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系列

——藝術創作繁榮發展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6日 16: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藝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的文化發展和文藝創作處於一個創新發展的重要時期,文藝創作堅持正確方向,創作環境寬鬆和諧,經費投入不斷加大,藝術家創作熱情高漲,藝術事業得到持續、健康發展,各門類藝術呈現出普遍繁榮的良好局面。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三貼近”,與時代同進步,與人民共命運,奉獻了大量思想內涵豐富、藝術品質上乘的精神食糧,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主管全國藝術創作的政府部門,文化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始終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加強對藝術産品創作生産的引導,用科學辯證思維指導藝術實踐,用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推動藝術發展,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兩手抓、兩加強,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並舉,精品藝術創作與面向基層演出並重,創新劇目與保留劇目並立,國有藝術院團和民營藝術院團並進,努力推動藝術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優秀藝術作品持續不斷涌現。文藝繁榮的標誌就是出人齣戲出效益。廣大文藝工作者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新變化,挖掘素材汲取營養,潛心創作不斷創新,增強藝術作品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富有中國氣派的文藝精品。比如,反映晉商誠信為本的話劇《立秋》走進全國近百個城市,演出600場,觀眾60多萬人,創下了中國主流話劇演出的奇跡。表現普通農民工道德精神的秦腔《西京故事》自2011年3月亮相舞臺至今,深受群眾喜愛,短短一年時間已公演150多場,為現代戲創作提供了良好啟示。兒童滑稽劇《一二三,起步走》長期堅持基層演出,累計演出4千多場。中央芭蕾舞團原創舞劇《牡丹亭》擔任世界最有影響、規模最大的藝術節——英國2011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開幕盛典演出,書寫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篇章。優秀作品的連續出現,使舞臺藝術創作水平整體得到提升,無論是思想內涵範疇的題材概括、主題表達、精神境界,還是藝術表現範疇的敘事藝術、結構佈局、人物塑造、唱腔音樂,以及多媒體和現代聲光電在舞臺上的廣泛應用等,都充分展現了當代藝術創作在主題內容、風格樣式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與此同時,創作隊伍發展壯大,一大批富有才華的名編劇、

  名導演、名演員脫穎而出,老一代藝術家精神煥發,中青年藝術家擔當主力,人才結構得到優化,隊伍素質得到提升。還有一批節目和演員相繼在國際重大藝術比賽中獲獎,為中國藝術贏得了榮譽。比如,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雜技芭蕾《天鵝湖》獲2008年度英國曼徹斯特戲劇獎“最佳國際劇目”,全球巡演2500場。中央芭蕾舞團何曉宇2009年獲第六屆赫爾辛基國際芭蕾比賽賽事最高獎——成年組組委會特別大獎,成為中國男演員在國際A級芭蕾比賽上獲得大獎第一人。此後,中央芭蕾舞團多名演員又先後獲得2010年美國國家芭蕾舞比賽、俄羅斯第19屆“Benois de la Danse”國際芭蕾舞藝術節大獎。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騰躍——大跳板》和《男子藝術造型》雙獲2012年第36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比賽“金小丑”獎,這是中國雜技節目參加該項比賽歷史上最優異的成績。

  二、國家藝術院團創作態勢良好。文化部直屬9個國家藝術院團按照“政府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進程,進一步解放了文化生産力,調動了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演出場次和收入連年增長,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據2012年前三個年度數據統計,9個中直院團全年各類演出活躍,總演出場次穩定在2000場以上,2011年高達2655場,平均每團演出295場;全年總收入分別為34333萬元、40167萬元、53708萬元,年平均增長25.3%,2011年度有6個院團全年總收入超過5千萬元。中國歌劇舞劇院《四季情韻》自2007年首演至今已演出600余場,演出收入達1.5億元。中國國家話劇院《四世同堂》自2010年10月首演至今,短短一年半時間演出超過一百場,演出收入1600多萬元。

