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調查]重回楊柳坪(20120512)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2日 23: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97529d8bf26a4cce99180b9fab845cef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2008年5月12號,四川發生大地震,山腳下的北川縣城就是曾經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那片廢墟將作為地震遺址博物館建設中的一部分被永遠地保存下來,順著這條蜿蜒的山路一直往上,有一個叫楊柳坪的村子。2008年地震之後,我們《新聞調查》欄目組曾經三次去到那裏,記錄災後人們的生活。第一次我們看到受災群眾他們的痛苦和重建家園的艱辛;第二次我們記錄了他們孕育新生命的企盼;第三次村民的生活逐漸恢復平靜,他們開始對未來有所期待。那麼這一次,我們又會在楊柳坪看到什麼變化呢?四年後,我們再次走進楊柳坪。

    楊柳坪村位於北川老縣城旁邊的玉皇山頂上,與老縣城的距離約15公里。

    同期:這個人還不認識?我叫張曉楠。

    同期:不認識。

    同期:他認識。

    同期:這個認識。

    同期:還認識誰?

    同期:好像這個,不認識。

    同期:還有認識的沒?

    同期:看這個拿攝像機的人,這個人呢?

    同期:好像認識,記不清了,這個人認識。

    第四次來到楊柳坪,我們見到的第一個人是葉光明。四年前,我們就是跟隨他來到了楊柳坪村,並看到了一個村莊的重生。

    地震八天后,葉哥葉嫂第一次回到自己家裏,曾經的家已是一片瓦礫沒有了家的樣子。但是,葉哥葉嫂的重建之路不得不在地震後的第八天重新開始。

    他們的獨生兒子叫葉強,在北川縣城的曲山小學讀三年級,遇難前只有九歲,而且,還是個班長。

    第一次回家,在廢墟裏夫婦倆努力尋找著兒子的遺物。

    地震一年後,葉哥葉嫂的新房子已經修好,但是期待中的孩子卻遲遲沒有到來,這更增加了他們對兒子葉強的思念,葉哥還特地去了一趟老縣城的舊房子,他找回來的惟一的東西就是兒子的遺物。

    對葉哥葉嫂來説,有了孩子生活才有了希望。在以後的兩年裏,葉哥葉嫂輾轉于鄉里、縣裏、市裏的醫院,多次檢查,不斷治療,就是為了彌補沒有孩子的缺憾。2010年的5月,當我們第三次來到楊柳坪時得知,葉嫂懷孕五個半月後不幸小産。

    2012年5月,我們再次見到葉哥葉嫂他們的臉上多了許多笑容,他們的孩子已經七個月了。而且,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

    記者:大姐,您好。

    陳桂芳:你好。

    記者:您不認識我。

    陳桂芳:阿姨,你説,叫阿姨。

    記者:認識阿姨不?

    陳桂芳:這個叫曉楠。

    葉光明:她叫張曉楠。

    記者:對,我叫曉楠。你叫什麼名字?

    陳桂芳:你説我叫蕓熙,葉蕓熙。

    記者:蕓熙,這個怎麼取的?

    陳桂芳:蕓熙。

    葉光明:蕓,草頭蕓,白雲的雲,熙就是康熙的熙。

    記者:怎麼想到取這個名字的?好好聽喲。

    葉光明:她姐姐在網上查的。

    陳桂芳:她在看這個,她看,這見過嗎?

    記者:這是什麼呀?

    陳桂芳:你説,沒見過。

    葉哥葉嫂的重建生活從地震後的第八天開始第一年有了一個新家,第四年的五月,女兒葉蕓熙已經七個月大了。

    文志權是我們認識的另外一個楊柳坪村的村民。

    記者:志權,你好。

    文志權:你好。

    記者:我你不認識。我叫張曉楠,認識他。

    文志權:這是女兒,拿著根黃瓜。

    文藝:它不吃。

    記者:它不吃啊,你喂過它別的吃的嗎?它是不是不喜歡吃草啊?

