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汶川大地震已過去4年 僅剩下1個災後心理援助站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2日 15: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科院心理所北川工作站的志願者正在給當地小學生上心理健康課

  汶川大地震4週年之際,記者尋訪仍在北川堅守的心理援助志願者——

  “我們需要做的太多,能做的太少”

  今天(12日),汶川大地震4週年紀念日。記者重訪災區,尋找仍在堅守的志願者。

  震後,大批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援助志願者來到災區,但大部分人匆匆離開,抽走受助者剛燃起的希望,帶去二次傷害。心理援助一度令人望而生畏,甚至被妖魔化為一句口號“防火、防盜、防心理諮詢師”。

  4年後,受災群眾的纍纍心傷是否已痊癒?還有志願者在堅守嗎?

  在北川僅存的志願者組織——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川工作站,28歲的負責人方若蛟説:“我們需要做的太多;能做的卻太少!願意一起來做的人,也太少。以我綿薄之力,讓人們多露出幾個微笑,便很滿足。”

  倖存的學生心理異常脆弱

  話題從災區教師説起,他們面臨重重壓力。

  倖存的學生,上課無心聽講,缺少學習動力,頻頻輟學。有些孩子聽課時會抓緊課桌腿,稍有異響,便打算推桌逃跑。老師不忍心批評一句,教室一再失控,再加上眾多同事遇難,工作量激增,教學質量受影響,他們疲憊不堪。

  北川站建立之初,便計劃從學校入手,培訓心理健康骨幹老師。“確保北川所有中小學至少配備一人。”方若蛟回憶,起初老師不願報名,覺得心理課沒意義。他們休息時間本來就少,工作又多。

  “我們找教師進修學校合作,將培訓計入進修學時,總算招到120人。”4年來,培訓近30次,仍在持續。120名教師沒有換過,接力棒漸漸傳了出去。時至今日,北川還有1/3的校長不理解,認為心理輔導沒必要。

  培訓地點大都不在北川。“這些教師只有完全脫離原來的生活環境,才可能先走出陰影。”方若蛟説,“當一些老師自己改變了,就會主動去感染同事和學生。”

  另一個工作重心,也在學校。北川站選4所中小學,派專業心理老師,每週上一節心理健康示範課。“希望孩子們感受痛苦之餘,也能體驗快樂,幫他們挖掘生命中更多美好。”

  示範課全程錄像,視頻分享給其他學校,擴大影響面。“但是我們能干預的人群,還是少之又少。4年來,一對一有效干預的不超過2000人。”

  搬進新房難搬心裏大石頭

  主動求助者很少,方若蛟與同事們便常常上門走訪。

  “我不隱瞞身份,也不主動詢問痛苦往事,先嘗試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然後了解他的內心願望,自願敞開心扉。”方若蛟輕聲説,“我們終究沒有親歷災難,無法真正體會他們的切膚之痛,至少可以去傾聽,去陪伴。”

  一位七旬老婦,震後兩年仍否認老伴離世的現實,成天自責:“他本來不想去北川開會,都怨我,多催了幾句。”志願者陪老人聊天,開導她尋找新希望,比如對孫子未來的期待。“地震奪去多位親人,倖存的很少來往,家散了。我們鼓勵她,努力把全家重新聚在一起。”

  4年來,心與心的交流,讓不少人慢慢走出悲痛,然而,時間並不總能治愈創傷。

  去年陸續搬進北川新縣城,許多人的情緒驟然跌入低谷。與板房生活相比,多了水電煤開銷,增了房貸壓力,中青年大都外出打工,老弱婦孺成為留守主力。

  搬進了新房,心結卻沒搬走。“回到空屋,少了親人相伴,有人甚至會聯想到,大房子是用至親的生命換來的。”方若蛟補充説,“在板房裏剛結識了共患難的新朋友,突然四散,也讓人們倍感孤獨,重新沉溺于痛苦回憶。”

  他分析,一些負面情緒看似消失,其實只是壓抑在心底。需要儘快消除陌生感,對新城市再次産生認同。“持續心理服務,反復疏導,是一場持久戰。”

熱詞:

  • 北川
  • 心理援助
  • 汶川
  • 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