的效益,這個週期不會很短。

    記者:大概要,整個週期大概要多長?

    王英民:勘探花了十好幾年了才取得大效益。

    從2000年開始,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到201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升至56.3%,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21.5%。如果再不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接替區,據保守預測,中國2020年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還將上升至65%,與石油對外依存度攀升形成對比的是陸上原油産量增長較緩,近年來一直在2億噸左右徘徊,隨著近海勘探程度的逐漸深入,發現新的大型整裝油氣田已十分困難,走向深海已經是勢在必行的國家戰略。

    記者:你覺得未來對於緩解我們國家能源對外的這種依存,深海開發會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王英民:它現在海上石油的增長佔了中國儲量增長的將近一半,然後在海上的儲量增長裏,深水油氣的增長也在逐漸地增高,現在深水油氣,還像一個小娃娃一樣,但是這個娃娃將來成長起來,可能是非常厲害的。

    南海,1960年20米深的英衝1井裏撈出的150公斤原油,曾讓當時的石油工業部部長康世恩發出一定要從南海抱回一個金娃娃的説法。那之後不久,這裡的油氣勘探轉入沉寂,而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的統計,南海至少蘊藏有367.8億噸石油、7.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但和渤海東海不同,南海油氣資源的70%都在深水區域,由於沒有深海鑽井設備,幾十年裏,南海成了一片無法開發的處女地。直到2006年,中海油與加拿大石油公司哈斯基在南海合作,成功鑽探了中國第一個深水氣田“荔灣3-1氣田”。

    王英民:南海目前油氣資源評價,算下來的量油的資源量是130億,然後天然氣的資源量是8萬億方。

    記者:它大概能夠支持我們用多少年?做一個粗略的估算呢。

    王英民:目前我們加進口的加咱們自己生産的,好像一年大概是2億多噸,如果它這個200億的話夠用100年,但是要注意,資源量比儲量還有一個差距,你打一半折扣,也能用個50年大概是這樣。

    陸地油氣資源的有限,意味著油氣的勘探要向深水進軍。早在1983年,中國自主開發出“勘探三號”半潛式鑽井平臺,具備300米以內水深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和生産能力,而南海的地形地貌決定在南海勘探必須要有3000米水深的鑽井能力。

    徐小傑:1956年實際上我們已經在探索了就是走出了300米,向500米進軍,我們在跟康菲石油公司和加拿大的哈斯基石油公司合作的時候那個項目,已經是走到了1000米了,走到了1000米以後,我們就感到了困難,感到了短缺,很多短板,淺海的設備與深海的設備不一樣,技術不一樣,人才也沒有,所以感到了幾個方面的短缺。當然了,最大的短缺還是國家資源的短缺,就是靠淺海的資源還是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

    2006年,一項投資高達60個億的項目在這裡悄然啟動,中海油相關部門的業務骨幹被緊急抽調組成了一個特殊的項目組,它的使命就是要完成中國海上石油勘探開採從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

    粟京(中海油深水鑽井船工程項目組副總經理):當然你説要開發深海是中海油應該説是一個夢想,多少年了,總想開始往下做,在之前可能一個技術上問題也好,資金上還沒有那麼迫切。到了2006年,中海油要上産量,要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我們決定要造,不但是981這條船,是造一個深水船隊。

    深海石油開採是一個高科技集成的系統工程,核心裝備包括鑽井平臺、深水鋪管起重船等,這個特殊項目組的任務就是要建造一座名為“海洋石油981”的半潛式鑽井平臺,建造深海鑽井平臺的複雜和所需的技術被等同於建造航空母艦。據統計,全球70%的深海鑽井裝置都被美國掌握,目前世界上直接擁有先進的深水鑽井平臺的不過美國和挪威兩個國家。

    記者:2006年決定要建造深海鑽井平臺之前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粟京:沒有,不但是中海油,國內這方面也不足。

    記者: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自主研發設置這樣的深海鑽井平臺,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在設計方面。