    地震第二年出生的女兒文藝今年兩歲半了,一隻小貓是她的玩伴。

    2008年,地震中僥倖活下來的一隻貓讓我們結識了文志權,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了他的經歷。

    地震發生時,文志權在下山找女兒的路上救起了十多個人,但是在那些被救起的人中沒有自己的女兒。最後他連女兒的遺體都沒找到,女兒當時只有九歲。

    地震一年後,文志權的新房子主體剛剛建好。

    九歲的女兒遇難後,文志權夫婦一直想再要個女兒。

    希望再有個女兒的文志權在鎮衛生所的B超室裏第一次見到了孩子的模樣。

    從文志權家經過的卡車是進入後山拉木頭的,從今年開始為了加快村民貸款的還款速度,國家允許村民間伐一些成才的林木,文志權雇傭的十一個工人就在山上伐木,這幾天到了結賬的時候,掙下的錢原來是要用在開辦農家樂上的。

    為了引進一份投資,文志權還拆了自家的老房子,但投資商最終還是猶豫了,談好的農家樂開發項目被迫停了下來,文志權想在伐木場掙點錢,現在又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

    記者:整個這一片是原來那老房子?

    文志權:對。

    記者:什麼時候拆的?

    文志權:今年的四月份。

    記者:這老房子多少年了?

    文志權:1928年的。

    記者:1928年蓋的?

    文志權:那是老式川式民居,用竹子編起來的。

    記者:竹子編的。

    文志權:我爸的第一棟房子。

    記者:你爸爸的第一棟房子,那拆了怪可惜的。

    文志權:沒辦法,留在我們手裏就是個廢物。

    記者:那你拆了接下來準備做什麼?

    文志權:種樹、種菜、種地。

    記者:這塊你準備種什麼樹?

    文志權:種傷心樹。

    記者:杉樹?傷心樹啊。

    只要是天晴,楊柳坪村的公路上就有拉木料的卡車通過。楊柳坪村從1978年就開始造林,三十多年後,林業成為楊柳坪村的重要財富,國家允許適度開採經濟林,讓楊柳坪村迅速從汶川大地震中走出來。喝點小酒、打個麻將,四川人的安逸又回來了,這個村莊也在平靜中慢慢變化。

    正在招呼客人的女主人姓楊,是我們多次關注過的文超的繼母。

    文超是汶川地震後留在楊柳坪村惟一的孩子,他媽媽在地震中罹難,父親成為他惟一的依靠。葉光明的兒子去世後,沒有了小夥伴的他,只有一隻小貓陪伴。

    從曲山小學逃出來的時候,他目睹了地震的慘烈卻又無人可以述説,地震10天后,我們在他的臉上還能看到笑容。但是,以後日子裏,這樣的笑容越來越少了。

    第二年我們再次見到文超,他的個子長高了,但臉上的笑容少了很多,曾經陪伴過他的小貓也不知去了哪。

    文超的父親對他提過再婚的想法,文超沒有同意,長大一歲的文超心思都寫在臉上。

    2010年,文超的父親再婚,兩年後,有了個剛剛滿月的妹妹。

    記者:文超喜歡小妹妹嗎?

    文志貴的妻子:喜歡,他每週回來就要抱她,跟他玩,他就要抱。

    記者:他現在叫你媽媽了嗎?

    文志貴的妻子:沒有,他叫我阿姨。

    記者:叫你阿姨,你心裏。

    文志貴的妻子:叫我娘娘,一樣的吧,我心裏沒什麼,他心裏對我也沒什麼。

    記者:就你心裏也不期望説有一天叫你媽媽?

    文志貴的妻子:我也覺得,我説他反正也是我們的孩子。

    記者:他爸爸會努力想讓文超管你叫媽媽嗎?覺得那樣的話一家人更親。

    文志貴的妻子:那肯定他還是希望,我也説我不介意,我在他面前,我不介意他叫不叫我,我都把他當成我自己的兒子。

    這一天,文超要回家,文嫂早早地開始為文超準備晚飯。文嫂離過一次婚,之前的婚姻並不幸福,七歲的女兒在地震中遇難。在同村的好心人的撮合下,才與文超的爸爸重新組建家庭,沒想到再婚後的第一個孩子就沒有保住。

    文志貴的妻子:就説嘛,以前都承受那麼多的事,還落到我頭上,老天爺對我也太不公平了。

    文超的妹妹是文嫂來到這個家之後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後,文嫂發現孩子的右眼睛總是流眼淚,醫生診斷可能是腦積水,這讓文嫂十分擔心。

    文志貴的妻子:我就是擔心她的眼睛啊,如果沒有什麼事,我就謝天謝地了,就真正有什麼事啊承受不起啊,我心裏好擔心。看,她就這麼叫喚,她也不是大哭,就這麼叫喚。

    記者:這個可能也要去查一下。

    文志貴的妻子:你看,她就這麼叫喚。

    文超現在已經十五歲了,在北川新縣城的永昌中學讀初三,還有一個月就要中考,中等偏上的成績讓他和家人都十分擔心。

    記者:那時候播出你的時候,你看了沒?