  為打造代表國家藝術形象和水平的演出品牌,建立優秀劇目的展演工作機制,文化部自2010年起連續兩年舉辦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9個中直院團集中亮相,舉辦劇目展演、交易推介、專題研討等活動,推出了話劇《這是最後的鬥爭》、京劇《漢蘇武》、歌劇《紅河谷》、歌劇《霸王別姬》、舞劇《牡丹亭》、兒童劇《西遊記》等新創劇目,以及京劇《楊門女將》等經典保留劇目,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2011年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36台參演劇目共演出65場,觀眾10余萬人次。演出交易成果斐然,9個院團與相關單位簽約演出共571場,金額1.16億元,比上年大幅增長。

  三、重大主題演出鑄就藝術豐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利用重大節慶契機,舉辦具有導向性、代表性、示範性的重大藝術活動,是營造良好文化氛圍、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也是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推動藝術創作繁榮的成功經驗。按照中央部署,文化部于2009年聯合有關部門創作排演了慶祝建國六十週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全劇以歷史時間為脈絡,共36個節目,主創和演員陣容多達3200人。整臺演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奮進、在拼搏中崛起的偉大歷程,成為新中國文藝發展史上繼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後,又一座既有厚重歷史感又充滿強烈時代精神的藝術豐碑。《復興之路》總計演出一百場,觀眾達20多萬。還通過拍攝發行《復興之路》電影藝術片、製作光盤、在線播放等形式,擴大社會影響,使之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2011年建黨90週年之際,文化部聯合有關部門舉辦了《我們的旗幟》文藝晚會。晚會精選經過時間檢驗的、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和舞蹈作品,加以重新詮釋和演繹,1500多名文藝工作者以精湛的技藝和充沛的激情,表達了全國人民對中國共産黨的深情愛戴。為黨和國家成功舉辦大事喜事、妥善應對難事急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文化部還先後舉辦了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慶祝建國60週年獻禮演出、慶祝建黨90週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光輝歷程時代畫卷——慶祝建黨九十週年美術作品展覽》、《百年風雲壯志丹青——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美術作品展覽》、抗震救災慰問演出等文藝活動,推出了一大批昂揚向上、形式多樣的優秀演出和展覽,唱響了時代主旋律,振奮了民族精神。

  四、重點藝術工程扶持精品生産。為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藝術,扶持藝術精品創作生産,文化部會同財政部進一步完善財政投入和保障政策,實施了各項國家重點藝術工程和發展扶持計劃。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自2003年起實施,每年投入4千萬,資助扶持、宣傳推廣優秀劇目的創作演出,使之成為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遠的藝術精品。截至2011年,共有85台劇目入選年度十大精品劇目或重點資助劇目,200多臺劇目得到資助,涌現出京劇《廉吏于成龍》、話劇《生命檔案》、話劇《這是最後的鬥爭》、川劇《金子》、豫劇《程嬰救孤》、滑稽戲《顧家姆媽》、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挂》、雜技晚會《時空之旅》等一批代表我國舞臺藝術發展最高水平的精品劇目,較好地實現了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標。

  自2004年起,文化部、財政部歷時5年組織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我國波瀾壯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內容,投入1億元支持美術創作。2009年9月,工程順利完成,共有104件作品入選,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作品展覽,呈現了當前我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最佳水平,為國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此後,為加強宣傳推廣,入選作品先後在深圳、杭州、武漢、香港等十個城市進行巡展,觀眾近一百萬人次。與此相銜接,啟動國家重大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創作工程,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論證和方案報批。