    粟京:可以説2006年我們從300米一下跨到3000米這個水深,我們沒有經驗,這是第一;第二,包括連我本身,我也沒見過這個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我記得是2007年我們跟美國的一家公司,我們叫聯合設計,這個平臺做基本設計,到那,他們好多承包商就來給我們介紹,一天四次介紹,上午兩家,下午兩家,告訴我,我們這個平臺有什麼東西,要做什麼東西,我們設備很先進,我當時確實有點發蒙,我都不知道這一部分是幹嗎使的,這個是最難的,當時我確實壓力很大。

    深海鑽井平臺要裝載鑽機、動力、通訊、導航等設備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員生活的設施,還要抵禦複雜多變的洋流變化及惡劣天氣的挑戰,未來的“海洋石油981”載荷量到底應該定為多大,這成為了項目組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粟京:100多人,生活的吃的喝的用的,水,我這平臺要在海上,要有自主支持叫30天時間不需要供應,保證它能所有的生活,作業都能滿足,要帶這麼多東西,所以這個數應該説對鑽井平臺是越大越好,但是要記住一點,我要把船設計很大,設計很大的話,波浪流對它的影響又很大,它就穩定性,適航性又不好了。

    記者:這個方面你們是最後怎麼樣確定的這個重量?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好。

    粟京:提議9000噸是為了滿足我南海作業。

    記者:9000噸在世界的深井鑽井平臺承載重量算是一個什麼水平?

    粟京: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國外在此之前主流船型,他們的可變載荷叫7000噸,8000噸已經很了不起的一個數了。

    記者:9000噸這樣一個世界第一的承載重量,在設計過程中怎麼樣最後達到了?

    粟京:第一,肯定我們要把水下浮箱的體積要增大;第二,想盡辦法減輕平臺的重量,這個我們花了很多的心思和心血想辦法減輕它,比如説我的鋼板用得很薄,但是強度不能降低,這就是我需要用的高強度鋼。

    平臺設計工作從2006年11月開始通過不斷計算和模型試驗。最終確定了要建一艘可變載荷9000噸的半潛式深海平臺。這意味著“海洋石油981”將成為世界上可變載荷最大的半潛式鑽井平臺。但在風大浪高的深水區,船大了,控制它的難度也相應增大,而精密的海底鑽井作業需要一個相對平穩的平臺才能便於操作,怎樣保持平臺的穩定性這成了項目組需要突破的第二個難關。

    楊進(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深水跟淺水這一大區別在於深水的定位問題,因為我們在鑽井的時候,保證我們的平臺正好在我們的井口上方位移在允許的範圍之內,到深水來説就非常困難。

    記者:在這項技術上面,我們有什麼突破嗎?包括應用在981上。

    楊進:在國外來説,1500米水深一般採用動力定位,咱們動力定位開動這個柴油機,每天消耗的油量應該是40到50噸,我們(981)就可以用錨泊定位,錨泊定位的好處就是它比較穩,八個錨鏈比較穩,另外它可以省油,省掉燒柴油了,如果錨泊定位,就不用耗那麼多油。環保、降低能耗的消耗。

    記者:這項技術是我們國家現在自己獨家採用的方式嗎?

    楊進:這個是獨家採用。

    在“海洋石油981”上同時安裝8個大馬力推進器,解決了平臺穩定的技術難關。8個推進器通過電腦精密計算,互相協作便能抵消深海風、浪、流等對船體的作用力達到平衡定位目的,但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就意味著一天巨大的能源消耗,而這樣的能源消耗在1500米以下的海域,是可以通過拋錨來省去一天50噸,也就是100萬人民幣的燃料費用。因此在981上面,我國首次採用動力定位和錨泊定位的組合定位系統。簡單説,就是在1500米水深海區用最為節能環保的拋錨方式來固定平臺,在3000米水深海區開啟動力定位系統,此二位一體的組合定位系統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也正是這套系統確保了981全天候作業,為驚濤駭浪中的“海洋石油981”贏來了“定海神針”的美譽。除此之外,國際上深海鑽井存在的漏油風險也十分巨大,如何避免類似墨西哥灣事件的再次發生,項目組也是絞盡腦汁。

    楊進:深水安全也是挑戰國際的難題,從981設計來説這一點重點考慮由於墨西哥灣事故以後,981這一塊又加強了一些設計,所以深水它的防噴器也叫BP,所以這一塊的設計做了雙保險,萬一上面失靈,對於水下閥門氣流幾種控制,這樣就保證水下的安全,避免墨西哥灣事故發生,所以981這一塊做了非常週到。

    記者:這個是我們自己獨創的?