    文超:看了。

    記者:覺得你跟那時候變化大嗎?

    文超:大。

    記者:哪方面變化大?除了長得更帥了以外,還有什麼變化?

    文超:不知道。

    記者:在學校裏你算,覺得你跟同學們在一起你算是比較開朗的,還是稍微內向一點?

    文超:比較開朗的。

    記者:比較開朗。

    據文超自己説,他是從去年開始才慢慢重新變得開朗,畢竟地震發生的事實誰都沒法改變。

    記者:你還會想起2008年的事情嗎?

    文超:有時間會想。

    記者:最近這幾天想了嗎?

    文超:想過。

    記者:想到最多的是什麼?

    文超:就是我媽給我做飯一邊讀書。

    記者:每次説出來才發現自己還那麼難受嗎?

    文超:這是不得已的,不得已的,覺得比我還慘的還多。

    也是從去年開始,文超慢慢學會了接受,同時也開始慢慢接受自己的新媽媽。

    記者:娘娘做飯好吃嗎?

    文超:好吃。

    記者:你平時跟阿姨會聊天嗎?你倆。

    文超:不會,不聊啊。

    記者:阿姨會有時候主動過來,跟你聊一聊,想了解了解你情況,有嗎?

    文超:有。

    記者:那你怎麼跟她講?

    文超:就老實説。

    記者:老實説,問什麼説什麼。

    災難過去了,總得學會重新開始,只是在這個家庭裏彼此間的開始有些猶豫,但畢竟已經開始。

    記者:楊柳坪村的生活重回平靜,時間孕育出新的生命和希望。老葉夫婦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女兒蕓熙,七個月大的她已經會露著兩顆小牙,對著媽媽微笑了;志權的女兒豆豆兩歲半,開始滿地跑了;文超比以前愛説話,臉上也有了笑容,不過當一切恢復常態時,平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柴米油鹽也會跟著到來,現在村民們主要的經濟收入是靠種樹、賣木材。地震以後,為了能夠儘快還上從銀行借貸的重建費用,村民們開始成批砍樹賣錢,但是有村民認為這絕對不是長久之計,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是擺在楊柳坪村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

    夏澤義:你是第二回來了吧?

    記者:我是第一回。

    夏澤義:第一回來的要矮點,我爬房頂你們來了的。

    記者:對,讓你去住帳篷,你一直要住房子。

    夏澤義:崔家的娃兒在新疆都曉得。

    夏澤義:你這個錄了後到中央臺去了。唱山歌,景家山也知道,中壩那邊、江油那邊,他也知道我在唱山歌。

    倔強的老人今年87歲了,堅持一個人生活,穿自己喜歡的花衣服。

    記者:現在還唱歌嗎?

    夏澤義:這個山上看都是賣樹吃樹,不種莊稼了。種樹,吃樹,你看了都砍光了,拉到成都去賣去了。

    老人的兒子夏啟柱也賣了十多畝成才的林木。地震前,夏啟柱是楊柳坪第一個開農家樂的人。那時,楊柳坪村的農家樂的確很紅火。

    記者:農家樂你是做了多少年?

    夏啟柱:2003年當時頭一年做生意,沒經驗,賺了一兩萬。

    記者:2003年就賺一兩萬了。

    夏啟柱:那一年賺了一兩萬,然後就打地平,搞建設把這些房子(修好)。2007年當時十月份,我們就賺了整個毛利潤13萬。

    記者:當年?

    夏啟柱:當年,2008年準備的是四月份買個小車,買個生活車,我們自己買,我們小孩有駕駛證,結果小孩遇難了就沒買了,就這樣。不地震 2008年地震(之前),準備在院壩裏做50個標準間,修一樓一底,準備投資40萬,修一樓一底,做50個標準間,正在劃線就遇到大地震了。

    地震後,夏啟柱23歲的兒子不幸遇難,他再也沒有了開農家樂的心思。

    記者:現在對你們來説,收入相對來説最容易和最穩定的就是靠種樹?