  為保護和扶持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部和財政部還相繼實施了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和扶持工程等一系列藝術扶持項目。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自2005年起實施,構築起科學的文化遺産生態保護體系,共資助和扶持了全國7個崑曲院團整理、恢復和創作演出了52台劇目和200齣摺子戲,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昆劇節,開展公益性演出800余場,資助崑曲院團赴11個國家演出100場。《長生殿》、《公孫子都》等一批劇目受到好評,其中青春版《牡丹亭》劇目連續演出200場,在海內外掀起一股“崑曲熱”。自2006年起,制定《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每年投入1千萬元予以經費扶持。《規劃》實施6年來,共扶持了新創和整理改編劇目36台,其中《成敗蕭何》、《響九霄》、《北風緊》、《建安軼事》、《將軍道》等一批劇目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規劃還通過舉辦展演、培訓人才、進校園演出、對外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動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自2010年起實施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和扶持工程,通過舉辦中國民族音樂百場巡禮演出,創作演出大型民族音樂會《美麗新疆》,整理、改編、創作和演出民族音樂作品,資助出版民族音樂作品,培訓民族音樂人才等活動,讓民族音樂煥發蓬勃生機。為鼓勵藝術家、收藏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國家捐贈優秀美術作品,文化部和財政部于2004年設立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工程,已累計投入1.5億元,共完成收藏逾萬件優秀美術作品。2010年啟動國家美術發展工程,實施全國畫院優秀創作研究扶持計劃和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對優秀美術創作、學術研究成果和公共推廣項目給予獎勵扶持。文化部還制定了《地方戲曲劇種保護扶持計劃》、《曲藝皮影木偶戲發展扶持計劃》、《中國雜技藝術振興規劃(2011—2015》,建立健全對各個藝術門類扶持的長效機制。

  為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精品和文化項目,根據國家和文化部“十二五”規劃綱要,文化部和財政部正在研究並加快設立國家藝術基金,面向全社會文化機構和個人擇優進行資助,扶持優秀藝術作品創作和人才培養。

  五、重大展演活動推動創作繁榮。文化部加強對藝術創作生産的引導,在堅持劇目創作“三並舉”的同時,重視和加強現實題材創作,舉辦了一系列有聲勢、有影響的藝術展演活動,以點帶面,重點推進,多出精品和人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人民群眾奉獻更好更多的優秀作品。舉辦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文化藝術盛會,本屆中國藝術節集中了65台優秀劇目114台各類文藝演出、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等23個藝術展覽,以及150多場群眾文化活動,名家與觀眾互動,藝術和時代同行,實現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辦節宗旨。舉辦第五、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2010年全國京劇優秀劇目展演,名家雲集,流派紛呈,觀眾踴躍,集中展現近年來全國京劇創作和人才建設的豐碩成果,展示京劇藝術絢麗多姿、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舉辦第三屆中國詩歌節,22場專業演出、詩歌論壇和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吸引了50萬群眾參與,為詩歌藝術創作和普及搭建了良好平臺。舉辦首屆中國歌劇節,《洪湖赤衛隊》等16台經典和原創歌劇參加演出,為中國當代歌劇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舉辦2010年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集中23個優秀民營院團,演出了越劇《狀元未了情》、豫劇《鍘刀下的紅梅》、晉劇《龍興晉陽》等14台優秀劇目,引導扶持民營藝術院團健康發展。舉辦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西京故事》等32台劇目主題積極鮮明,關注現實生活,塑造了一批優秀共産黨員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改革開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唱響了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把現代戲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舉辦2011年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來自專業院團和民營機構的16台優秀劇目參加展演,這是文化部首次舉辦此類展演,旨在加強政府職能部門對這一新興藝術的關注和引導,提高其藝術水平和藝術品位。與有關省市舉辦戲曲藝術節和區域性藝術活動,如中國豫劇節、中國越劇節、中國評劇節、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等,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

  此外,文化部舉辦了第六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第六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國西部交響樂周、全國雜技(魔術)比賽展演,以及每年一次的文化部春節晚會等活動,繁榮藝術創作,加強藝術交流,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並組織話劇《郭明義》、豫劇《蘇武牧羊》、民族音樂會《美麗新疆》在全國巡演,進一步加強優秀劇目的宣傳推廣。

