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大學者:應放緩全面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8日 06: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26日,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對外公佈了其最新一期簡報——《應放緩全面實施中等職業教育》。這份報告明確指出:中職學校的辦學行為與辦學質量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這影響了中職助學金和部分學生免學費政策效果的達成。目前加大中職的中央財政投入應以誘導地方政府完善學校佈局、改革管理體系、提高辦學質量為核心目標。換言之,不贊成近期內以實施全面免費為加大中職財政投入的優先選項。

  據北大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王蓉介紹,根據教育部公佈的統計數據,他們發現,中職教育免費政策的實施,並沒有伴隨以中職招生數及其在高中階段招生總數中所佔比例的顯著提高。而進一步的研究和調查則發現,中職學生流失問題嚴重,流失率逐年攀升;政府對中職學校監管“缺位”影響了中職學校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學習成績是影響學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選擇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礎上,報告還提出了政策建議,稱當前的核心要務是提高中職的辦學質量。針對中職的近期政策措施,建議急迫需要改變當前政府對中職的監管退位和缺位的局面,應以全面審視和建設中職的管理體系為抓手,在近期以全面啟動中職的政府監管制度建設和學校能力建設為工作重點。在建立這一共識的前提下,加大財政投入,為上述中職監管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提供保障基礎,建立健全中職財政撥款制度體系。

  中職學生流失問題不容小覷

  鋻於無公開的中職流失率統計數據,研究者根據“2005~2010年全國及分區域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情況”和“2005~2010年全國及分區域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情況”計算了中職學生三年流失率。以2005年入學的年級為例,該年級應于2008年畢業,因此以2005年招生數減去2008年畢業生數為其三年流失人數,再除以2005年招生數為其流失率。

  按照這一計算方法,中職流失率逐年攀升,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流失率從2005年級的13.3%迅速攀升到2007年級的28%。

  研究者又使用2010年和2011年的分年級在校生數測算了2010級學生(2010年入學學生)和2009級學生(2009年入學學生,也即2010年二年級學生)年度流失率。結果顯示,全國教育部門中職學校的2010級學生在2010~2011年期間總共流失了88萬人,流失率達到13.82%。各省的該比率可能受到學生在省份之間轉學因素的影響;但是,全國性的數據仍具較強的揭示性。

  研究者分析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年度之間的數據統計口徑可能不一致,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值得懷疑。第二,來自基層的“虛報冒領”行為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學校中確實普遍存在嚴重的學生流失現象。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諸多學者和第一線實踐者認識到,流生問題已成為嚴重影響和制約中職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職業教育研究》刊載《中職流生問題的原因與對策研究》一文指出,流生現象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流失時間集中。多發生在第一學期的期中和寒假之後。(2)專業、年級、班級集中。在流失的學生中,90%為一年級學生,畢業班學生的流失率幾乎為零,流生往往發生在某個專業某幾個班級。(3)流失比例高。學校整體年流失率在15%左右,個別專業年流失率達到20%~30%,甚至更高。

  地方政府監管“缺位”導致中職吸引力下降

  報告稱,地方政府對中職學校的監管“退位”和“缺位”,導致了中職學校在專業設置、招生、質量規格等方面的系統性的行為失范,影響了這些學校對於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這是政策失靈的主要原因。

  《職業教育研究》載吳仲平文《中職學校不規範辦學行為分析及對策》提出,中職學校不規範辦學行為的表現有三個方面:(1)不顧教育形象,招生工作不擇手段。(2)不論辦學條件,專業設置隨心所欲。(3)不講質量規格,畢業文憑隨意發放。“中職教育是國民教育序列中的正規學歷教育,其學制年限、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課程綱要等都有相應的規定或指導意見,但許多中職學校並不是努力執行,而是‘我行我素',甚至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在學制年限上,雖説是修業期三年,其中在校學習兩年,但在校學習一年、一年半就以‘頂崗實習'送出就業的卻不少見;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及要求上,往往是專業類課程能開就開,文化基礎及德育類課程想減就減,且無論學生課程考核合格與否,只要上學費用交清了,畢業證是一定要發放的。更有甚者變相‘賣'文憑,即聯絡短期職業培訓學校,動員其學員註冊本校中職學籍,只要這些職業培訓學校代收代交了‘協議'費用,其學員也可領到中職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

  研究者認為,中職學校上述不規範辦學行為的重要原因是中央政策放開之後地方監管的退位和缺位。國務院分別於2002年、2005年兩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作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為落實第一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時發文指出:“要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允許中等職業學校招收應、往屆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及具有同等學力的人員入學;允許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辦學條件自行確定招生專業和規模;允許中等職業學校根據用工單位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時間。”這個文件出臺的目的在於通過擴大中職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促進中職教育又快又好發展。但是,隨著中央教育部門對擴招的任務和要求越來越高,地方主管行政部門基本放棄了對中職學校招生與辦學的監管,於是,“一放就亂”的混亂局面也就逐漸形成。

  學習成績是影響學生教育選擇的最重要原因

  中職教育免費政策企圖通過“價格效應”達成既定的政策目標,也就是通過利用財政政策實施免費的中職教育與適當的生活補助,有效降低私人就學成本和教育服務價格,刺激農村初中後學生對於職業教育的需求,增加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達成政府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目的。該效應機理的假設前提是:就學的價格因素是初中畢業生選擇上中職還是普通高中的重要因素;對於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説,其對中職教育的需求彈性足夠高。

  但研究者發現,上述的兩個假設前提都存在問題。首先,從邏輯上説,初中畢業生共有三個去向:一是就讀普通高中,二是就讀中職學校,三是輟學進入勞動力市場。在三者之中的選擇,學生和家長需權衡收益和成本兩方面的因素,而成本又包括直接成本(學費等)和機會成本(如果不上學而選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所得收入)。中職質量較低導致家長和學生對於其收益的估計偏低;與此同時,學生們不讀中職而直接就業所得的收入(也就是機會成本)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其次,諸多研究發現,就學的價格因素並不是初中畢業生選擇上中職還是普通高中的關鍵因素。絕大多數學生就讀中職學校,並不是衝著“經濟資助”,而主要是學業基礎等其他非經濟方面的原因。研究發現,學習成績是影響學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選擇的最重要的原因。

  提高中職辦學質量當前核心要務

  研究報告的最後一部分是政策建議,其指出,在我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加大財政投入是為達到該政策目標的基本保障。

  但是,當前的核心要務是提高中職的辦學質量,提高中職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並使家長和學生建立對中職教育的較全面認識,如此才能夠真正達成發展中職的政策目標。單純靠降低私人教育成本的舉措,包括免除學費,並不一定是有效的激勵機制。

  研究報告還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建議,包括:從改革管理體制入手,解決當前職業學校佈局混亂、辦學質量低下、校企合作薄弱等諸多問題;改監管“缺位”為監管“到位”,加速管理制度建設;為改善中職辦學質量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基礎,在加大中職財政投入的總的方針指導下,繼續實施現有的助學金和部分學生免學費政策不變,但放緩在全國全面實施免費政策,與此同時,將新增財政投入全部用於提高中職辦學質量這一政策目標上。

熱詞:

  • 中職學校
  • 中職教育
  • 中職學生