    夏啟柱:種樹,種一棵樹。像今年賣這個地方,把這個地方栽起;明年賣那個地方,把那個地方栽起,地震後我賣了兩塊林,賣了13萬多。

    記者:那你現在又有資金了,沒有想再雇人再把農家樂做起來?

    夏啟柱:沒成規模,你一個人不行,要普遍都搞起來才有遊客,就這樣的。

    記者:你覺得像你們村如果大家聯合起來,還有希望能把這個搞好嗎?

    夏啟柱:有,我們這個地方自然條件好,我們這個地方比十一村好,他們那個地方夏天熱,我們這裡不熱。

    記者:還是想做?

    夏啟柱:想做,我們聯合。一是個樂趣;二我們互相溝通溝通,人多了,像我們兩個,兩個人沒話説。

    夏啟柱原本已經初具規模的農家樂成了出租屋,收入還不到地震前的四分之一 。即便是幫人伐木,文志權也沒有賣掉自己的林子,他的想法和別的村民有些不同,他始終想組織一家農家樂的聯合社來帶動楊柳坪的開發。

    文志權:留著有大事再用。

    記者:什麼是大事,你估計?

    文志權:上學或者是有啥意外,存錢還不如種樹。

    記者:存錢還不如種樹。

    文志權:對,銀行的利息還沒那麼高 ,一畝地一年,有六千塊錢的利息在裏面。

    在文志權看來,楊柳坪村賣樹做的其實是一筆虧本買賣。

    記者:你不是説老百姓也著急用錢,他們有人來買這些樹,對老百姓來説是不是也是一定的幫助?

    文志權:其實他只是踩了老百姓痛腳,老百姓急需用錢,其實他給那一點錢對老百姓來説真正經營的話,那只是給到十分之一,我們這片林是賣75萬,今年是變幾百萬,75萬到幾百萬。

    文志權始終認為多种經營才是楊柳坪村的發展之路。

    記者:我聽他們説,現在十一村那邊做得挺好的。

    文志權:十一村是地理條件在那裏,再一個有政府扶持,我們不可能模倣,它做農家樂是地理條件,以前我們這邊比它們紅。為什麼?現在老縣城沒有了,縣城搬走了,它那過來的旅遊團,離地震中心近,下面的消費比上面的消費要貴,它上面的空氣好,他願意在上面消費,像我們離得又遠了,不可能他肚子餓了,到你這吃頓飯,那得花好多時間。

    葉光明今年靠賣樹還完了所有的貸款,他現在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的林木能夠繼續允許經營性地種植和採伐這樣他既不用打工,又能有穩定的收入。

    記者:像現在咱們要去灑藥的這片林子?

    葉光明:快到了。

    記者:是大概什麼時候種的?

    葉光明:把樹栽上,就下去生蕓熙去了。

    記者:噢。

    葉光明:就這個。

    記者:這片當時你栽了多少棵?

    葉光明:整個這片樹,可能大概是近四千株左右,再長個像十五年以後,到了該打發的時間,就有錢了。

    記者:給女兒專門種的,以後供女兒上學用這個錢?

    葉光明:供女兒上學、讀書上學,她將來安家手邊就不會緊了。

    老葉凡事都有自己的打算,説起農家樂,老葉有自己的觀點。他説如果別人都開,他就不開了,他會專門給農家樂提供蔬菜,這樣掙錢更容易。打完除草劑,老葉又談起了他對女兒的希望。

    記者:我聽説像這個杉樹,你看像它這個都是在樹縫中間長起來的,説是杉樹生命力特別強。

    葉光明:樹在長,她也在長,她長大,樹也長大,還是要教她勤勞點,像她哥哥一樣勤快 ,我們那個兒子,我去幹活回來,有時候回來晚了,他就説,那時候他在讀學前班,就寫了幾個字在門上,我就看上面寫的是"爸爸,你辛苦了,兒子想你",就寫的這麼幾個字,我看了都哭了,當時我説他怎麼會寫這麼幾個字呢,我看了也是高興。過去的事情了,那是過去的事情,但是也不能忘記,但是也不能隨時惦記,現在還是好,將來還是。

    記者:你覺得現在幸福嗎?