  六、文藝評獎比賽堅持正確導向。文化部對全國性文藝評獎和比賽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建立健全對藝術作品創作生産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突出了政府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影響力。目前,文化部主辦的“文華獎”等文藝評獎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獎項設置合理、分類科學、數額合理,文華獎現設有文華大獎、優秀表演獎、優秀劇目獎及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單項獎,從不同角度對藝術的繁榮發展進行激勵和引導;二是評獎週期改為三年一屆,在中國藝術節上評選,減少了因評獎過於頻繁帶來的質量下降弊端;三是提高參評作品的演出場次,將專家評議、市場檢驗和群眾認可有機結合,注重加大市場和群眾認可的權重;四是獲獎劇目少而精,傳統戲、新編歷史戲、現代戲三者並舉,彰顯了當前舞臺藝術創作的國家水準。五是將評獎活動與下基層演出等惠民文化活動有機結合,加大獲獎作品的宣傳推介力度。為完善藝術表演人才的獎勵機制,文華獎還在第十三屆評選中進行改革,首次對“文華表演獎”進行單獨評選,評選出於魁智等25名優秀演員,培養造就文藝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藝人才。

  此外,文化部還先後舉辦了全國聲樂比賽、全國雜技(魔術)比賽、全國舞蹈比賽、全國音樂作品評獎、榮毅仁雜技獎等活動,發現和鼓勵了一批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

  七、建立優秀保留劇目演出制度。為進一步發揮文藝評獎的示範和導向作用,鼓勵藝術院團建立科學的藝術生産決策機制和優秀保留劇目演出制度,文化部于2009年開展了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評選提高“門檻”,以1978年以來首演且演出超過四百場為起點,從1200多部申報作品中評選出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京劇《盤絲洞》、話劇《立秋》、越劇《五女拜壽》、呂劇《苦菜花》、兒童劇《馬蘭花》、舞劇《絲路花雨》等18台優秀保留劇目。此次評選,把觀眾和市場的評價作為重要依據,提高對演出場次的要求,獲獎作品久演不衰,經受住了時間和觀眾的檢驗,有力引導了藝術創作,克服了個別藝術院團只為獲獎而創演、得了獎即完成任務的弊端,更加符合藝術規律,有利於優秀作品的積累傳承。

  評獎不是目的,獲獎也不是終點。2010年9月,文化部組織獲獎作品在全國31個省市區和港澳臺地區的100多個城市開展巡演,採取政府搭臺、市場運作的方式,變事前資助為事後獎勵,促使院團開拓演出市場,取得了良好效果,演出總場次419場,演出收入1300多萬元,觀眾40多萬人次,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是文化系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

  八、公益演出活動服務廣大基層群眾。在藝術工作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實行重心下移,服務下移,開展公益性演出活動,實行低票價、舉辦農民工專場等惠民措施,引導和激勵文藝工作者和文藝院團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深入開展“三下鄉”活動,根據中央部署,文化部持續多年,組織中直院團在“兩節”前後赴“老少邊窮”地區,為基層群眾進行慰問演出一百多場,並組織知名藝術家和書畫家小分隊開展慰問演出、送春聯年畫活動,受到了基層人民群眾的歡迎。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從2006年開始,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以“走近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為主題,每年組織十多家國家級藝術院團赴高校進行一百多場演出,普及推廣高雅藝術和民族傳統藝術,受到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已有數百萬大學生成為此項活動的直接受益者。建立國家藝術院團聯絡基層基地,為加強藝術院團與基層群眾的聯絡,組織9個國家藝術院團于2011年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並在基層農村建立了深入生活、服務群眾的聯絡基地。推進全國美術館免費開放,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印發《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要求國家級、省級美術館于2011年底之前向公眾免費開放。目前,全國各大型公立美術館已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觀眾流量明顯上升,而且各美術館通過舉辦優秀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

熱詞:

  • 文化建設
  • 十七大
  • 藝術創作
  •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