    楊進:這是獨創的,這是我們國家獨創創新的一個。

    不僅如此,“海洋石油981”還首次採用了南海200年一遇的環境參數作為設計條件,大大提高平臺抵禦環境災害的能力,在它身上聚集了六項“世界之最”。

    然而,深海鑽井只是油氣開採中的一個環節前期的勘探,後期的油氣輸送都不可或缺。與981鑽井平臺同時設計建造的是一支具備世界領先水平的深水旗艦團隊。

    2012年5月15日上午,青島港口一艘名為“海洋石油201”號的船在這裡舉辦竣工和起航儀式。把深海油氣資源安全輸送到陸地,“海洋石油201”就是這個深水旗艦團隊家庭的一名重要成員。

    記者:隨著海洋石油981在南海的成功開鑽,它成了明星也引來了關注,但是要真正把油氣資源從海底真正開發出來的話,除了981以外,其實是需要一系列艦船共同配合來完成這項工作,在我身後的海洋石油201就是這個大家庭組成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它是一艘工程船,它主要的功能是什麼呢?舉個例子,如果説981通過鑽井,確實發現海底有油氣資源,那麼接下來就需要這樣的工程船把已經在陸地上建好的生産設施安裝到海裏,當需要進行油氣運輸的時候,它還需要進行海底管道鋪設的工作。

    記者:像這麼大的管子,而且是它是硬度應該很大,怎麼能夠保證它到了海裏以後,按照你們預先設定的這種路線讓它排在海下?

    許文兵(中海油深水鋪管起重船工程項目組副總經理):首先可以看到這一排是我們鋪管的核心設備叫張頂器,看到這根管子有30英寸直徑,但是像這種管子現在看覺得剛度很大,實際上它下海的時候,在海裏的時候非常長的時候,像麵條一樣非常軟,所以需要張頂器提供足夠的張力。

    記者:這臺張頂器是上下這樣……

    許文兵:把它夾住,通過它的上面履帶和管子之間的摩擦力來提供它的張力。

    記者:像一般情況下,它下去的速度多長時間?

    許文兵:按照我們整個鋪管作業線的設計流程,按照24.4米這麼一個規格基本上是在5分鐘以內,就要往下鋪24.4米,這樣我們可以算一下按照全天的鋪設速度,基本上會是在五公里每天。

    記者:這個速度在世界範圍內算是?

    許文兵:這是最先進的速度也是效率最高的。

    記者:能鋪多長的管子?

    許文兵: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如果我們這個項目需要的話,我們可以無限長,當然這個首先得保證它的天氣是良好的,可以適宜鋪管。

    “海洋石油201”是目前世界上同類工程船中的佼佼者,它不僅具備在3000米海底進行鋪管的能力,同時還是一條具備4000噸級重型起重能力的海洋工程船。

    許文兵:我們這個吊機在全世界來説是非常特殊的設計,自身重量非常輕,可以吊4000噸的東西,但是起重機整個只有3833噸,甚至比它能吊起的重物還要輕,這在全世界是非常非常少見的。

    因為201船內是需要焊接管道,所以船上的定員人數是中國海洋石油大型裝備和設施中定員最多的,高達380人。但是當管道下水在3000米深的海底工作由兩台水下機器人完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對水下的情況進行觀察,並通過機器人身上的手臂進行水下作業。

    許文兵:這臺就是我們所説的水下機器人。

    記者:長的跟我們想象中概念裏的機器人一點也不一樣。

    許文兵:是,上面還帶著攝像頭可以看水下的情況,還可以用它的機械手來實現它要做的一些功能。

    記者:它的機械手平時也是伸在外面的?