    葉光明:現在還不見得幸福,還要給他們創造幸福。

    記者:對未來的幸福有憧憬,有希望。

    葉光明:對。

    文志權雇的十一個工人承包了伐木場的工作,文志權原本打算在接包的工程中掙錢後開辦農家樂。但是,一個意外讓文志權的計劃落空了。

    文志權:想做個好人,沒有資金借給人家做好人,想做個壞人又做不出來,真的實話實説,做壞人的話,我根本不用給他墊資,你不是在我工地出事,你是家屬出事,與我無關。從昨天晚上一直沒睡著覺,也是在想這個問題,我可以推得一乾二淨,這個本來就與我無關。做了兩個月,還倒貼6萬多,倒貼6萬多。

    一個在伐木場幹活的工人,一家老小五口在家裏誤服農藥,搶救治療費花了10多萬,為了救人文志權墊付了8萬。但是,其他工人的工錢又不能不給。於是,文志權只好從大哥家借來了5萬,這樣的結果讓他的農家樂計劃再度延遲。

    記者:你是第一次雇這麼多工人嗎?

    文志權:第二次了。

    記者:以後還準備再雇嗎?

    文志權:不雇了。

    記者:為什麼呢?

    文志權:心不黑自己掙不著錢,心太黑了覺得對不起兄弟,心黑了給他們開150元一天,我還能賺到幾十,看他們的生活處境,看他們的生活狀況,我也不忍心。

    記者:以後準備做什麼呢?

    文志權:重操舊業,賣小菜。

    記者:那心會甘嗎?

    文志權:從小做起吧,存夠資金,先把小目標實現了,再實現大目標。

    給工人們結完工錢,已經沒有錢再雇工人了,文志權準備從零開始。

    同期:這個也是我們的福分,也是我們的緣分。

    記者:你覺得你現在的想法和狀態,和當時2008年有什麼大的改變?

    文志權:應該説心理成熟度要大些,不是以前盲目的信口開河想幹啥就幹啥,現在應該説比較成熟。我記得是前年他們來的時候,我説我要當個木材小老闆,現在是做到了。

    記者:今天又給自己定下什麼目標?

    文志權:應該説繼續是四年前的目標,第一次答應你們的目標,要把我們這個合作社要開起來,不管是一個養殖合作社,還有一個旅遊景點合作社,雖然我不是這個地方的黨代表或者是什麼村長、社長這些,但是我是一個老兵,我還是要把農民要改變的事情必須要走一個很現實的道路,不是説砍木材,栽木材就是成功的 ,要為他們子子輩輩改變後代著想,砍掉林木以後,你只能當個敗家子。

    記者:怎麼今天一下子都走了?

    文志權:沒錢付了,沒辦法。

    雖然虧了錢,但文志權還是結交下了一幫好兄弟。

    記者:2008年、2009年,我的同事來,他們跟你聊感覺你有很強的那種衝勁,也很樂觀。

    文志權:對,今天一過,明天肯定還是有衝勁。

    記者:今天我覺得你好像更多的是無奈?

    文志權:不是無奈,只是心情稍微有點低落 ,沒有無奈,明天就好了,肯定是睡個覺,明天該幹活一樣要幹活,一樣要做事,始終有目標始終是要去實現。

    立夏這天,副鎮長和駐村幹部一起來到了楊柳坪村,召集楊柳坪村四隊的全體村民開大會、商討的是楊柳坪的未來。

    村幹部:地震後,楊柳坪的發展,我覺得,我來聯絡從全鎮的角度我覺得還是落後,我把問題提出來,大家有啥問題提啥問題。

    村民:必須要楊柳坪的身份證才能過來,這把我們整惱火的。

    村民:郵電部門把寬帶給我們裝起。

    村民:一個是我們的主路,他們打得太差了。你看現在又要制約我們的經濟發展。

    村民:今年種的蘿蔔要等你路修好了才拉得走,你説我搞個農家樂不太現實,娃太小。

    村民:我覺得我們天麻可以種,但是缺技術。

    村民:景家六隊在搞試點。

    記者:雖然災難留在人們心中傷痛並不會輕易消失,但是四年後的今天楊柳坪人已經努力收起過去開始新生活,他們世世代代呆在這大山裏,吃盡了山的苦,受盡了山的累,而那些苦難也造就了他們山一樣堅韌的性格,就像葉大哥説的,那些悲傷的經歷根本不可能忘記,但也不能總記著,生活就是要生,要好好活著。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