    許文兵:平時它的手是縮回來,防止它在下降的過程中碰到其它的意外,等到需要工作的時候,把手就伸出來做它該做的事。

    記者:等於在海面以下,所有的眼睛就全靠它了。

    許文兵:是的,就靠它了這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下機器人。它上面配了幾個機械手,機械手的能力是很強,就像人的手指一樣是非常靈活的,可以幹很多精細的活,比如説可以讓它擰螺絲或者讓它把卸扣解脫都可以做到。

    記者:除了精細的,比如一些重活,這只手能做得了嗎?

    許文兵:重活也可以做,它可以帶液壓鉗子,通過液壓鉗子把一些鋼絲繩直接在水下切斷,還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記者:比如説什麼樣的工作?

    許文兵:比如説它可以抓一根鋼絲繩,可以穿到它想要穿的卸扣的卡環裏面去,它都可以做,實際上跟人的手一樣,可以做穿針的工作。

    戈登鄧肯(水下機器人領航員):左、右、上、下:,當你用按鈕打開控制器之後就可以用這個手臂移動操控了,只要看著屏幕上的攝像頭畫面就可以移動機器人了,機器人身上有五個攝像頭,遙感系統上有兩個。

    記者:一共七個攝像頭?

    戈登鄧肯:恩,一共七個。接下來你就可以,像動手臂一樣控制機器人手臂了。

    記者:那就是説你這裡怎麼動,水下機器人的手臂會做出完全相同的動作。

    戈登鄧肯:是的,完全相同。

    記者:這很酷。

    戈登鄧肯:如果我動得慢,機器人也會動得慢,如果我動得快,它也會快。

    記者:所以機器人手臂,不光是和您這邊同方向動,連移動快慢也跟您這邊相同。

    戈登鄧肯:甚至連我這邊輕微顫動,它也會做出相同的動作。

    記者:非常有趣。

    水下機器人和人一樣,只要人類的一個指令,它便知道自己具體該做些什麼,同時它也和我們一樣需要吃喝補充能量,而這些工作,則由一台叫做中繼器的設備就能全部完成。

    許文兵:這個纜,打個比較形象的比喻,相當於是水下機器人的臍帶。大家都知道,當小孩兒還在母親的身體裏的時候是通過臍帶給他提供養分,這個顧名思義,臍帶纜也一樣,給它提供電力,包括提供液壓油,包括提供控制電纜的信號,都是通過這個纜來給它提供的。所以説水下機器人完全是依靠中繼器來給它提供養分,控制水下機器人讓它應該做的事情。

    記者:等於這個設備一方面得拴著機器人,不能讓它亂跑?另一方面,給它提供需要的油?

    動力、電力和控制信號。

    作為挺進深海的旗艦船隊的一員,目前 201的一切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時刻準備開赴南海投入試鋪管作業,隨時開始它的深海征程。

    金曉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工程建設部 總經理):可能我們通常把981叫做深海勘探開發的旗艦,這是一種提法,因為搞石油的,大家都知道,好像有鑽探才是實質性的動作,如果是做地球物理勘探,只是一種調查性質、普查性質,那麼鑽探是有目的地尋找油氣資源,所以大家把“海洋石油981”叫做勘探開發的旗艦,201的作用應該講是海洋工程的一艘旗艦,它主要是在海洋工程管道鋪設、水底設施的安裝和水面設施安裝這塊應該講是一艘旗艦。

    具有國際一流技術水平的深海艦隊已經組建,中國挺進深海的戰略步伐隨著“海洋石油981”的南海開鑽已經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作為第一艘駛入南海深海海域進行油氣資源開採的鑽井平臺,它不僅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同時還肩負著推進海洋強國戰略以及維護我國領海主權的重大意義。“海洋石油981”只是我國深海戰略的第一步,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的深海艦隊逐夢誕生。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